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下期,学校交给我一项任务:专门为法国派来的高级进修生讲庄子。我问了一下情况,这位留学生具有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双重硕士学位,就是说,她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写进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书中,比较一致地将庄周定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相对主义、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等见之于教科书及报刊中的看法,都知道。因此,我的备课,必须在她知道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写出我读庄子和研究庄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的见解,不能照抄过去人云亦云的办法。
我除利用原来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材料外,决定以讲庄子原文为基础,再引申出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方法。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本。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的资料,以写成讲义。经过约一年的日夜读书,查史料和写作,在这位高级进修生回国前,终于将这份讲义的油印稿,送给了她,她高高兴兴地将此稿带回了法国。后她又将学习中写的一篇论文《庄子哲学的几个问题》交给我,作为她学习结业的成绩报告。我看后很高兴!她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见解。
这位高级进修生回法国时,成都市的王市长还专门为她设宴送行,除学校外事处长胡乐熹外,也请了我作陪,并留影纪念。埃贝拉(中文名,西凤)走后,我便将我写的讲义、编的教学课本和她写的论文、进修结业鉴定等,装在一档案袋中。
2007年12月,谢和平校长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需要”,写信给我们这批老年教师,希望“将早年保存下来的教案等,捐赠给学校”。我便从埃贝拉的档案中,找出这份讲义。由于当时油印条件差,错漏不少。因我已82岁,又患老年白内障,遂将此稿交我校外语学院的讲师杨慧和对外汉语学院正在读庄子课的研究生罗宁娜,代我加工整理,最后再由我定稿成书。又请我校图书馆文理馆的研究馆员卿三祥同志,对此书的史料和稿本一一进行了校订。所以此书能出版,实赖这些青年和好友的协助与学校领导的支持。
此书有如下的特点:
一、我不将庄周作为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因庄周一生,只做过宋国一个小地方、短时间的“漆国吏”,以后便是一面写书,一面靠打草鞋卖维持生活的一位“隐居不仕”的穷知识分子。虽然楚王曾经派人送来“千金”和“车马”请他去“为相”,但他都不愿去。他认为,担任“相”这种“重位”的官吏,与养起来祭祀天地、祖宗的猪和死后取其壳用来占卦的“神龟”一样,虽然吃得好穿得好,祭祀时间一到,便遭宰杀。他只愿像一只小猪,自由自在地在野外生活。他虽然对当时的“王公大人”不满,追求与“禽兽居,鹿豕游”的古代生活,但他歌颂的古代,则是神农之时,“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以及“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而对于从黄帝到尧、舜,特别是夏、商、周三代的社会,他认为是通过“武力争夺”的“乱人之世”。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夏代是由“传贤”过渡到“传子”的过渡社会。商代从发掘出的甲骨文和钟鼎铭文记载,则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假如庄周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怎么他只歌颂神农时的社会,而强烈地反对夏、商、周特别是商代这种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呢?所以这种乱扣帽子的办法,是违反科学事实的。
二、庄周主张“道生万物”。“道”又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甚至天、地、神、鬼都是由于得着了“道”才存在的。这个“道”是人们用感觉器官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这个“道”只能是与唯物主义者认同的物质相反的理性概念。以理性概念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这种哲学当然属于唯心主义。所以说,庄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并没有错。但庄周哲学除有唯心的一方面外,他还说:“通天地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矣。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甚至当他妻子死后,他不仅不哭泣,还“鼓盆而歌”。认为妻子是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到大自然气体中去,是解脱了有形体生活的束缚。他将死时,他的学生要买棺材安葬他,他坚决反对说:用天地作为棺材,用日月星辰作我的陪葬品。这是他的最大奢望。这种以人们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气”,为万物本原的认识,是唯物的。所以在庄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又有唯物的认识。这种唯心、唯物两种相反的认识,共同存在于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之中,这是很多哲学家共有的事实。我对这一事实,在1982年杭州召开的“宋明理学国际讨论会”上,称之为哲学家的“二重性”。会后我又发表了《朱熹思想的二重性》、《柳宗元哲学体系的矛盾》等论文,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人的关注,得到不少学人的认同。我写“庄子讲义”时,便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庄子,结果不仅发现了庄周有“通天下一气耳”这种认识,甚至用“道”去代替了当时流行的“上帝”、“鬼神”等无神论思想,和他在《至乐》篇中,从人的生死变化出发,提出了从无生物到生物,从生物的苔藓等物,发展成为动植物,再从动物中的类人猿到人的人类产生史这一见解。这是当时世界上无人说过的,可是庄周却写在他的书中。庄子还从观察鸟飞和熊爬树等活动,提出“熊经鸟伸,益寿延年”等养身的方法,所以在庄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还有唯物主义观点;在他的相对主义框架里,也有不少主张矛盾双方依存转化的辩证法。
三、《庄子》一书能从先秦传到现在,主要的原因不是庄周是哲学家,而是文学家。他的文章想象力强,气势雄伟,波涛起伏,描写人物对话,能引人入胜,如同亲眼看见一般,如《逍遥游》中“乘风破浪”的大鹏;《盗跖》篇中,“两展其足,按剑瞋目,声如乳虎”的大盗;《齐物论》中,是人又是神,是梦又非梦的庄周化蝴蝶,蝴蝶化庄周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又进一步加上注释和通俗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原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
《庄子》一书不仅描绘出大鹏、大盗和似梦非梦,是人又是神的庄周形象,而且还写了不同的圣人、神人、真人和乘龙游行太空、年轻美貌的仙女与可以说话的骷髅。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神话小说的源头。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从神、鬼、狐仙等身上,可以看出庄子一书的痕迹,甚至大诗人李白、大文学家苏轼,也学庄周笔下的大鹏,“乘风飞向”“高处不胜寒”的太空中游览一番,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贾顺先
2008年4月于成都市锦江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