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府令的“中”,是皇宫内廷的意思。在皇宫内廷供职的官员,汉武帝以后一般都选用太监,因为他怕被戴绿帽子,所以后人可能因此误会赵高也是个太监。这个官不算太大,但手下的一帮司机却很是了得,开车老练,拳脚娴熟,实际上同时是司机兼保镖。作为司机团团长,赵高也因此能经常接触秦始皇,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才华,下班也不休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编了一部字典叫《爰历篇》,用漂亮的隶书抄写,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朗朗上口,他找了个机会进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读了非常喜欢,对身边的李斯说:“后生可畏啊。你常说自己的书法文采天下第一,依我看,这个叫赵高的同志已经赶上你了。人家可比你年轻二十四岁。”
一个久负盛名的老艺术家,谁愿意听人在自己面前说,有一个年轻人的作品快赶上你了?李斯不愿意,他心底里很不高兴,但在老大面前,他只能鸡啄米似的点头。他把《爰历篇》带回家认真阅读,之后沮丧了半天,确实很好,不管是书法还是文辞,都和自己不相上下。他又打听了一下赵高的出身,不由得慨叹,真是愤怒出才子啊。要是赵高当年不生长在残联新村,怎么可能奋发图强。他又想起了自己,要是自己当年在上蔡县政府厕所坐的是日本进口的高级电动温水喷撒洗涤式抽水马桶,势必看不到满厕的老鼠乱窜,自然也就悟不出那个“仓鼠厕鼠”的道理,又怎么能当上丞相?于是也就释然了。
没多久,秦始皇下令将《爰历篇》和李斯的《仓颉篇》,以及另外一位老书法家胡毋敬的《博学篇》一起印行天下,称为《老三篇》,全国每个学龄儿童都必须学习,赵高因此和李斯、胡毋敬一起称为帝国三大书法家、文字学家。
如果拿到现在,像赵高这样的人才,将破格提升为博导,一级教授,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享受国务院津贴,几届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被尊称为“国学大师”,辞都辞不掉,那就没季羡林什么事了,温家宝总理看望的就是他了。可惜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大学,大学者赵高无法尽情发挥自己应有的才干,他充沛的精力像野兽一样在体内狼奔豕突,不在这个地方发泄出来,总要在那个地方发泄出来。大秦帝国的金城汤池,终于经不起他精力的冲击,轰然坍塌。可以这么说,不是他对不起时代,而是时代辜负了他。
正是赵高的事业干得蒸蒸日上,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个灾祸像狼外婆一样,蹑手蹑脚地向他悄然扑来。
这场灾祸的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含糊地说“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也就是说,他犯的是大罪,搞得连秦始皇都心灰意冷,不想保他了,把他交给上卿蒙毅审问。蒙毅也不含糊,麻利地将他判处了死刑。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介绍一下蒙毅的身份。
蒙毅是秦始皇的宠臣,秦始皇出入楼堂馆舍的时候,都喜欢拉着他一起坐自己的陆军一号专车,赵高作为司机团团长,经常是亲自当陆军一号的司机,每次开车,他身后不但坐着老大,还有蒙毅。按理说蒙毅应该和赵高也很熟,但他为什么痛快地把赵高判死刑,连说情都不说呢?可能是害怕法律严厉,把自己牵扯进去。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是他看赵高不惯,巴不得赵高死。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蒙毅为什么不喜欢赵高?为了解答这个疑难,我们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以便深入挖掘。通过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的研究,最后我们得出一个谨慎的结论:可能和蒙毅的家世有关。
我们知道,蒙氏家族在当时的秦朝,可太不简单了,他爷爷蒙骜,是秦国有名的大将,活着的时候,率领秦军总共攻占了六国的七十九座城池,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爵位拜为上卿。可惜在公元前240年,被赵将庞煖率领的五国联军射死,成了秦国历史上军衔和官位最高的烈士。蒙骜的儿子蒙武也继承父业,跟着王翦打过大大小小的仗,虽然不是很有名,也算不辱家声。蒙武生了两个儿子,除了蒙毅,还有一个赫赫有名,叫蒙恬。
蒙恬、蒙毅兄弟虽然在军队大院长大,却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们生来好学,也是咸阳政法学院的高材生,研究生学历。我们说过,那时没有什么专业划分,咸阳政法学院就相当于大秦帝国的党校,出来的都算根正苗红。蒙恬毕业后很快被任命为将军,率兵攻灭了齐国,被拜为内史,也就是咸阳市市长,每月薪水两千石颗粒饱满的粮食,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接着又被秦始皇派去当边防军司令,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战果丰硕。
蒙毅毕业后没有从军,直接就拜为上卿,在老大身边朝夕侍奉。兄弟俩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把持枢机,别提有多红了。那时朝臣包括李斯等人,都不敢和蒙氏兄弟争宠。顺便提一下,蒙毅这个人在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里成了主人公,因为勇敢,竟然赢得了秦始皇外国宠妃金喜善的欢心,差点就是一通乱搞。好在蒙毅对秦始皇特别忠诚,关键时候没有让金喜善得逞。
按理说蒙毅和赵高不但是校友,而且是熟人,应该惺惺相惜,可是蒙毅没有。蒙毅想,江山是老子的爷爷辈到我哥哥一路打下来的,打江山坐江山,天经地义,老子兄弟几个吃香喝辣欺男霸女,这是应该的。可你赵高算什么东西,竟然混上了中车府令。这样想也很自然,我们知道,秦国是军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先军政策”,封侯的都是王翦、王贲这样的老将,文吏哪怕做到丞相,都不能封侯,蒙毅连李斯都看不起,怎么会看得起赵高呢?李斯是亡楚的小吏出身,仗着嘴巴利索,会写几个漂亮书法,混上了丞相,这且不去说他。赵高这样一个残废释放劳改犯的儿子,竟也日渐风光,眼看就要和自己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蒙毅这回就像瞌睡碰到了枕头,三下五除二,就把赵高判处了死罪。
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不知道赵高当时到底犯了什么死罪。按理说他能得到秦始皇赏识,一定为人谨慎,不会犯什么大错。可能是属下的某个司机刹车太急,吓了秦始皇一跳。那时候下属犯罪,要追究长官,牵连到了他也未可知。再说秦律密如凝脂,也就是说像凝固的猪油那么密。现在很稀松平常的事,那时说杀就杀了。所以赵高也不一定心服,可他没办法,只能等死。
谁知天不遂人愿,秦始皇看见蒙毅递上的案卷,案卷上抬头是:“揪出宫内这只黑手——以赵高为首的反政府集团判决书。”
秦始皇一时间突然发了恻隐之心,对蒙毅说:“才难,不其然乎?我看赵高这个同志不容易,也没犯什么路线错误,只要写了检讨,承认过失,还是可以给条出路的。朕决定赦免他,官复原职。”
蒙毅大失所望,但还有点不甘心,梗着脖子说:“陛下,赵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啊。”
谁知独裁者一句话就把他堵死:“民粪,民就算个粪。小蒙啊,你怎么也跟朕来这套,有私怨就直接说嘛。”
蒙毅傻了眼,无话可说。写到这里,我有些可怜他,如果他知道有《史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倾家荡产买一本看,那样就不会把赵高判处死刑;如果世上有后悔药卖的话,他也会倾家荡产买一针管,打着寒战以第一宇宙速度把它尽数注入自己的体内;如果当时找不到水来稀释这管救命药,可以挤出几滴金黄的尿液来代替,就算为此挤破膀胱,也在所不惜。可惜他既没读过《史记》,也买不到后悔药,只能在不久的将来全家被赵高拉上刑场,喀嚓喀嚓砍下脑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尽量千万死活不要得罪人。实在要得罪,也要先查查对方的病历,是不是在成长期受过心灵创伤,如果有,那就告诉自己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