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墙砖纷纷掉落,不对,与其说是掉落,不如说是剥落。两人怔在原地接受身消魂灭之时,发现墙砖剥落后,原先火把与火把之间的间隔处,竟然裸露出了大片文字。墙上密密麻麻,用两种文字记述着大段秘文,汉字一看便知,但还有一种奇怪的文字,连阅览颇多的袁青虹也一无所知,袁青虹猜想,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八思巴文了。元汉双书对照着,布满了整个墓室的四周,袁青虹匆匆一览,大惊失色。
自此,终于真相大白。袁青虹起先的推测是正确的,在他们一众人千辛万苦到达了这里,并且顽强地存活下来后,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墓主人的认可,而墙上的记述,告知了他们关于一切的来龙去脉。墙上的文字之所以自动出现,是因为墓主人设置的(认为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包括枇杷最后的入馆,正是开启这一切最后的钥匙。包括枇杷舍弃自己奋力地主动入棺,墙上的文字都做了详细解说。
所有文字一一细读后,他们得知了整件事情的开端与他们接下来的宿命,不禁泪流满面。
事情竟然跟太祖遗训有关系。公元1126年金人灭宋,考虑到没有能力统治广阔的宋地,在进行了一番烧杀抢掠之后,掳徽钦二帝北去。金人离开东京之前,除了将宫妃民女****强暴,还将金宝财帛抢掠一空,美女珍宝无数的皇宫,自然未能幸免。在众多烧杀抢掠的金人当中,惟有一个人对金银美女不感兴趣,他就是金国的国师阿喇不恭。他直奔皇宫内廷,寻找比任何金银美女都价值万倍的东西----旧籍典档。这事情汉时的萧何也干过,只不过萧何接收的是秦宫的律令图书地图民册,为刘邦后来的治世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而阿喇不恭要找的却是----西夏人说的两本经书。两本经书被如愿找到,但除了经书以外,阿喇不恭竟然意外发现了一个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秘密。
那秘密来自太祖遗训,传说宋太祖给后世皇帝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位于太庙寝殿的夹室之中,石碑用黄布遮盖,门禁甚严。只有在新皇帝即位时,才会带个不识字的小太监进来,即使是不识字的太监也要远远站开,只有皇帝本人可以入内阅读石碑内容,并在其后对碑立誓,除了每代宋室皇帝,外人根本不知道石碑上所谓何事。阿喇不恭去太庙,本来只想破坏宋室的风水龙脉,不让汉人再起为王,不曾想却在阅览了石碑上的内容后,大惊失色。
那石碑的内容是----
华夏更始,治乱迭轮,皆有“天道”。此乃乾坤,非人能变,先师有教,莫敢不遵。惟戾气事,须有龙镇,朕怜苍生,故欲亲往。后历帝君,谨记朕训。
敬天怜生,不逆天道。轻武兴文,宣仁布孝。爱民如子,轻赋薄徭。
碑文内容的下半段并无奇异,仁君遗训而已,问题在于前半段内容,什么叫“华夏更始,治乱迭轮,皆有天道”?什么是戾气龙镇还要太祖亲自前往?金人也曾听人说过,宋室从太祖到太宗的传承民间有过流言,说太宗有杀兄轼君的恶行。但从太祖遗训上看,这事情好像并非如此,太祖是主动放弃了帝位,去什么地方进行所谓的龙镇,传位太宗也那么玄奇。
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堂堂帝王,真的相信有什么天道乾坤,并且甘愿舍身赴死(镇戾戾气)呢?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让太祖坚信这一说法?还是太祖验证过所谓的天道,坚信真实并且需要他舍身以对?所谓的“天师有教,莫敢不遵”,天师是谁,他有什么奇能异术竟能让一代开国帝王俯首帖耳莫敢不从?帝王将相想要长生不死,很容易理解,历史上炼丹求仙的荒唐典故多如牛毛,但为了天道舍身救民的事情,从未有过任何言说。这让阿喇不恭惊奇,并认识到事情非同小可,于是有了金人对宋陵的疯狂挖掘。
在得知石碑内容后,阿喇不恭带着金兵挖开了除徽钦二帝之外的所有宋陵。结果令人震惊----太祖的陵墓是空的。在太祖的永昌陵里,只有简单的陈设和皇后棺椁,太祖尸骨不见身影。光是这一点,足以印证石碑遗训,阿喇不恭震惊的同时,马上开始了研究和考证。
于是事情又回到了他找的那两本经书上面,这两本经书叫《古陵七说》和《宿泉经》。这两本经书谁人所写,成书于什么年代都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世人对其不择手段的追逐。不对,说是世人,其实世上知道这两本经书的人并不多,哪怕世代更迭,王朝轮替,这两本经书基本都是皇家的收藏。一方面是因为从无法知晓的很多年前开始,这两本书就没有流到民间;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内容非同小可,不可能广泛流传。关于其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两书参照,可知天下至上风水,包括潜藏的龙脉。
历代皇家,信者,都是依书而进,挖尽潜龙所在,不让后进盛氏望族改朝换代;而后会选风水上佳之地,入葬一族,荫护子孙,福泽连绵。而即便不信者,至少也不让经书流传,因为世上邪魔歪道鸡鸣狗盗之徒太多,多事不如少事。但这里有处令人费解的地方,那就是两本经书和“天道”有没有关联,如果有的话,有什么样的关联?阿喇不恭自发现这个秘密后,用尽了余生来解开这个秘密,可因为事情过于玄奇,直至死之前都没能解开这个秘密。直至大概百年后蒙古灭金,阿喇不恭的所有遗产落到了杨琏真伽的手里,同样极为震惊的杨琏真伽于是开始了解密的一生。
为了揭开这个诱人的秘密,杨琏真伽在蒙古灭宋后,先是挖尽了南宋皇陵,结果毫无发现,一怒之下,杨琏真伽还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了酒器用以发泄。另一边,他无所不用其极,竟然连西夏王陵也被他一一刨开,结果就在最难以期待的地方,意外地找到了答案。西夏王陵里面陪葬的一部叫《天经》的古籍,将整个事情串联了起来。
整个事情被整理后,露出了全貌。这件事情关乎风水的起源,和华夏历史的一个秘密。
《天经》记载,从远古开始,人们就祭祀昆仑山,缘起是昆仑山被视为华夏历史的源头,中华文化的起始。除此之外,后世还有一个说法,说昆仑山是中华龙脉的源头,昆仑山灭则擎天国柱塌陷,从而会使华夏倾覆,万劫不复。于是后世纷纷有人说,昆仑山里面藏有一处“天道”,这“天道”不但决定人的生死,还决定世间万物的生灭兴衰,当然也包括世间的王朝更替,国祚王寿。
再后来则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传说,传说华夏初有,中原开始繁荣的时候,人们因为愚昧无知心智未开,所以比较敬天,而后又开始流行求仙。有个叫文成子的人,听说昆仑山有仙常驻,于是进山求教,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误发了昆仑山里的“天道”。“天道”开启后,人间出现了阪泉之战,等于无意中开启了华夏的历史,而后千年历史演绎,也是“天道”拟定的乾坤。后来不知道“天道”出了什么问题,里面集聚了很多戾气,戾气聚拢后,导致“天道”出现了异常。世上的朝代更替加剧,频繁更迭,太平些年岁后必然会出现天灾兵荒,导致杀戮增多,民不聊生。甚至于不到一甲子就有王朝兴亡交替,世上戾气横行,民生凄惨。于是文成子的弟子临江子,为了找寻戾气的根源,自己入了“天道”去找根源,结果一去无回。而文成子的另一个弟子宿岳仙,则在昆仑山守护“天道”,但因为戾气越来越强悍没法抑制,他就将天道里的一些戾气,分到了世上各处名山。而自己却因为力竭,化石而死。死之前宿岳仙让自己的儿子求玄宗,在昆仑山天池吸天地日月之精华以抗戾气,而让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盘天保,流徙苦行人间,宣教人心从善,从而消弭戾气。盘天保长期流落在俗世,因为历尽艰难困苦,而不能与其兄求玄宗一样,在昆仑山天池享天地日月之精华,从而怀疑父亲偏心,而逐渐心生怨恨。结果被派去消弭戾气的人,自身反而戾气陡增,最后竟然成了戾气的容器。而后,求玄宗努力镇压戾气,而盘天保则在世间释放戾气,因为旗鼓相当,久而未能有胜负。求玄宗年老后,发现命格金贵之人,受天地之眷顾,自然之抚育,他们的命格可以用来镇压戾气,于是创立了所谓的风水学说。之所以叫人葬在某个名山大川的风水宝地,不是因为存在什么风水宝地,可以福荫子孙,其实是为利用这些人的命格镇锁那地方的戾气。而求玄宗的弟弟盘天保,则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在人间教人盗陵发墓,表面是帮人求财物宝,实际则是发人尸骨,毁去镇锁,释放戾气。戾气的被镇锁和释放,导致世间兴衰更替,善行一世恶行一世,但唯一不变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烙下了千年的轮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