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大诗人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儿,并带领全家返回长安,途经白水(今陕西白水县),长安已失陷,便不得不向北逃亡,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安禄山军队俘虏,带到长安。因他官小而未被囚禁,杜甫便在长安暂住。此时杜甫看到长安城里满眼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公元757年三月的一天,他徘徊在曲江边上看见过去那些衣冠人物不见了。供天子游乐的宫殿,千门万户都上了锁,看不见一个人影,象死一般地沉寂。诗人无限感伤,挥笔写下了《哀江头》这首诗。全诗共二十句: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潜:偷偷的;曲江: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唐代的风景区;霓旌:皇帝仪仗队的一种旗子;南苑:曲江南部的芙蓉苑;昭阳殿:借指唐朝宫殿;辇(音niǎn 碾):皇帝的车子;才人:妃嫔的称号;仰射云:即仰射飞鸟;翼:指鸟;明眸皓齿: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贵妃缢死马嵬驿;清渭:指渭河;深:远;去:去了的人,指玄宗;住:留了的人,指杨玉环;臆:胸膛;终极:穷尽。
诗的大意是:春天,失陷后的长安城满眼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那些贵族官员都已逃亡,只丢下我这么一个少陵野老,忍泣吞声,偷偷地徘徊在曲江边上。曲江边的宫殿,千门万户都上了锁。春天虽然来到了,杨柳又抽出新的枝条,菖蒲也长出嫩绿的幼芽,可再没有人来观赏了。想当年,皇帝(指玄宗)车驾来到这里的时候,芙蓉苑里的景物都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昭阳殿里最受皇帝宠幸的是杨贵妃,她寸步不离地与皇帝同乘步辇,陪侍着皇帝玩赏着苑里的风光。辇前的才人带着弓箭,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只见她扭身向天射出一支箭,顿时就有中箭的两只飞鸟跌落下来。杨贵妃看了才人这惊人的技艺,闪烁着她那对乌亮的眼珠,嫣然一笑。
可是如今贵妃已经死去了,她的明眸皓齿,早已染成一片污血,游魂也欲归不得。随着向东流去的渭水,玄宗也穿过漫长的栈道逃到西蜀去了。一个长辞人世,一个尚在人间,彼此隔绝,永无信息。多情的天子恐怕还在那里朝朝暮暮泪洒胸襟呢!此恨绵绵,难道唐王朝就这样完了吗?现在已是黄昏时候了,许多的胡人兵马奔驰而来,冲起漫天的尘土。谁知这叛乱要闹到什么地步啊!我越想心里越乱,本该往城南住处走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现走错了路,是朝向城北走的啊!
后来,人们把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简化引申为“明眸皓齿”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眼明齿白。
满城风雨
北宋有一个叫释惠洪的和尚,他著的《冷斋夜话》载: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善于做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季的一天,他正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忽然听到窗外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十分美妙,不禁诗兴大作,但当他刚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时,催租子的人却闯进门来了。诗兴被破坏,这首诗也就再也写不下去。恰巧,这时他在临川(今江西临川县)的朋友谢无逸来信问他最近有无新作。潘大临当即回信一封,把这件事告诉了谢无逸,信中说:“秋天以来的景物,件件都是美好的诗句,只恨被俗气所遮盖住了。我昨天闲躺着的时候,听到窗外风雨吹打着树林的声音,于是起身在壁上题诗道:‘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催租子的人闯了进来,败坏了我的诗兴,现在只好把这一句诗奉寄给你。”
“满城风雨”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引申来的。开始多用作形容自然景物;后来用作贬意词,比喻事情(多指坏事)一经发生,传播得快,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
满园春色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不值:没遇到,这里指没有进去;春色:春天的景色。
南宋的时候,有一年春天,诗人叶绍翁外出访友。当他来到这位朋友的住地时,只见柴门闭着,便举起手来轻轻地扣门,好半天也没见有人出来。猛然间,他一抬头,看见一枝娇艳的红杏花从墙头上伸了出来,由此联想到那满园子的春天景色,不禁诗兴大作,闲情逸趣地轻声吟咏,终成《游园不值》一诗。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屐(jī 基):底下有齿的木头鞋;扣:敲;柴扉:简陋的园门。
诗的大意是:或许是主人怕我穿的木头鞋上的小齿会给他花园里的苍苔上踏上印迹吧,所以我敲了好久的门也没有敲开。可是那满园明媚春色却是关不住的,有一枝娇艳的红杏花已经露出墙外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春色满园关不住”引申为“满园春色”这个成语,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模棱两可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模棱:意见或言辞含糊,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苏味道,唐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文才很好,只有几岁就能写文章,少年时与同乡李峤以文辞齐名,并称为苏李,所作诗集已失散,今仅存有十余首。
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武则天当了皇帝,他官居相位。当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派别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的利益,处理事情时总不拿出自己的主见,事事圆滑,模棱两可。他还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同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说:处理事情不要作明确的决断。因为要是发生错误,就要负责任。所以只须含含糊糊就行了。因此,当时就有人给他送一个“苏模棱”的绰号,以此相讥。
其实,就是这个苏味道,在另一类事情中,他并不模棱。在官场中他是依阿取容;在同农民打交道时,他却为改葬自己的父亲“侵毁乡人墓田”。相形之下,他那模棱的实质,不就看出来了吗?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比喻遇事和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没有一定的主张。
摩肩接踵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踵(zhǒnɡ 肿):脚后跟。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他身材矮小,不满六尺。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总想借机侮辱他。
有一次,晏子作为齐国的全权代表,来到了楚国。楚国就让人事先在城门边上挖了一个小洞,让晏子就从这个洞里进城。晏子看了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故着惊讶地问道:“哎呀,难道我今天来到狗国了吗?怎么要从狗洞门进去呢?”接待他的楚国官员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国的宫殿,等候在那里的楚王,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斜着眼瞟了晏子一眼,装模作样地问道:“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为什么让你当了外交官呢?”晏子接过话题,理直气壮地驳斥道:“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光我们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有成百条街道,七、八千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就能遮太阳,挥把汗水就象下雨一样,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怎么说没有人呢?
楚王把脸一沉,又轻蔑地追问一句:“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了呢?”晏子笑嘻嘻地回答说:“大王,您不知道,我们齐国在委派外交使者出国时,有这么一条规矩:贤明的使臣就派他到贤明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就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所以就被派来见大王您了。”
楚王本想计算晏子,自己却碰了颗硬钉子。一时间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后来人们就把“比肩继踵而在”引申成“摩肩接踵”这个成语,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四四年秋,东汉的名将马援在交趾立功回京,朋友们纷纷前往欢迎。当时有个以善于谋划而闻名的孟冀也前往祝贺,并向马援说了一些奉承的话。马援听了心中十分不快,他说:“我以为你会说一些正经话呢,没有料到你也随波逐流地来一味地夸奖我。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地方,封地不过几百户,而今我的食邑是三千,这是赏过于功啊,能保得住吗?你老先生何不指教我一下,帮助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笨,不能办到。”马援严肃地说:“而今匈奴乌桓不断侵扰北方边境,我欲任先锋,作一个有志男儿。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意思是: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国去埋葬罢了,哪里能睡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呢?)”孟冀听了十分佩服地说:“真不愧为一大丈夫啊!”
后来人们引用“马革裹尸”来形容英勇作战,誓死如归的杀敌决心。
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里记载了这祥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晋国带领诸侯的军队去攻打秦国。晋军渡过泾水,一直打到了秦国的棫林,面秦国却顽强抵抗,不肯屈服。晋军的统帅荀偃一心要打败秦国,便下令说:“明天一早我们就驾车来战,把井填了,把灶铲了,不打败秦军,誓不回头。大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行动,即听从我的指挥,我的马头向什么地方,你们就朝什么地方前进。”
后来人们引用“马首是瞻”表示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卖剑买牛
《汉书·龚遂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宣帝时,渤海地区灾荒严重,人民饥不得食,无以为生,于是持刀举剑起义。为了平息人民的起义烽火,朝廷派龚遂到渤海地区去任太守。龚遂到任以后,一方面下令各县停止大规模地捕杀,对放下武器的人概不追究;而对持戈拿刀行劫者,严加惩处。另一方面,他又下令各县,凡手握锄镰从事生产的农民,不得有丝毫干扰,并要求普遍诱导民众中有刀剑者,“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从事生产自救。农民在官吏的诱导下,卖掉刀剑,买回耕牛,农具,从事辛勤的农业耕种。人民生活,从此逐渐有所好转。
后来人们引用“卖剑买牛”比喻改业归田。
芒刺在背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武帝刘彻死后,他遵照遗嘱,辅佐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执政。昭帝执政时,燕王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灭了。在这次平乱中,牵连被杀者不少,因而朝里许多人对霍光存有戒惧之心。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因刘贺荒淫无道,为非作歹,霍光把刘贺废了,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宣帝继位时十八岁。继位后,他去“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意思是:去拜谒高祖庙时,霍光跟在宣帝身边,为他保驾。因为霍光态度威严倨傲,刘询感到十分可怕,就象有草木之刺在背上刺一样。)从此以后,汉宣帝对霍光虽表面上仍然敷衍他,但已存戒备之心了。
后来人们引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茅塞顿开
《孟子·尽心章下》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作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道:“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眉飞色舞
清·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有这样一个故事: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得意非凡。为了庆贺,当下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爸爸、叔叔、兄弟、亲邻一大串,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坐等王乡绅到来好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日头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立即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因此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至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楚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老师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挣得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马上接口说:“这才合了俗话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觉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后来人们用“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
米珠薪桂
《战国策·楚策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