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不犯错误,但确实有人可以不犯同样的错误。
刘永行的投资秘诀
成就一家企业无非需要几个方面的因素:名声、管理、资本和技术。所以做企业起步时最难,但一旦雪球滚过了山顶之后,顺风顺水时,作为企业经营者,容易产生的误区是以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自居,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进而产生“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从而埋下失败的种子。而失败的根本来源,就是不谨慎的多元化投资,尤其是非关联的多元化投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不少大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状态,使企业的主营方向都受到牵累,甚至濒于破产,问题就是出在杠杆率上。事实上,企业经营者在其经营的过程中,一旦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主营方向应该不断地有赢利产生才对。因此只有在高杠杆的投资亏损时,才会影响到主营业务,造成企业运营波动甚至破产。
造成投资失误并不奇怪,而且还是一种有进取心的表现。很显然,一旦取得行业的优势地位之后,最没出息的做法是农村里生产队长的做法,今年丰收就分光吃尽,明年歉收了大家饿肚子。一旦有了余粮,企业的经营者此时面对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自身定位的再确定,是稳定保持于这个定位,还是持续扩张?如果自身的定位稳定而且需要投资,又如何避免风险?对外投资一定要讲回报率,那么,怎样投资?怎么取得好的回报呢?
刘永行同样面临这种风险,而回避这种风险首先要求作为第一把手的他保持冷静。
有了现金牛的东方希望集团很受欢迎,是因为此时几乎所有的合作方都清楚,东方希望的资金不会有问题,而刘永行的言出法随在企业圈内也是尽人皆知。因为是私人资本,而且股东单一,所以只要刘永行自己点头同意合作,接下来的流程会变得非常简化,这是东方希望集团作为一家企业对外合作的魅力所在;其次,投资要求有一个先后的顺序,那么刘永行是怎样处理这个顺序的,又获得了哪些得失教训呢?
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是首先投资于人--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上投资。刘永行把总部搬到上海之后,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培训学校,他把这个学校叫做希望干部专科学校,对东方希望的干部和优秀员工进行轮训。在东方希望内部,有机会进入这个学校接受培训就意味着离升职不远了。
这其实才是正确的国际化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明白职业生涯其实是伴随着学习的,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职业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这种企业内部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学校,尤其是国内大学教育,是在一个专业方向上持续不断地研究,直至专业方向的前沿;而企业教育是为企业培育人才,尤其是以企业的价值观和所涉及的各种专业方向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养,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地方。在一家大中型企业中,职业人很可能面临要做各式各样事情的挑战,而担任一家企业的领导职位,更是需要综合才能。所以让人成长,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跨国公司的优势,就是在很长的业务线利润支持下,不仅有研发投入,更有巨额的培训投入。东方希望在资金面一缓和的情况下就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是一种长远眼光下的最安全投资。
其次是投资于自身主业地位的巩固上。在市场份额稳定,取得相对领先的基础上,集中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建立同行所不具备的后方支援,又是一个领先的长久之道。在这个方向上,东方希望建立了以集团为核心的实验室和核心工厂,也加长了他们的产品线。把行业做成产业,把简单技术做成复杂技术,巩固自己的产业地位,是企业??二位的投资方向,其安全性也是很高的。
第三位的投资方向,在于自身产业的规模扩张,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刘永行将自己较多的精力投放在建厂项目上。在一般性流程都已经固定的前提下,选址和决定资金投入规模、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是三个他本人关注的方面。因为这是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
在此之后,是多元化投资方向,也就是让真正的闲钱取得投资回报的方向。但这无疑是投资风险最大的领域,所以刘永行安置在这个方面的主管有着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企业管理经历,而且与刘永行之间的信任程度也相当高。对外投资团队谈下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原因就在于考察成本比较高。在这个方向上,东方希望的原则是对于风险的把握要远大于对收益的看好,因此在投资谈判时要价很强--他们希望从最悲观的角度出发,争取最好的结果。
但就算是这样,投资还是伴随着风险的。此时的风险,集中在投资方向和合作方上,另外,由于高度授权的企业个性,受托人,也就是东方希望内部的投资推荐者的个人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方面,由于东方希望是家私营企业,缺乏法律的保护在当时成为很大的问题。另外最怕的就是遇人不淑。任何事情怕的都是有人起歹意和不负责任,尤其是如果这些人又是有权有钱有势力的,就更风险莫测了。当刘永行把东方希望这个雪球滚过山顶,开始同时多地域化发展和多元化投资之后,在对外合作时碰到这种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而刘永行之所以被外界称为“常青树”,也就是因为他一旦在合作时发现这种人之后,收手极快,绝不拖延,而且在保护自己权益方面绝不手软。因此,东方希望也有多起法律诉讼,但绝大部分是它们对外发起诉讼。
这数道环节上的风险其实都体现为信托责任。这个经济学上的专业名词之所以在国内常常被经济学家们引用,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内缺乏这方面的规范。在这里引用几个东方希望集团的投资案例,来说明信托责任给这家企业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危机,甚至来看看法律在这个方面的缺失。这样的案例故事实在难得,原因就在于是一种近乎经济学上的标准实验--因为很多要素都被固定,在前期考察和谈判充分,投资方向和收益都可期的情况下,信托责任成为决定这种失败的核心要素。
在这些投资事件发生7年之后回过头来再品味其中的成败得失,其意义不可谓不大。因为随着相当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有效率的民企都已经在中国社会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之后,投资也开始成为产业资本的一种必然选择。投融资领域是2007~2008年整个中国最热的领域。除了热钱看好中国之外,大量产业资本从实业中溢出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仔细分析一下,会有几种情况出现:一种是产业资本假手基金来投资新兴产业;一种是产业资本直接投资;另一种是产业资本变成游资,炒作各种投资品,如煤矿、股票、房产。所谓的PE和VC热,其实也就是这三种情况间杂在一起的社会现象。
到2009年,这种投资热潮骤然变冷,原因就在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几乎所有的投资主体的主业都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经济危机在袭扰传统产业的同时,也一样冲击着被投资项目,所以两个方面同时吃紧,使得很多刚刚有些余钱的国内投资主体吃了很大的亏。
理论上说,投资当然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投资于新兴项目本来应该有更好的收益才对,为什么反而会拖累主体呢?股神巴菲特早就说过:“对于世界上的变化,我们非常欢迎,但投资免谈。”巴菲特固然以保守著称,但其话却十分有道理。不管是什么新兴的技术和手段,要变成产业就有很长的路径,而其间的竞争也大有变化。所以尽管理论上有非常高的收益,但实现起来很难,尤其是未来的竞争极不可测。所以对于处于信息不对称位置的投资方来说,必须有防火墙。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正是这种防火墙。
但事实上,中国国内的这种风险投资机构虽然大大小小有相当之多,但其实都不成熟,而且投资的理念也是极度追求当期收益。所以产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投资在自身企业和优势企业上,是眼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安全选择。
我们在这里引入东方希望集团的对外投资案例,主要是因为它的投资观念正确,在谨慎前提下适度有为,追求适当的高收益,在成长型的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还是一种可供参考的企业理财方案。不过,对于作为众多投资主体之一的东方希望集团对外投资领域案例,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些投资发生之前,大量的项目已经被东方希望的对外投资部考察过并舍弃了。留下的案例,不管得与失,都是很典型的单因素案例。
投资民生--与金融业的结合
刘永行成为民生银行的股东,是因为政治因素。
1994年,中央政府欲在银行业引进多种经济成分主体,银行业的前辈,当时任国家工商联副主席的经叔平承担了这项工作。有着多年工商业经验的经老深知,要想这家银行有比较大的成就,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因此需要在新生的民营企业寻找股东。当时还没有分家的希望集团被他看中,他邀请刘家兄弟成为民生银行的股东。
被邀请在民生银行的投资,对于刘家兄弟来说多少有些政治荣誉色彩,也是刘家兄弟第一笔较大的对外投资。但精明的刘永行在考虑这笔投资的时候,并没有盲目,还是从希望集团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他认为入股金融业企业对于一家实业企业来说会增加信誉度,对经营有好处,这是对外投资与本业之间关联度上的考量;实际的投资额5000万元经四兄弟分摊之后,数量尚可承受;另外一个可能带来的收益是贷款的优先级提高;而且刘永行在决定这一笔投资的时候,对于安全底线的考虑是,金融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对外开放,是保护产业,而当时中国已经在作入世准备,因此这笔投资的安全性在于不管当期收益如何,将来行业门槛会造成溢价,出售时收益不会低于投资本金。因此综合讨论下来,刘家兄弟一致同意做这笔投资。
在民生银行的投资,使得刘永行有了在金融业打拼的一线体会。有了这笔投资,他明白了金融业的基本运行规律,也看到了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金融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所以2000年左右当长城金融研究所发起民营金融试点的时候,刘永行才会想办法积极参与。这倒不是因为在民生银行的投资给他带来多少收益(民生银行的投资给他带来的年收益大约在10%,在当时的情况下远不如他自己在饲料业的投资回报要来得高),而是这笔投资使他明白了金融业有巨大的潜力。
作为股东,刘永行对于民生银行的投资收益并不满意,他认为民生银行的管理并没有精细化。这时,刘永行的股东身份和自身的企业主身份发生了一定的冲突,作为股东,他不会去干涉执行层具体的事务,但是作为管理同行,他却对民生的决策和执行都抱有一定的异议,分歧点主要在刘永行认为民生银行的各方面行动都还可以再快一些,而且民生银行的起点--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也不符合刘永行的行事标准。这个从实战里走出来的企业家一直认为一家企业要提高效率,简化是关键。决策流程的简化、机构的简化和人际关系的简化,是像民生银行这样的业界后进者赶超的必须条件。
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影响他对经老和作为一个机构的民生银行的尊重--因为在民生银行的投资,帮助刘永行懂得了金融知识,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这种知识还引发了他领导下的东方希望集团后续一系列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当机会上门的时候,他投资了上海银行、光大银行、民生保险等金融机构,看重的就是金融业投资的相对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