六千多年前,每年六月,埃及尼罗河两岸的土地都龟裂得像蜘蛛网似的。人们望着眼前的情景,一个个都愁眉不展。他们无法耕田,只有以放牧为生了。
每年七月,尼罗河开始泛滥,只见洪水夹带着大量的腐殖质,将两岸龟裂的农田灌满了。过了一段时间,当洪水退去后,农田表面留下了一层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
一个老人,望着一望无际的肥沃淤泥,脸上浮现出笑容。晚上,老人将儿孙们叫到面前,说道:“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长年以放牧为生。今日,我有个想法……”
说着,老人拿出一个竹竿,指着上面的刻痕,继续说道:“这是我多年观察尼罗河后记载下来的。我把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刻在这竹竿上,然后加以比较,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三百六十五天。同时我还发现每年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此地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到明年的这一天,正好是三百六十五天。年复一年总是这样。我决定从今年起,咱们家不能光以放牧为生了。你们看那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上面的草长得多壮。如果在上面种上庄稼,一定比眼下的日子过得更好!”
老人说得一点也不错。
古埃及大体处于今天埃及的地理位置上,源远流长的尼罗河由南而北纵贯全境。从遥远的古代起,埃及人民就劳动、生息在尼罗河两岸。
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因此发展农业生产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六月开始涨水,七月至十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当洪水退下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肥。十一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三月至四月收获。
前面说的那位老人带领他的儿孙们由游牧转为农耕后,日子越过越好。附近的人们见到老人家一年比一年富裕起来,也都学着种起田来。不过,咆哮的洪水有时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
勤劳勇敢的埃及人民,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于是,历法产生了。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把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年终加五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与回归年,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往来徘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时间——三百六十五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的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四年就相差一天了。经过七百三十年,历法上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寒暑正好颠倒过来。经过一千四百六十年,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来了个周而复始。埃及人民在使用太阳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岁差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难,于是又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措施给以补救。
埃及的太阳历传入欧洲后,经过不断改进,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又叫“格里高利历”。
在欧洲,希腊和罗马早就有了自己的历法,但都很不准确。公元前八世纪,古罗马的努玛王在位时,参照希腊的太阴历,改订了罗马历法,规定一年为十二个月,其中1、3、5、8四个月每月三十一天,2、4、6、7、9、10、11七个月各二十九天,12月为二十八天,全年为三百五十五天,比回归年少了十又四分之一天。由于误差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矛盾重重。
公元前一世纪上半叶,罗马奴隶主阶级的著名政治家恺撒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罗马是一个雄踞地中海的大国,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较为准确的历法。公元前四十六年,恺撒聘请亚历山大城——位于埃及——的天文学家索西尼斯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编制历法。埃及人民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便传入了欧洲。
恺撒历法对埃及太阳历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作了调整,办法是:平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四年置一闰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1、3、5、7、9、11每月三十一天,4、6、8、10、12每月三十天,2月平年二十九天,闰年三十天。这样就更加接近回归年了。因恺撒生在七月,故称七月为“儒略”。至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他因为生在八月,于是从二月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使八月也成为大月,并称之为“奥古斯都”,以显示他的地位不低于凯撒。同时,他又将9、11两个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作这样的改动后,就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差不多了。1、3、5、7、8、10、12月,每月三十一天,4、6、9、11月每月三十天,2月平年二十八天,闰年二十九天。由此可见,各月的天数参差不齐,并无天文学上的根据,完全是统治阶级人为地造成的。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的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以哪一年作为儒略历的起点。后来,到了公元六世纪之际,基督教徒上推五六百年,把传说中的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说成是公元元年。所谓“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在这一年以前统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
十六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农牧业的发展,儒略历日益不敷需要。因为儒略历虽然比埃及的太阳历进了一步,但较之回归年仍有十一分十四秒的误差,每一百二十八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一千六百余年,到十六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十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十天之多,耶稣究意在哪一天“复活”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历法上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十天宣布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于是1583年的春分在历法上是3月21日了;二、过去四年置一闰,四百年共计一百闰,现在改为四百年中有九十七个闰年,从而大体上弥补了十一分十四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四百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是闰年,2000年是闰年。这就是“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人们在使用公历时,要知道公历是源于埃及的太阳历的。埃及人民的智慧是值得世人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