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的商务印书馆,有些像黄埔军校,中国现代史上的几位出版人才,都从那儿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陆费逵,跳槽重组了中华书局。商务和中华是出版业界的老大老二,接下来的老三老四,规模小很多,排名已没意义。
排在第三位的应该是世界书局,老板也是商务出身,先跳槽中华书局,然后又另起炉灶。世界书局的老板叫沈知方,格调不是很高,玩畅销书的高手,趣味糟糕,经济手段恶劣,鸳鸯蝴蝶派黑幕小说大为风行,跟他的推波助澜分不开。聪明往往被聪明误,与商务和中华相比,世界书局起伏最大,会赚钱,不断变花样,但太会投机,造成的失误也更多。
开明书店差不多可以算是第四,老板章锡琛如出一辙,同样是在商务学会了本事,再自己艰难创业。有趣的是,几位做出版的老板,与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一样,都是浙江人。看来不是商务出身,不是浙江老乡,还真搞不好出版。章锡琛的籍贯是绍兴,生于一八八九年,比我祖父要大五岁。
当出版社老板,眼光固然很重要,能不能赚钱,更重要。张元济的商务敢称老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经济。治大国如烹小鲜,真能把一家出版社玩好了,与管理好一个国家也差不太多。张元济的继任者王云五,就曾在国民党经济最危难的时候,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
相比之下,章锡琛干出版,经济手腕并不算最突出。他不能跟商务的张元济和王云五相比,比不上中华书局的陆费逵,也比不上世界书局的沈知方。但是他有知人之明,手下有个很好的团队,譬如主持编辑工作的夏尊、王伯祥、周予同,当然还包括我祖父。
开明书店风格比较实在,与章锡琛的为人性格有关,也与团队的精神追求分不开。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一九四六年,开明书店创业二十周年,出版了一个纪念册,与通常的热烈庆祝和鼓吹不一样,只是以文会友,收集了九位好友的文章,篇篇都是珍珠和精华。仿佛兰亭的曲水流觞群贤毕至,又好像华山的比武论剑高手过招,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拿出了力作。
这九篇文章分别是吕叔湘的《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郭绍虞的《论中国文学中的音节问题》,浦江清的《花蕊夫人宫词考证》,郭沫若的《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王力的《新训诂学》,游国恩的《论〈陌上桑〉》,顾颉刚的《辛未访古日记》,翦伯赞的《台湾番族考》。
开明书店经营图书,主要是文史和教育,前些日子,《开明国语课本》热闹了一番。在文学书籍方面,出版了茅盾的《蚀》和《子夜》,巴金的《家》、《春》、《秋》。一九四九年以后,开明书店招牌不复存在。搞文学的这一拨人,与共青团中央所属的青年出版社合营,改名中国青年出版社。善于编教材的高手,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当年办开明书店,章锡琛很有生意眼光,林语堂编了一本英文教材,起先准备给北新书局,北新以要价太高拒绝,于是开明出了这本《开明英文读本》。林语堂的要价确实很高,每月要预支三百大洋的稿费,这时候,开明书店的所有资金,也就四五千元,可他还是很勇敢地做了这笔买卖,结果大家赚钱,据说林语堂仅靠这本书,就拿了三十万大洋版税。
开明书店不存在了,章锡琛七转八调,最后去中华书局,当副总编辑。此时的中华书局,经过公私合营,性质完全改变。他再会经营也无用武之地,只能整天和古籍打交道。一九五七年被打成了“右派”,从此闷闷不乐,“文革”中又遭迫害,含怨去世。
我父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纪念文章,说章锡琛被错划为“右派”。时隔三十年,重读这些文字,不由一阵悲凉。家父也属于错划之列,对这两个字有切肤之痛,章锡琛一家被错划的还有二弟、五弟、长子、次子及次媳,这几个人都跟出版有关系,都是这方面的行家。父亲说他们成为“右派”,原因很简单,就是太内行,太懂出版,那年头,内行常会忘了自己是谁,有意无意就犯了大忌。
章家与我们家关系非同寻常,章太太是我伯父和伯母的大媒人,说笑时,也曾把父亲与章家的小女儿配成一对。小孩子对这种事照例很难为情,因为这玩笑话,害得父亲都不好意思与章家小女儿一起玩。章太太喜欢打麻将,有时也拉着我奶奶做搭子,父亲说小时候最不愿意奶奶打麻将,章太太怕他捣蛋,总是买好吃的东西哄他。
晚年的章锡琛住在北京,存款冻结,日子很清贫。我伯母不时会送些东西,有一次买了只鸭子过去,还有其他的副食品,没想到竟然害得他闹了好多天肚子。很长时间没吃油腻的东西,肠胃消化不了。父亲说起这个,忍不住叹气,章锡琛虽然是开明的老板,确实也曾经有过钱,阔过,但是为人一向低调,从不铺张浪费,用土话说是非常做人家,晚年穷困成那样,也想不到。
章锡琛活了整整八十岁,死于一九六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