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英国分割西藏的战争
在沙俄侵略我国蒙古的同时,英国加紧了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它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制造叛乱,驱逐驻藏川军,并支持由亲英分子所控制的藏军向川边地区进犯,妄图制造西藏“独立”,分割西藏地区。当时的中国政府(以下称北京政府)在西藏爱国僧侣和民众的要求以及全国舆论的压力下,令川、滇两省出兵反击,打退了藏军对川边地区的进犯。最后,终于粉碎了英国妄图分割我国西藏的图谋。本章着重叙述川军在西藏和川、滇军在川边地区与藏军作战的经过。
英国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叛乱
1903年,英国派兵入侵西藏,遭到当地爱国军民的无情打击。以后,英国便加紧采取在西藏统治集团内部寻找代理人的政策。1905年,英国以所谓会见英国皇太子的名义,用武力劫持****九世去印度,优礼款待,百般笼络,企图以****取代****,充当英国傀儡,结果遭到****的拒绝。此后,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拉拢拉萨地方当局。以大贵族夏扎·边觉多吉为首的一部分封建领主,由于在对英贸易中获得了许多好处,便越来越倾向英国侵略者,并影响了徘徊于内地的****十三世的政治态度。
英军于1903年发动侵藏战争后,主张抗英的****于1904年英军侵占拉萨前,在沙俄间谍德尔智的怂恿下离开西藏,准备前往俄国,后在外蒙库伦被清政府阻留。1908年10月,****辗转到达北京。由于他在抗英斗争中未能得到驻藏大臣的帮助以及其它原因,对清政府怀有某些不满情绪。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乘机进行拉拢,大肆挑拨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使****的对英态度有所转变。1909年12月21日,****返回拉萨,后在西藏亲英分子的影响下,逐渐倾向英帝国主义,疏远中央政府。
清政府鉴于英军多次入侵西藏,逐渐意识到加强西藏的治理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紧迫性,于1906年4月命张荫棠领副都统衔,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分入藏,“查办藏事”。张抵拉萨后,参革了在抗英战争中严重失职的驻藏大臣有泰等十余名官员,获得西藏各阶层人民的拥护,随后即着手整顿西藏内政,推行“新政”。1909年(宣统元年)夏,清政府接受驻藏大臣联豫的建议,派川军二千人,编为三营,由知府钟颖统率,从成都出发,取道昌都开赴拉萨。同时,命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进驻昌都,屯兵据守,以便策应入藏之川军。这些,本为中国内政,英国却公然表示反对,并乘机煽动西藏上层中的亲英分子发动叛乱。****回藏后,亦下令藏军阻击入藏之川军。
1910年2月初,钟颖率领川军在西藏江达(今太昭)击败了藏军的阻拦,于2月12日进驻拉萨。****于当夜与少数亲英分子离开拉萨,逃往印度。清政府革去****的名号,下令通缉随同叛逃的几个西藏地方政府高级官员。****逃印后,英帝国主义以帮助西藏“独立”为诱饵,百般拉拢。3月5日,英国政府竟然为川军入藏和****被革一事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6月,英国又派步兵两个纵队及工兵一部(携炮四门),进驻印藏边境,并叫嚷“倘若****回藏,藏境发生变化”,英军“则须入藏以当保护之任”,公开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拉萨后,驻藏官员和川军内部分成维护帝制与赞成共和两派,内讧不已,并危及藏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英帝国主义决定利用这种局势,实现其分裂西藏之阴谋。英印总督与****密谈后,随即派遣亲英分子达桑占东(又名擦绒)潜回西藏,策划武装叛乱。与此同时,英国还在西藏边境一带集结军队,以为声援。西藏部分大农奴主乘机以****名义发布了实际上是脱离祖国的“驱汉”命令,大肆驱杀汉人,并组织以达桑占东为总司令的“民军”(即藏军)万余人,围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且进扰川边地区。在亲英分子的操纵和毒害下,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藏军,竟成了破坏祖国统一的工具。
1912年春,达桑占东调集五千藏军向江孜进攻。驻守江孜的川军百余人,固守依山的造纸厂,并向拉萨求援。由于粮食不济,援兵不至,该部川军在英商务专员及尼泊尔驻藏代表的“调停”下,被迫以枪支弹药换取路费,离开江孜,经印度返回内地。不久,日喀则守军也被迫放下武器。同年4月,达桑占东又调集大批藏军围攻驻拉萨的川军。钟颖率千余人据险防御,等待援军。经数月苦战,伤亡不断增加,粮食亦将告罄,处境异常危险。藏军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强,一时也难于攻破川军防线。后经尼泊尔驻藏官员“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川军交出武器,由汉、藏、尼三方共同封存,不得擅取;川军全部退伍,经印度回国;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员照旧驻藏,并保留一定数量的卫队。8月中旬,川军交出毛瑟枪一千五百支、开花炮三门、机枪一挺、子弹八十箱。此时,钟颖已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驻藏办事长官,但西藏亲英分子拒不承认,屡次促其起程。钟颖因未得中央同意,执意不走。双方遂复开战。此时,钟颖所部仅约二百人,粮弹俱缺,处境更加困难。后经尼泊尔驻藏官员再次“调停”,钟颖及其所部终于被迫离开西藏。
驻拉萨川军被缴械撤离后,英帝国主义于1912年底武装护送****回到拉萨。****周围的一小撮亲英卖国分子,公开策划西藏“独立”,并以极其野蛮的手段镇压坚持反帝爱国的僧俗人士。英军亦以“护商”为名,由江孜侵入拉萨。西藏人民和一些爱国上层人士,坚决反对亲英分子分裂祖国的罪行,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表现出热爱祖国的坚定决心。
川滇两省出兵平乱
一、北京政府的平乱决策及川滇两军的作战部署
正当西藏亲英分子驱赶驻藏川军之际,川边地区的藏族上层分子,由于赵尔丰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危及他们的统治,加之受西藏亲英分子的指使,于1912年5月也发动了叛乱,并得到西藏叛乱武装的直接支持。两月之内,川边地区的不少州县先后落入当地和西藏的叛乱武装之手。巴塘、昌都被围,乍丫(今西藏察雅东)、江卡(今西藏芒康东)、乡城、稻城、理塘相继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断绝。滇、川两督屡请北京政府出兵西征。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谴责英国勾结西藏亲英分子分裂中国的罪行,猛烈抨击北京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1912年6月14日正式电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军入藏平乱,令云南都督蔡锷派滇军入藏增援;同时,通告英国驻华公使,声明“此次川军入藏全为平乱,至希英国严守局外中立”。
尹昌衡接电后,迅速作了西征的准备。其作战计划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南北两路“首尾夹攻”的方针,首先控制川边重镇理塘和进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后分别南下,夺取稻城、乡城、乍丫、江卡等地,以巩固川边地区。第二阶段:从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余营边军中,选拔“有志之精兵”数百名为前锋,其余各军继后,乘胜直趋拉萨。同时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萨劝说****脱离英国的羁绊,维护祖国的统一。
蔡锷接令后,命滇军参谋厅总长殷承?为西征军司令,率队进发。蔡锷考虑到川滇两军如先会师巴塘,再行进藏,不仅粮秣难继,而且可能扩大由辛亥革命以来所引起的川滇两军之间的矛盾,因此主张滇军经维西及西藏东南地区直趋拉藏。这样,既可缩短路程,又可形成军事上的有利态势,使“滇犄其南,川捣其东,首尾策应,形势都归掌握”。北京政府不同意蔡锷的主张,而令滇军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边门户。
二、击退藏军向川边的首次进攻
1912年初秋,川滇两军按既定计划分路开进。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军从成都出发。原计划出兵八个团,因“器械不备,师皆未练,饷亦无储”,遂先以朱森林团为先锋,尹自率三个营为本队,总兵力约三千人(一说五千人),兼程西进。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两个营及先遣队陈步三一个营为南路,由打箭炉直趋理塘;副官刘瑞麟率蒯书礼营为北路,经甘孜进援昌都;本队三个营驻雅安,相机应援。朱森林以南路藏军势大,设防坚固,力请集中兵力于南路,尹昌衡未允。朱部至打箭炉后,以军孤势单,迟疑不敢前进。尹昌衡遂亲赴打箭炉进行动员,指出:今川边部队尽被围困,损失甚重,急需支援,只要川军进展神速,出藏军之不意,兵力虽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经过动员后,川军遂分两路并进。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为北路督队官的刘瑞麟,率蒯书礼营由打箭炉出发,日行百余里,往攻道坞(今四川道孚)。沿途扬言尹都督率师十万亲征,即将到达。藏军闻讯,不战而溃,道坞、瞻对(今四川新龙)之围遂解。刘瑞麟便令边军牛运隆部守道坞,刘筱廷部守瞻对;令杜培基、刘赞廷率部从间道驰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顾复庆、时传文、朱宪文等营往援昌都。当时,驻守巴塘的顾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围三月有余,粮弹将尽,水源断绝,处境十分危急。援军到后,内外夹击,迅速解围。刘瑞麟率部突然逼近昌都时,藏军不战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击,缴获辎重无算,并俘藏军首领呼图克图。与此同时,朱森林率南路各营亦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其先锋部队两个营,先在河口击败藏军,又于8月12、14两日收复了麻盖宗、剪子湾、西俄洛三要隘,继而向理塘进逼。围攻理塘之藏军闻风溃逃。至是,川军西进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势收复了理塘、巴塘、昌都诸要地。于是,尹昌衡令顾占文部守巴塘,刘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盐井等地;令营长邹衍贵肃清河口一带残存藏军。
在川军进军川边之际,滇省西征军司令殷承(王献)(huan音)率新军一混成协、防军十九营,从滇西北取道盐井支援巴塘。8月15日,前卫司令李学诗率部进至溜筒江附近。该地藏军依险据守。经李部奋力攻击,藏军退守隔江之墨里村,并斫断江上溜索,以阻滇军前进。李学诗派人另架溜索,命防军、土军各四个排溜渡过江,迂回墨里村。藏军又将村外木桥砍断,据险死守。16日,滇军发起猛攻,于下午3时将该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丽江,随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郑开文为左纵队长,率步兵四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枪兵各一小队及李学诗的西防国民军,取维西大道直趋盐井;以姜梅龄为右纵队长,率步兵三中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枪兵各一小队及杨汝盛的西防国民军,取中甸大道直趋乡城;司令部及其余各队暂驻丽江,相机进止。
滇军经充分准备后,于8月26日夜突袭侵占盐井之藏军。经激烈战斗,将藏军击溃,并俘其指挥官鲁宗甲约,遂克盐井。
当滇军向川边进军时,怀有军阀割据思想的尹昌衡竟发电阻止,声称“川军围攻理塘,不日可下,滇军无须由维(西)援巴(塘),请由原议,直抵拉萨”。滇军收复盐井后,尹再次电阻,并令顾占文部向盐井一带开进。蔡锷则连电北京政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规复西藏”为由,要求继续向川边进军。川、滇两军互相攻讦,矛盾加深。后尹昌衡以“若滇军兼进,酿成(英国)交涉,则咎不在川”为辞,要挟中央。北京政府恐“两军逼处,别生枝节”,遂于9月致电蔡锷,令滇军酌留陆军一大队及防军一、二营,专顾滇省门户,余悉撤回。滇军的平乱作战至此遂告结束。
当川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基本完成后,尹昌衡认为:“控边制藏,非同时并举,无以全领土、维国权”。根据这一方针,他对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作了如下部署:命邹衍贵营驻打箭炉、河口,保护川军的后方供应线;命朱森林团为南路,驻巴塘、理塘,相机进攻稻城、乡城;命团长向树荣率所部两个营及陈步三营为北路,进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邓柯);从朱、向两团中各抽一营驻昌都,作为机动部队;以打箭炉为大本营,随时策应南北两路。不久,南北两路部队连战皆捷,惟乡城久攻不下。之后,尹昌衡任命黄煦昌为司令,由他指挥集中于昌都一带的川边部队,命张茂林为前锋,率部进据江达,待命入藏。
三、英国胁迫北京政府停止向西藏进军
西征军在川边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引起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亲英分子的极度恐慌。为了制止川军入藏平乱,英国于1912年8月17日令驻华公使朱尔典出面干涉,以“不承认中华民国,并以实力助藏‘独立’”相威胁。
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正急欲获得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遂屈从于英国的威胁,于9月下旬一再电令川军停止入藏,以江达为界,“先行肃清川边,万勿越境深入,致启外衅”,从而丧失了进军西藏的良机。
四、击退藏军向川边的第二次进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军经波密窜至川边,再次向川军发动进攻。乍丫、江卡、盐井等地首当其冲。川军陈桂亭营败退巴塘,舒云山营被围于南墩(盐井东北约四十公里)。巴塘守军粮食已绝,正欲撤退。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驰援,才守住巴塘。不久,黄煦昌率部至乍丫,与顾占文部夹击东犯之藏军。激战十余次,将其击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围遂解。藏军战败后,在嘉裕桥(今西藏洛隆东北之嘉玉桥)以西密布碉卡,驻扎重兵,进行防御,并派人四出煽动藏民,准备伺机再行进攻。尹昌衡根据北京政府提出的“步步稳进,以期慎固封城”的方针:令刘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军,南控江卡;顾占文部守巴塘,南防盐井,东控乡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顾军,南防稻坝;刘筱廷部驻甘孜,镇守北路。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无事坚守不动。另由嵇廉率兵六百于乡城一带游动,以牵制该地藏军。
1913年初春,藏军连续向嘉裕桥、江卡发动进攻,均被川军击败,遂退守烟袋塘(乍丫西),并继续增兵。刘瑞麟见藏军势众,遂调昌都彭日升、时传文两营由西北方向,傅青云、牛运隆两营由乍丫方向,对烟袋塘藏军实行夹攻。2月28日,傅、牛两营首先发动进攻,将凭借碉房、哨卡顽抗的藏军击退。3月3日,彭、时两营进至距烟袋塘十余里处,发现藏军据守山顶,碉卡密布,难以从正面进攻,遂派数十人绕至山后,实行偷袭。藏军猝不及防,惊惶逃窜。彭、时率部追击,与傅、牛两营会师,将烟袋塘之藏军击溃。上万藏军纷纷西撤。至此,藏军的第二次进攻又被粉碎。
川军攻占乡城,稳定川边局势
川军虽然击退了藏军对川边的第二次进攻,但乡城一带仍为藏军所控制。尹昌衡决定继续从省城抽调部队,厚集兵力,乘胜向乡城发动进攻。这是一次历时较长,并对稳定川边局势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
一、川军的作战部署
乡城地处巴塘、理塘之南,靠近云南边境,周围皆山,城西有桑披岭为天然屏障,城东的无即河水流湍急,不便舟楫航行。此外,马鞍山、冷龙湾、阿都、下洼、门坎山、八格等处,均为险要之地,亦为进攻乡城必由之路,虽山道崎岖,但能通行驮马。乡城驻有藏军三四千人,主要是步骑兵,还有少量炮兵。武器有日式速射山炮、德式管退炮各一门,另有五子、九子、十二子等杂式快枪(平均二三人有一支),其余均为土枪、土炮和刀矛。
1913年4月2日,孙绍骞在理塘接替嵇廉为攻乡总指挥。4日,由省城派出的第四师参谋长刘成勋率混成支队到达理塘。于是,确定了进攻乡城的部署:刘成勋率混成支队步兵三个营、炮兵二个连、机关枪一个排为左路,由理塘经稻城向乡城进攻;孙绍骞率步兵一营和朱森林、周尚赤的两个步兵营及炮队、卫生队等为右路,由喇嘛桠(丫)经火珠乡向乡城进攻。
二、右路军攻占冷龙湾
在右路军发起进攻之前,盘踞乡城的藏军一部突然围攻靠近喇嘛桠的东龚。川军支队长周尚赤率部反击,将藏军击退,并夺获日式速射炮一门,其它军械数十件。右路军首战告捷,士气高涨。孙绍骞决定每兵暂发糌粑两碗,于5月15日分三路发起进攻。16日,一举攻克下洼、阿都,17日又克火珠乡的山根子。因部队缺粮,遂暂驻火珠乡。该处喇嘛寺之堪布罗松成献出杂粮千包,以济军食,于是士气复振。5月23日,朱森林率队由山根子向马鞍山进攻。马鞍山路隘林密,藏军凭险坚守。朱部与之激战一日,未能攻克。孙绍骞令周尚赤等率部往援,合力进攻,始将马鞍山占领。藏军退守冷龙湾的碉房、坚卡,进行防御。川军进攻数日,终不能克。当时部队缺粮缺水,士气颇受影响。6月3日,孙绍骞亲自到达前线,安定军心。6月25日,川军再次发起进攻,将藏军击退,先后攻占了冷龙湾和门坎山。
三、左路军进占稻城
4月25日,左路军进至拉波,侦知藏军在夕波筑有坚卡十余处、碉房数十座,外有散兵壕和深沟。27日夜,刘成勋密令三营营长张建勋率所部及炮兵第二连,参谋赖心辉率预备营一、四连和机枪排,分道潜占各要隘。28日上午8时发起进攻,先用炮火猛烈轰击,继以步兵第九连由界牌山腰向夕波正面,第一、十一连从左右两翼同时进攻。战至下午4时,川军连克十余座碉房,迫使藏军向稻城方向退走。夕波告捷后,附近的藏军相继投诚。
5月3日,攻乡左路川军收复大桥,8日进占色母,逼近稻城。稻城附近群山环绕,中为平坦坝地,筑有碉房数十座,坚卡十余处。藏军分占东西两侧高山及坝内碉房。刘成勋命预备营营长张英率步兵一个营、炮兵一个连为第一队,进攻右侧高山,命三营营长张建勋率步兵一个营、炮兵一个连为第二队,进攻左侧高山;命参谋赖心辉率步兵一个营、机枪兵一个排为第三队,防守各隘口,相机应援。
5月10日晨6时,川军开始进攻。由于第一队需通过开阔的低洼地,张英派出敢死队冒敌炮火匍匐前进,接近山边,经四小时激战,夺取山顶坚卡四座,进至距藏军主阵地五六百米处。张英一面命炮兵向藏军主阵地射击,一面要求第三队派出机枪一挺抄袭藏军退路。炮兵连续发射炮弹四十余发,击毁碉房十余座,尔后转移火力向稻城城内集中射击。与此同时,张建勋所率之第二队与藏军步骑兵千余人接战,至上午10时,夺得坚卡六七座,并以一个连迂回藏军右翼,粉碎了藏军从左翼抄袭的企图。下午3时,一、二队分别向当面之藏军发起总攻。稻城及坝内之藏军动摇,纷纷逃窜。川军攻占稻城后,立即乘胜追击,于16日克桑堆。藏军向乡城退却。
四、会攻乡城
稻城战后,刘成勋于5月27日率部队主力绕道进攻中乡城,在簇东高地击退藏军的拦阻,进入八格村南的狭谷,遭到谷底和山顶藏军三千人的袭击。张建勋督率前卫营各队迅速夺占了谷底的一座坚卡作掩护。刘成勋见前卫营受阻,立即命赖心辉率兵向左面山顶迂回,连长李邦君、萧子英率兵向右面山顶攻击,张英督队策应。入夜,藏军败退。刘成勋乘机率队追击二十余里,始出谷口,并乘势攻取了八格村及上乡城各要隘。藏军焚毁桥梁,退守对河贡撒、俄杂及业洼等地,凭险顽抗。5月29日,刘成勋部因无造筏架桥器材,遂挑选士兵数百人,从上下游泅渡,分左右两翼实施强攻,并在对岸用火炮、机枪火力予以支援。部队渡江后,攻占贡撒、俄杂,河左部队则直逼业洼。业洼距定乡城二十余里,丛林茂密,坚卡重重。6月3日,刘成勋令张英趁夜暗浓雾,率队进抵业洼左侧高山及右侧河岸一带,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于拂晓发起进攻。藏军依托碉房、坚卡顽强抵抗。张英见正面攻击无效,便命步兵两个连从左侧高山密林中抄袭藏军后路,炮队从正面猛击碉房。藏军不支,退向桑披岭。
左路军经过连续作战,前方兵力已不足两营。刘成勋遂致电尹昌衡,请求派兵一营,接替后方防务。6月19日起,刘成勋集中所部兵力,经三昼夜激战,攻克藏军屯粮要地罗拉寺。23日,又攻占雨洼。藏军退至定乡城外之最后一道防线泥四顶。至此,川军左右两路军从冷龙湾、雨洼对乡城形成了钳形攻势。泥四顶两侧高山耸立,森林茂密。藏军以少数兵力配置于正面,主力隐蔽集结于左山,企图侧击从正面进攻之川军。张建勋侦知藏军部署后,命一部兵力从正面佯攻,主力从左侧迂回进攻。经一日激战,连夺坚卡十余座,迫使藏军退向定乡。川军紧追不舍,抢占通往定乡的大桥,为攻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25日黎明,孙绍骞所率之右路军在攻占冷龙湾、门坎山之后,即从右翼向定乡进攻,刘成勋所率之左路军从泥四顶协同进攻。经五小时激战,藏军动摇,向下乡城方向撤退。下午3时,孙、刘两路军攻占定乡。不久,江西、江苏等省爆发了由孙中山等领导的讨袁战争,四川的熊克武亦举兵响应,刘成勋支队奉调返回成都。西藏少数亲英分子又乘机唆使和支持各地暴乱,川边形势再度吃紧。孙绍骞为了应付危局,一面令各营分扎各要地,以保粮道,一面对下乡城一带的藏军进行招抚。由于亲英分子的阻挠和破坏,招抚工作未见成效。
10月31日,藏军数千人分三股围攻定乡。孙绍骞率部坚守二十余日,在得到运粮队的增援后,实施反击,才得以解围。
1914年初,川军先后收复了下乡城、丹巴及三十九族地区,从而稳定了川边局势。
英国分割西藏阴谋的破产
一、英国策划的“西姆拉会议”
英帝国主义为了分割我国的西藏,除派遣军队公开入侵西藏和指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暴乱外,还极力阻挠中国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发生联系。如1912年10月28日,北京政府明令恢复了****的封号,并邀****赴京会谈;1913年4月,北京政府又任命了新的驻藏办事长官。英国不仅阻止西藏地方当局与北京政府直接谈判,还不许驻藏办事长官假道印度入藏,同时,提出举行中英藏会议,并以北京政府如不派代表与会,英国将与西藏当局直接缔约相威胁。袁世凯在西征军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下,不顾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竟接受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于1913年10月派代表参加了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会议。
“西姆拉会议”,是英国勾结西藏少数亲英分子企图分割中国西藏的一个大阴谋。会议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抛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西姆拉条约》草案和“西藏地图”,公然把西藏、西康、青海全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甘肃的藏族地区,统称为“西藏”,并将金沙江以西地区称为“外藏”,以东地区称为“内藏”;“外藏”完全“独立”,“内藏”则“中藏共管”。草案还规定:“西藏中央政府在‘内藏’仍保留其已有之权”;中国不得驻兵藏境;中国政府与西藏有争议时,由英印政府裁决;英人可以在西藏自由经商,中国不得加以限制;西藏内政暂由英印政府监督等等。充分暴露了英国妄想侵吞西藏的狂妄野心。这个条约草案一出笼,立即遭到中国人民和西藏地方政府中的爱国人士的坚决反对,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北京政府也断然加以拒绝,立即召回代表。于是,英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外交手腕分裂西藏的阴谋遭到了破产。会议并未讨论中印边界问题,英国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代表夏扎·边觉多吉在会外秘密换文中提到的所谓划定中印东段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把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则是完全非法的,当时以及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夏扎·边觉多吉回藏后,亦被****削职。
二、英国加紧武装藏军,再次挑起川边冲突
“西姆拉会议”破裂后,英国遂大力帮助西藏地方政府扩建新式藏军,企图继续以武力制造西藏“独立”。1914年以后,英国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成立藏军总司令部,以亲英分子达桑占东为总司令,台吉车门巴为副司令,计划将原有三千人的常备军扩充到万人以上。英国还在江孜开办了一所军官学校,为藏军训练军事指挥人才;并选派一批西藏贵族子弟去英国、印度学习军事;又在札什城设立了一所机器厂,由印度技师帮助制造枪械弹药。
藏军经过扩充和训练,实力有所增强。于是,英国又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再次驱使藏军进犯川边地区。1914年9月间,西藏地方政府派噶伦喇嘛为西康总管,会同错郭娃代本率兵前往江达。10月,又派穹然木代本带领藏军三百人前往三十九族地区,准备再次挑起战端。由于当时的边军统领彭日升拥有装备比较精良的三个营,分别驻防昌都、类乌齐和三十九族地区,因而藏军未敢贸然进攻。1917年春,四川爆发了川、滇军阀之间的战争,战火波及川边。7月,边军统领彭日升派兵两营进攻打箭炉,被滇军华封歌团击败。不久,川边镇守使殷承?被迫离开打箭炉回滇,由陈遐龄接任。英国见有机可乘,立即接济藏军“五子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唆使藏军向川边发动进攻。边军一败涂地。
1918年1月,类乌齐被藏军攻陷,边军一营营长田文清败逃昌都。1月22日,彭日升令第三营营长张开胜、第十营营长曹树范分道夹攻驻欧月(昌都南八十里)之藏军,结果为藏军击败,分别退守昌都、乍丫。彭日升急忙向陈遐龄求援。时陈正参与川省军阀混战,且虑彭之势力扩展对其不利,以致见危不救。2月下旬,藏军进攻昌都,首先占据昌都后山。3月3日,彭日升派队分道进攻后山,又被藏军击败。4月3日,藏军攻陷鸡心山,15日又陷四川桥。彭日升等因昌都已无险可守,遂缴械投降。藏军攻占昌都后,分南北两路进攻。边军纷纷溃降,以致“德格、邓柯、石渠、白玉、贡县、武城、宁静七县相继俱陷”,整个川边为之震动。
是时,川边镇守使陈遐龄先后派人递信给****,劝其休兵息战。由于西藏少数亲英分子的阻挠,陈的停战提议未获结果。藏军在攻占德格后,又直逼甘孜、瞻对。陈遐龄于7月令团长朱宪文率部抵御。川军与藏军在甘孜西南之绒坝岔激战二十余日,始进至雅砻江东岸,阻止了藏军的进攻。
三、川藏两军停战议和
川藏两军在甘孜前线形成对峙局面后,陈遐龄于1918年8月再次派人赴拉萨交涉。英国鉴于藏军进攻受阻,加上兵力不足,如川军增调主力反攻,已占地区仍有丧失的危险,遂令驻川边副领事台克满出面“调解”,由英川藏三方代表谈判议和。谈判虽未达成协议,但同意从1918年10月17日至31日,川军退守甘孜,藏军退守德格,停战一年。
随着我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藏族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爱国人士增强了反帝信心,纷纷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取得直接联系。1919年10月,北京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抵达拉萨,受到西藏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亦向代表表示:“亲英非出本心”,“余誓倾心内向”。****九世也派人向中央代表表达了拥护中央的心愿。此后,****逐渐摆脱了亲英分子的羁绊,不断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使英国妄图分割西藏的图谋终于彻底破产。
战争的经验教训
这次战争虽然发生在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但实际上是由英帝国主义一手挑起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反侵略性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才能有效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英帝国主义长期以来觊觎我国西藏,要粉碎其侵略阴谋,必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大众,共御外侮。清政府在西藏所推行的“新政”,既有它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利于团结西藏上层人物和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方面;此外,团结****十三世的工作也做得不够,以致给英帝国主义拉拢西藏上层人物,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暴乱,造成了可乘之隙。
为了增强防御力量,派部分川军入藏,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向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大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同时,军队必须严守纪律,以取得西藏各阶层的支持和拥护。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工作,加之入藏川军纪律败坏,不讲政策,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结果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
二、国内政局不稳和屈膝媚外政策,助长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亲英分子的嚣张气焰
这次战争发生在国内政局动荡不定的年代。袁世凯篡权以后,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竟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屈从于英国的无理要求,命令川军停止进军西藏,从而助长了西藏少数亲英分子的嚣张气焰。他们一再操纵藏军向川边进攻,使川军处于被动地位。
正当英帝国主义唆使西藏亲英分子操纵藏军向川边进攻之际,四川、云南的政局也动荡不稳。自1913年至1917年,先后爆发了川军与川军、川军与滇军、川军与黔军之间的多次战争,这就影响了集中力量抗击藏军对川边的进犯。不仅如此,主要将领之间也勾心斗角,由尹昌衡亲自推荐的护理四川总督胡景伊,也挖他的墙角,使西征军在兵员补充和粮饷接济上,多次发生困难。此外,边军之间也有矛盾,作战行动往往不能协同一致。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平乱作战。
三、不注意从政治上争取藏军中的爱国力量,是这次战争的一大失策
这次战争是英帝国主义挑拨我国民族关系,蒙蔽部分藏军为其火中取栗而引起的。在藏军中,不少指挥官是受英国和少数亲英分子的挑唆和欺骗而走上战场的,多数士兵是被迫征调的贫苦牧民。藏军内部又互不统属,极不统一。不少爱国僧俗大众对英国侵略西藏深恶痛绝,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些,都是川军从政治上争取藏军中爱国力量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论是清政府还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北京政府以及川督尹昌衡等,都未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注意有的放矢地进行广泛的宣传解释工作,促使藏军官兵觉醒,从而厌恶这种不利于祖国统一和自身利益的战争。川军虽然做了一些所谓“招抚”工作,但成效甚微。在进攻乡城的战斗中,左右两路军依靠军事上的威慑力量,曾迫使部分藏军投诚,但没有进行必要的政治工作,因而只是暂时地屈服,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又重新被反动分子所利用。
四、搞好后勤支援,对在西藏高原作战具有特殊意义
1912年川军被迫出藏,1918年藏军东犯时川军迅速溃败,除了政治原因外,在军事方面,后勤保障工作不得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川边与西藏同属康藏高原,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部队的粮饷无法就地取给,主要依赖后方供应。由于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忽视边防建设,对军械粮饷的储备和供应,事先没有统筹安排,而是在临战前仓促筹集,加之在进藏道路上建立的驿站,于战争爆发后大部遭到破坏,更增加了后勤供应的困难。因而缺粮断饷,弹药不济之事,屡屡发生,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进程。辛亥革命时,部分驻藏川军哗变,也与长期欠饷有关。进攻乡城及以后的战斗中,一些部队无法进行攻坚战,一些部队被迫中途停顿,一些部队作战失利,均与械弹、粮饷得不到及时供应有关。这些都说明,在西藏高原地区作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部队的后勤供应工作,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的环节。
(全文引自《中国近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