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二十里外的西山去游览。上这山,要翻过好几个小山头。陆游拄着手杖,顺着沿河的山坡向上行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一道又一道。走到一个去处,似乎到了尽头,再也没路走了。但拐了一个弯,却发现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那里成荫的绿柳和明丽的红花之间,有一个小村庄。陆游兴致勃勃地走向前面的山谷,来到那个小村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陆游非常友好,热情地接待了他。
回到家后,陆游对这次西山之行印象很深刻,便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两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原是鹦鹉的代称,现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京都长安城里有个富豪杨崇义,养有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这鹦鹉生性聪明,能够学人说话,灵巧得惹人喜爱,主人自然更加宠爱它了。
杨崇义爱喝酒游乐,常常邀三朋四友到郊外曲江池畔去观花赏月,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有一次,杨崇义外出了近一个月还不回家。妻子刘氏差仆人四处寻找,就是不见踪迹,于是就向治理长安城东部的万年县报案。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一班衙役,前去查问所有与杨崇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问了一百多人,一点线索也没有。
由于案情没有进展,万年县令亲自到杨家去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年轻美貌,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禁生了疑团。他向刘氏劝慰了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
一行人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前,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叫声:“杀死主人的是刘氏和李弇!”
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不见一个人影。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 “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
县令当即问杨安;“李弇是谁?和你家有什么关系?”
杨安回话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
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便门?”
杨安说:“紧靠李家有扇便门,钥匙由我家女主人保管”。
县令听了,心里马上明白了一大半,当即下令逮捕李弇和刘氏到县衙。经过审讯,两人供认了合谋杀害杨崇义的罪行。
原来,李弇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崇义时常久出不归之机,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崇义外出喝得酩酊大醉回家,预先暗藏在屋内的李弇,用绳子将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李弇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扔到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在他们抬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案情败露。
鹦鹉破案的奇闻轰动了长安城,并很快传到了玄宗那里。他感到十分惊奇,命人把鹦鹉带到宫中,封它为“绿衣使者”。
戮力同心
“戮力”,合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同心合力。
据传说,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暴君。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叫商,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见夏桀残酷地压迫人民,百姓怨声载道,就暗暗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辅助自己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派人到处去寻访贤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来报告说,隐居在莘国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请,使臣去请了两次,伊尹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恳切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所感动。决心辅助商汤灭夏。
由于伊尹的辅佐,商的国力空前壮大,灭亡夏朝的时机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 “夏桀罪恶累累,天意决定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大圣人伊尹,要我和他同心合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勇敢战斗,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地冲向夏军,夏军毫无士气,四散溃逃。由于君臣同心合力,商汤终于在伊尹的辅助下,完成了灭夏的大业。
鹿死谁手
鹿:这里指猎取对象,比喻为天下、政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天下政权为谁所得;也可指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东晋吋,中国的北方有匈奴、鲜卑、氏、羌、羯等五个少数民族,他们曾先后起兵对抗汉族政权,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华”。
那时,有个羯族人名叫石勒,他幼年时曾随同部落里的大人到洛阳贩卖货物,又曾经给别人做过长工。
晋惠帝末年,因为并州闹饥荒,二十多岁的石勒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卖到山东一个名叫师欢的人家里作奴隶。师欢看到他相貌堂堂,与众不同,对他十分优待,不久便免了他的奴籍,让他当了佃客。
后来,石勒聚集王阳、郭敖等十八人为骨干,与汲桑一起聚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长刘渊,成为刘渊部下的一员大将。
公元三○四年,刘渊称帝,建立汉国政权;过了几年,刘渊死了,他的儿子刘聪、侄儿刘曜相继登位,刘曜并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这时,石勒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谋士,联合汉族中的地方豪强,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
公元三一八年,石勒消灭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第二年,他断绝和前赵的君臣关系,自称为帝,但仍沿用赵国的名号,历史上称为后赵。一般来说,后赵的国势在五胡十六国中是最强盛的。
有一次,石勒在宴请自己臣僚的一次酒会上,曾经自我夸耀地说:
“假如我和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生在同一个时代,我自认为不如他,一定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他的部下,为他奋战疆场;但如果遇到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那样的国君,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带比一比高下,到那时不知鹿会死在谁手上呢!”
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又称“论功行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评定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
公元前二○二年,刘邦消灭项羽,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 “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罗雀掘鼠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援绝粮尽的困难处境。也表示尽力筹措物资,
公元七五五年冬,深受唐玄宗李隆基信任的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起兵叛乱。他的十五万大军迅速南下,击败唐军,很快攻下东都洛阳。雍丘县令令狐潮以为要改朝换代了,竟然擅自离城,去向叛军求降。
就在这危急时刻,真源令张巡主动召募壮丁,组织一支两千人的军队,突然向雍丘发起进攻。待到令狐潮求降归来,雍丘已在张巡的控制之下,令狐潮的妻儿已被杀死。令狐潮极度愤怒,便去调集了四万叛军,前来攻打雍丘。
张巡以有限的兵力,对付强大的叛军,坚守雍丘六十天,始终未向叛军屈服。
后来,雍丘东面的睢阳也受到叛军的攻打,睢阳太守许远派人向张巡求援。张巡考虑到睢阳的地位比雍丘重要得多,决定放弃雍丘,移兵睢阳与许远会合,并毅然担当起守卫睢阳的重任。
两城能战的兵力合起来不过六千余人,而叛将尹子奇率领的大军达十三万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但张巡毫不畏惧,激励士卒勇敢杀敌,半个月就消灭叛军二万余人。
尽管官军奋勇杀敌,但尹子奇能不断补充人马,而官军得不到补充。因此,官军的处境非常危急。一天,张巡在城头巡视,发现敌军中有几个骑马的将领,但不知其中谁是尹子奇。于是他想出一条计谋:将一根苇杆削成箭,向敌阵射去,然后仔细观察动静。
但见一个叛兵拾起用苇杆削成的箭,向一个将领报告,意思是官军箭已用完,在用苇箭代替。那将领当即取过苇箭观看,其他将领都向他围拢过去。张巡马上断定,那取过苇箭的定是尹子奇,就命在旁的部将南霁云对准他射箭。那人果然是尹子奇,当即被南霁云射伤。叛军为了救护尹子奇,仓皇撤走,睢阳的军民也得到了暂时喘息的机会。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又率军来攻,兵力也增加了好几万。这一回他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在城外掘了三重深壕,准备困死睢阳军民。
睢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吃光,饿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到后来,能守城的只剩下六百多人。张巡和这些能活下来的,都伤病在身,疲乏不堪。这时,一切能填肚子的东西都填进了肚子,饥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张巡又下令张网捕麻雀,掘洞捉老鼠,并把兵器上的皮革解下来煮了吃。
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人投降叛军。最后由于粮尽援绝,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等壮烈牺牲。
洛阳纸贵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很广。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从不追求多产速成,因此,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后来,因为他的妹妹被选入宫,全家迁居京城洛阳,他被任为著书郎。从这时起,左思开始计划写《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苦心构思,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不论一句半句,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了十年,才写成这篇《三都赋》。
《三都赋》一问世,由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极高,于是,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这样,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狼狈为奸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传说狼和狈是同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脚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寸步难行。
狼和狈常常联合起来去偷吃人家的牲畜。狼用长长的前脚,狈用长长的后脚,互相配合,既跑得快,又站得高,这样就能翻进羊圈,偷走羊只。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狼狈为奸”,用来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共干坏事。
老奸巨猾
《资治通鉴·唐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才艺不错,字画也好,但作风不正,品德不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十分嫉妒,千方百计地暗害人家。他和人们交往时,表面上总是装得非常忠厚和善,说起话来甜言蜜语,但实际上秉性狡猾,满肚子的毒计。别人有事求他,他总是满口答应,毫不推辞。可是别人走后,他不但不办,反而想方设法进行破坏。他对皇亲贵戚,尽量奉迎,极力巴结;对地位比他低的人,稍不如意便加陷害,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意思是:极其狡猾的人,也无法逃脱他的诈术。)他在朝十九年,一直以奸诈的手段待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认清了他的本质,于是称他为“口有蜜,腹有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