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很难对事情确立自己的目标者
其实生活有时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复杂,事情原本都很简单,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制造麻烦,自己让自己不得安宁。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折磨?面对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不是积极着手工作,而是在自己面前放上一大堆参考资料,苦思冥想,寻找方案,一个一个地想出来,又一个一个地否定掉,又一遍又一遍地感叹:“太难了,太难了,怎么办呢?”结果只能是徒增烦恼,丧失信心,优柔寡断。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不能顾虑重重,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3有依赖心理者
这种人骨子里不敢为自己负责,害怕承担责任,因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他们总是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不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会到处寻求别人的意见,而一旦采用别人的意见导致事情失败,他们就会永无止境地埋怨他人。这种人必须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虽然有风险,但在选择时因为有责任感,所以会增加正确的概率。
4被别人目光所左右者
害怕、后悔和能力不足,总是与优柔寡断如影相随。优柔寡断者往往费了不少时间及精力来决定做什么,并且还浪费更多的光阴来犹豫是不是该做其他的事。由于心中负荷着太多的令人烦恼的问题,于是可能变得非常在乎别人的意见及依赖他人的意见,最后,或许会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敌意,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等着找自己的过错。
5缺乏训练者
这种人从小在备受溺爱的家庭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这种人一旦独自走上社会,遇事易出现优柔寡断现象。
6家教过严者
家庭对孩子从小管束太严,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人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就担心不合要求,在动机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用行动医治“行动恐惧症”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约翰·菲希特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人不在少数。
人们害怕行动。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失败。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摧毁你的自信,关闭你的潜能,束缚你的手脚,使你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人对于改变,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面临代表进步的改变也会这样,这就是害怕冒风险造成的。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拖延观望等。特别是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怕行动就是不愿付出。
因此,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解决。
行动,是医治“行动恐惧征”的惟一良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才是铲除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
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立刻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就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如是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培养果断、诀断的性格
许多成功的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想敢做。只有敢想才敢做,敢做才敢为。
——威尔逊
决断并非一意孤行的“盲断”,也非逞一时之快的“妄断”,更非一手遮天的“专断”。决断除了要有客观的“事实”根据,见解高超的预见性外,同时更要有决心与魄力。人生充满了选择,不管是读书、创业或婚姻,我们总要在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一“赌注式”的决断。对于我们所选择的结果究竟是好是坏,也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机会难得,想再回头重新来过,是绝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决断是各种考验的交集。那么怎样培养果断、决断的性格呢?
1要认识到英明的决断是抓住机会的保障
凡是“成功”立业者,在其人生的旅途中,很少有能一步登天的。他们依靠机智和过人的眼光,在充满困顿与挫折、失败的环境中做出扭转乾坤的决定,终于柳暗花明,攀登上事业的顶峰。
2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识
一般而言,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多元”的,单纯的问题或是例行公事,只要有相当的常识与经验,就可驾轻就熟、妥善地加以处理。至于错综复杂、牵涉较广的问题,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素养外,更要有整体性的策略性思考:既不能被眼前的压力所慑服,又不被利害关系所迷惑,而要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做应有的理性分析。因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识”相当重要。
3必须有过人的见解和魄力
人的见识愈高愈远,就会有曲高和寡的现象。尤其是一般人常满足于现状,陶醉于既有成就的美梦中,任何太激进的做法都会被视为“异端”,遭到反对。这时若要力排众议,断然扫除“人为”的障碍,就必须具有胆识和实践能力。
4立场超然,当局不迷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中国社会尤其讲究人情关系。一个人若是摆脱不了人情的包围,而身陷人事漩涡时,决断则常有偏差。
5反面思考寻求最佳决断
决策者应该是集“众智”的人。尽管他做决策要有相当的魄力,但他绝不能专断与独断,而应广泛请教,以求集思广益,甚至多听反对者或不满者的意见。
6培养“第六感”的敏锐性
很多事情都是一瞬间决定胜负的,到底如何抓住那一刹那的机会,这需要你触动每一个感官机能,培养你的敏锐性。
决断就是努力向前。时光在飞逝,惟有放眼天下,正视眼前的挑战,我们才能运用我们所拥有的决断智慧,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