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2月)
是否跟得上?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前没坐在作战部长的位子上时,他下村当然可以嚷嚷着放开了打,但现在他已经坐稳当了,就必须得对他谋划的战事负责。为此,他策划了一个广东登陆计划,这样的话,华北控制在手,上海又即将陷落,再打下广州,把中国海岸线一封锁,以华北、华东、华南三线胜利的势态向南京施压,他就不信中国不屈服。所以,1937年11月7日,东京向华东前线发出一个命令:扫荡中国残兵限于苏州、嘉兴连线以东。
这个制令线是参谋次长多田骏的意思,他本人跟石原一样,反对把上海战事再扩大。
也就在这一天,下村定编成了华中方面军,统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松井石根转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但同时还兼着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参谋本部通信运输部部长塚田攻出任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武藤章出任副参谋长,当年来华“旅行”的公平匡武出任华中方面军作战主任参谋,而上海派遣军主任情报参谋长勇则两边兼着。
华中方面军编成后的第4天,上海就陷落了。这并不出松井石根的意料,出乎他意料的是,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推进的速度,光这样势如破竹地攻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他必须坐下来想一下继续进攻的意义所在。所以到11月14日,他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的名义,下了一个更具体的命令:所有追击部队以上海派遣军攻至福山、常熟、苏州连线为止,第10军攻至平望、嘉兴、海盐连线为止。
这时候,河边虎四郎又飞到上海。下村明白:战事怎么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地日军的意思,所以他派河边过来探听情况。河边一头钻进华中方面军设在上海大场的司令部。在司令部,河边告诉松井,下村作战部长有意进行广东作战,想从上海战场上调过去一个半师团。对于华东的日军怎么办,河边建议:停止追击战,作个休整。当然也不撤军,而是监视和威慑南京。
松井没表示反对,但又说:如果趁此机会攻克南京,也许会更有价值吧?!
上海战把这个老鬼子折腾得够呛,本来他就奇瘦无比,加上天天熬夜,三个月下来已经蜕了层皮,真正地成了皮包骨,一眼看上去像个纸人。上海战,他的派遣军损兵折将,最后还是靠柳川军团的远线迂回才解决问题。从这一点上看,东京的军部实际上对他的能力已经提出了一个问号。所以,松井想打南京既有公的一面,又有私的一面。公的一面,是想通过攻占中国首都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私的一面,就是想通过打南京咸鱼翻生。因为中国军队从上海退下来后,战力已经下去一大半,这时候攻击南京会比打上海容易得多。
但松井又不得不考虑他的参谋长塚田攻的意见。都说塚田也是个“扩大派”,但实际上此时他不赞成马上打南京,因为日军“非常疲倦”,最重要的是无法保证后勤补给。塚田攻在出任现职前,搞的就是补给运输这一块,在军中也算个专家了。松井和塚田碰出的结果是:攻打南京可以在1938年1月中旬进行。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河边。
河边又见到了武藤章、长勇、公平匡武等参谋。武藤已经当上了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长勇既做着上海派遣军的参谋,又兼着华中方面军的情报主任参谋。两个人对攻击南京“兴趣盎然”。武藤说:一定要打下南京,这样的话中国必会屈服。武藤又趾高气扬了,被打发到前线,他有点因祸得福的感觉,他对河边吹嘘:当我从南京凯旋而归,从东京站进宫拜见天皇陛下时,不要坐汽车,而要坐马车。
就在这个关口,制令线被推进神速的柳川第10军率先突破了!
柳川平助率第10军登陆后,没遭到强力抵抗,第6师团战死500多人,第18师团和第114师团分别战死400多人,国崎支队才战死200多人,刚打出“精神儿”来,所以对东京画出的制令线很不满,将佐们一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息兵不前,将错失良机。
柳川在设于金山的司令部中陷入了抉择的困境。
柳川曾一度追随荒木贞夫,在永田铁山针对皇道派的军内调动中在陆军省次官的位置上失势,被流放到台湾当军司令官。“二二六兵变”中,远在台湾的柳川和山下奉文、古庄干郎等人一起“奉劝”天皇向叛军妥协,兵变平息后被勒令退出现役。中日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战局陷入胶着,东京那边急需能打仗的干将,在这种背景下柳川被起用。
他想:现在,南京在前,旭日旗进中国首都是丰臣秀吉时代以来日本的迷梦。他柳川很有可能成为这一百年迷梦的实现者,怎么能停止追击半途而废?
11月13日夜,一直跟随第6师团追击的第10军作战参谋池谷半二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33期,静冈县人)返回司令部,向柳川报告的消息是:追击异常顺利,中国军已趋于崩溃。他特别举了谷寿夫被一个中国士兵当成自己人的例子,这说明中国军队已陷入极大混乱。
柳川立即召开幕僚会议。
日本军中的参谋会议分两种:一是阁僚会议,即军司令部达到一定军衔和职务的人才有资格参加。平时就开这种会议,但也不总开,因为主任作战参谋拟订的计划,通常都会在军司令官和参谋长那里顺利通过。但如果通过不了,或出现新的重大战况,军司令官就会召开幕僚会议。所谓幕僚会议,就是参加者不分军衔和等级,人人都可以发言。
在幕僚会议上,除柳川外,参谋长田边盛武、作战课长藤本铁熊、作战主任参谋寺田、作战参谋池谷以及一帮小参谋乃至尉级的部队长都搬了个凳子坐好了。
会议内容很简单:要不要向南京追击。
虽然柳川叫大小参谋们畅所欲言,但实际上最后发言的,只有藤本、寺田、池谷。前一个主持会议,后两个人在发言中一致建议:突破制令线。
柳川一言不发。
11月15日,上海的松井和东京的军部接到柳川的电报,内容就不用说了。塚田攻在回电中质问:后勤补给怎么办?
藤本铁熊的回复是:弹药没了,就打白刃战!
塚田又问:粮食没了?
藤本铁熊回答:就地“征收”。
就这样,第10军冲了过去。
此时上海派遣军的新任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还没到(12月2日到任),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的松井还暂时兼着上海派遣军的职务,他慌忙召集塚田攻、武藤章、饭沼守、公平匡武、长勇等人碰头。
塚田攻还是那个观点,不反对进攻南京,但反对立即进攻南京,他认为柳川平助在没任何补给保证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地攻向南京一定是疯了。他说:现在冬天快到了,但日军自登陆以来穿的还是夏装,要想攻略南京也行,至少先把十几万套冬季军服发到前线。华东河流密集,桥梁都被中国军破坏了,河面超过50米宽就没法用竹梯搭建浮桥了,很多部队已经在田野里寻找棺材板啦!
塚田攻说:最重要的是粮食问题,上海之战,战线拉得还不长,补给可以由军中完成,即使这样战壕里的士兵每天只能定量吃干面包片,把战线拉到南京,补给怎么解决?第10军显然只想着军功了。
饭沼守和公平匡武认为塚田的担忧有道理。但塚田攻的话给了武藤章和长勇刺激。
长勇说:柳川是想夺上海派遣军的胜利成果吧?断不能坐视!上海派遣军必须加速行动,打破制令线,抢在第10军前面攻占南京!
武藤章说:攻占南京后,即使不能迫降中国,也会使蒋介石政权成为一个地方政权!
武藤的后一句话叫松井的心猛地一动。
松井出征时曾对杉山元说,打垮蒋介石政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退一步说,即使不能彻底将其打垮,那么也会如武藤所说,令其变成一个地方政权。从这个角度说,上海陷落后乘胜攻占南京确实有“最大价值”。至于塚田说的当然也有道理。不过,松井认为:日本军补给有问题,中国军的问题更大,现在是大溃退的状态,如果不顺势进攻,就等于让中国军有了喘息之机。
但东京那边毕竟还有命令,是否跟柳川一样对那道制令线视而不见?他老松井得琢磨琢磨。
只说在东京主持陆军参谋本部工作的次长多田骏,当他得知自己拟订的制令线被第10军突破后,非常恼怒,这简直不拿他当回事嘛!
多田向松井下命令:第10军必须退回制令线。
长勇直接给东京回了电:为了解决“中国事变”,必须进攻南京。这就是明显地顶牛了。这段时间,长勇即使在睡觉说梦话时,也像个神经病一样不断地喊:“突击!突击!”这还真不是个八卦新闻。
松井又亲自给多田发了一封电报,他不像长勇那样不耐烦,而是多解释了几句:从包括第10军突破制令线在内的情势看,向南京进军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中国投降,一举解决中日问题,否则中国人将获得喘息的机会,从而恢复并加强战斗意志。
在华东前线的日军蠢蠢欲动时,东京设立了大本营(11月20日),直接指挥华北和华东的作战。大本营是战争期间日本最高指挥机构,天皇本人亲临。日本第一次设立大本营,是在日清甲午海战时;日俄战争爆发后再次设立大本营,现在是第三次。
虽然多田的态度很坚决,但由于柳川军团突击后加快了中国军队的溃败,所以陆军参谋本部的大多数人都开始倾向于攻略南京。在11月24日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上,总算出面的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当着昭和天皇的面,说进攻南京势在必行。
天皇点了头。
制令线就这样被废除了。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像一个个前例一样,追认了前方部队的擅自行动,南京战至此拉开序幕!
1937年12月1日,大本营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在海军第3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中国首都南京。
这个命令是多田骏亲自从东京带到华东的。多田不是反对进攻南京么?的确。所以,大本营会议后,受载仁的委托,下村定奉命做多田的工作。下村连续说了4天话,到11月28日,多田才松口:事已至此,我同意吧。
为了表示高姿态,多田亲自飞到前线传达命令。
松井拿到命令后“很欣慰”(松井自己在日记里写的)。但紧接着来的第二个命令,就叫他有点茫然了。这个命令就是叫他把兼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位子让出来,由昭和天皇的叔叔朝香宫鸠彦亲王接任。松井虽然老,但并不糊涂,虽然他名义上是华中方面军司令官,辖着柳川第10军和朝香宫的上海派遣军,但实际上多少有点被架空的意思。显然,东京对他在上海的表现并不满意。老鬼子一着急,肺病又犯了。所以在推进到苏州后,松井的司令部就没再向前推进,他本人最终留在了苏州。
实际上,参谋长塚田攻成为南京攻略计划的具体拟订者(在武藤章、公平匡武和长勇的帮助下)。
这个计划就是:上海派遣军负责正面追击,在追击中派出一部抢先渡至江北,堵截中国军队北撤之路;第10军迂回向南京攻击,途中分兵芜湖,切断中国军队沿江向西之路。
南京攻略一开始,除了伊东政喜第101师团主力留守上海外,日军其他8个师团和2个支队全部涌向南京方向。
第一个需要提到的,不是那两路直接围攻南京的日军,而是一支在外围迂回的部队:久留米第18师团。很多人认为这个师团参加了南京战和随后的大屠杀,其实没有。
柳川第10军突破制令线后,合击了浙江长兴(京杭公路在此分岔,一条向北经江苏宜兴到溧阳;另一条向西,经浙江泗安,过安徽广德、宣城、芜湖,最后到南京)。第114师团沿太湖南岸,经宜兴、溧阳一线攻向南京;第6师团、第18师团和国崎支队走的是长兴、泗安、广德一线。计划攻占广德后,第6师团、国崎支队走郎溪一线。在郎溪再次分兵,国崎支队直趋当涂,渡江去切中国南京守军北退之路,第6师团则继续向南京追击。第18师团则从广德,经宣城,围芜湖。芜湖是南京西的重要卡子,拿下这里就意味着从西面切断了南京守军的退路。从这个角度说,第18师团的任务是关闭“地狱之门”。
也就是在广德一线,第18师团遇到一路辗转而来、在大冬天还穿着草鞋的川军。
七七事变后,刘湘在南京开全国高级将领会议时,甩下话:一旦全面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壮丁500万”。当时把很多人震了。进行全面抗战,对一些地方派阀来说,可在南京伸出的手腕下喘口气。但别忘了,是剑就双刃,对蒋介石来说,这也是一个收服各省实力派的大好时机。
其实川系比桂系还难整治。
别的先不说,就光说地广人杂、派系林立这一点,就能把打四川主意的人搞晕。也有人说了,正好可以利用派系林立搞各个击破啊,蒋委员长最擅长的不就是搞分化吗?没错。但问题是,川阀现在是乱到能让你一看就有打退堂鼓的想法的地步。
川阀之乱跟最早搞防区制有关。所谓防区制,就是各处川军按驻防区划拿地方税款,或者这样说,地方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都是独立的,这导致川阀们为了争地盘一战再战,从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到1933年,川阀混战近500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川阀各将领还按毕业的地方划分敌友,从保定军校出来的,跟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出来的,会各不相让,打了多少年,最后刘湘才胜出。
南京会议后,刘湘率军出川(11月22日第3次到南京开会,后因病到武汉治疗,1938年初去世,其死也成为一个谜团,后面我们会说到),被任命为第7战区(江苏太湖以西、浙北和皖南)司令长官。虽然他甩下出兵的话,但最后还是向蒋介石要条件:军队可以出,但中央政府得拨给川军500万元作为军费。刘的想法是:川军出川,军费自然由中央拨。中央拨没问题,但500万元这个数字有点过了。
无论如何,川军(不包括从贵州出发的杨森第20军等部队)出川了,被编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兼,副总司令唐式遵,辖第21军、第23军)和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辖第41军、第45军)。第22集团军经陕西开赴山西,第23集团军在成都誓师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辗转开赴华东。
此时,杨森第20军已先一步从贵州出西南,在淞沪,为川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第23集团军主力在11月下旬抵达华东,一部守长兴,但很快失守,另一部所守的广德就成了众人关注的地方。
广德,咽喉也。
站在咽喉上的,是川军第21军第145师,师长饶国华(行伍出身,四川资阳人)。
当年川军出征,场面是很激奋的。很多川军将领都觉得,在国人眼里:他们只会窝在省里打内战,但现在国家有难,川军可以顺流出川、马革裹尸么?
饶国华在家乡跟亲友告别时说:都言我川军只好内战,也确实打了那么多年,在此国难之际,深感惭愧。此次率军出川,抱必死之决心,当血战倭寇,不负两川父老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