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是海军作战的主要装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舰船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些新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给未来海上作战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本章内容中我们一起了解各个国家的经典战舰。
美国最先进的“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号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最新最先进的巡洋舰,被称为跨世纪的舰艇。它的最大特色是装有“宙斯盾”作战系统,能垂直发射导弹,是美国防空能力最强的巡洋舰,是为航母编队防空护驾的马前卒。
“宙斯盾”就名字来说,它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王宙斯的一面宝镜。传说中神王手拿这面宝镜,能力敌百头怪兽。用“宙斯盾”命名作战系统,就是指这个系统具有可同时有效地对付上百个来袭目标的作战能力。美国人用这个名称的系统来保护舰队的安全。它的神秘之处就在这里。美国海军对该系统寄予了很大希望,他们集中了一批专家终于研究成了这一作战系统。
当时,美国海军的主要威力是航空母舰,它的最大威胁来自空中,因此,美国海军担心前苏联“基洛夫”式的战舰,突然对美国航母发起导弹攻击,数十枚甚至数百枚导弹一齐飞来,到那时美国航母的确会难以招架。能不能研究出一个系统,在瞬间能发现并对付这数十或数百枚导弹的攻击呢?“宙斯盾”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美国人从1963年就开始研究这个系统,但那时还没有一种紧迫感,因为美国航母多,足够对付前苏联。可是到1967年的中东战争时,美国突然焦急万分,紧迫感产生了。因为以色列最大的驱逐舰“阿拉特号”被埃及的小型导弹艇的导弹击沉了,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战例。美国人担心航母完全有可能被小艇上众多的导弹所攻击。因此,美国海军在积极研制反导弹兵器的同时,还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人员,研制“宙斯盾”作战系统。
海军建议“宙斯盾”系统最好装备核动力巡洋舰,并建议先在“长滩号”上试验,但国会审查此方案时没有通过,理由是核动力巡洋舰太昂贵、花钱太多。只批准装在驱逐舰上。后来只好在“诺顿峡号”驱逐舰上试验。1980年1月21日,第一艘“宙斯盾”系统首舰“提康德罗加号”才正式建造。其排水量达9600吨,其作战能力实际上比巡洋舰还要强,因此,海军将其重新定为导弹巡洋舰。
美国航母的防空系统是由三层组成的,第一层由航母舰载机担任,在外围把来袭目标击毁。对突破舰载机的飞机和导弹,就由航母战斗群的护卫舰只上的中程舰空导弹组成的区域防御网来拦截。对连续突破第一、第二防空网的来袭目标,则要由舰上的近程防空导弹和火炮组成的第三层点防御网来摧毁。“宙斯盾”的任务属于第二层防御网范围,它扮演了区域防空的主角。
跟“宙斯盾”匹配的,是相控阵雷达。传统雷达天线是靠旋转来搜索目标,这对今天的快速目标来说很不适应,搜索速度太慢了。而相控阵雷达天线有四个面,在对空方位上能覆盖从水平面到天顶,整个天线能形成以舰体为中心的一个半球形搜索区,前后左右合在一起就能实施全方位监视,没有死角。“提康德罗加号”应用的就是这种雷达。
“宙斯盾”系统可汇总舰上雷达、声呐、电子战系统传来的信息,用4台电子计算机分析判断目标的威胁程度,并决定是否对目标实施攻击。同时它将判断的结果传给武器系统,武器系统立即选定应用何种武器。若目标是舰艇,武器系统就发射“战斧”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如果临近的目标是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则启动近程武器系统。可见,“宙斯盾”不是一台简单的仪器,而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集合性系统,它极大地提高了军舰的快速反应能力。据说“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同时能处理18个目标的信息。与没有“宙斯盾”系统的舰艇相比,快速反应能力提高6倍。这就是“宙斯盾”的过人之处。
“提康德罗加号”排水量9400吨,舰长172.8米,舰宽16.8米,航速30节以上,用20节速度航行续航力达6000海里,舰员编制358人。它除装有“宙斯盾”之外,其数目极大的导弹也是超群的,而且它有垂直发射系统,计122枚导弹。它还可以混装“战斧”对地或反舰巡航导弹和标准防空导弹;另外舰上还有2座四联装8枚“鱼叉”反舰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在海湾战争中,“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了航母群中作战的多面手。首先为战斗群舰艇提供了防空保护,发挥了其测距远、容量大、反应速度快的优点,为战斗群提供了情报。它利用标准防空导弹数量多的优势,有效打击来袭目标。在攻击陆上纵深目标时,它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有122个导弹发射箱,有的舰全部装上“战斧”导弹,成了海上的攻击手。
可见,“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确是最先进的跨世纪巡洋舰。美国海军所说的“三件宝”,在它身上都配备了,这就是:宙斯盾、“战斧”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日德兰海战中表现不凡的德国战列舰,为各国新一代战列舰设计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而根据战争结束时缔结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一支小规模的海军,德国海军在战后十几年中没有什么发展。而日本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称霸亚洲和太平洋的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庞大的远洋海军发展规划。20世纪20年代初期,日本海军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增至1/3,决心要建成并维持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八八舰队”(由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组成,每艘战舰的服役年限不超过8年)。
到30年代,不甘居二流海军强国地位的日本,单方面退出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协定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5∶5∶3∶1.67∶1.67,战列舰吨位不超过3.5万吨,舰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约406毫米)。1934年1月,日本在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把远东和一大半太平洋划入势力范围,正式将美国列为假想敌,随后制订了对美作战的战略计划。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方依然实施“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对美作战仍需靠战列舰,开战初期即消灭美部署于远东的海军主力,摧毁或夺取海军在远东地区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日本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数量方面难以同美国抗衡,必须以质取胜,以大取胜,于是决定秘密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分别称为“大和号”和“武藏号”。此型舰装载18英寸(约460毫米)口径大炮,标准排水量6.4万吨,满载排水量达7.3万吨,其装甲很厚,即使同时命中两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堪称是世界上吨位最大、攻击和防护力最强的超巨型战列舰。
“大和号”的设计方案出台后,曾在海军内部征求意见,时任日本海军航空本部长的山本五十六提出异议:
“在未来海战中,航空力量将起决定性作用。战舰不论造得多大,也无法抵抗日益发达的成群飞机的攻击。应该用建造大和型战列舰的巨额经费,发展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这样才能使日本海军真正强大起来。”
日本海军舰政本部长中村良大将等决策人物,仍信奉“大舰巨炮主义”,他们根本听不进山本五十六的逆耳之言。在最后讨论是否建造新型战列舰的会议上,中村良振振有词地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验证明,航空母舰和飞机只是舰队的辅助性武器,决战还要依靠主力战列舰的大炮。迄今为止,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一艘战列舰被飞机击沉过。我虽然不能绝对保证,但确实可以造出不易击沉的军舰。”
“大舰巨炮主义”仍在日本海军中占据主流地位,山本五十六的反对未能奏效。1937年,“大和”、“武藏”正式投入建造。设计者还曾想将主炮口径增至约510毫米,后因预算经费不足,才安装了约460毫米舰炮。“大和号”战列舰于1941年12月建成服役。舰全长263米,宽39米,型深18.9米,吃水10.4米。武器: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4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弹射起飞的水上飞机7架。主炮塔前装甲650毫米,司令塔装甲500毫米,甲板厚230毫米。主机为4台蒸汽轮机,15万马力,4轴推进,16节时续航力7200海里。舰员编制平时2200人,战时2700人。
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人们兴奋不已,称“大和号”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堡垒。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它的期望值很高,认为从此日本海军可以任意驰骋太平洋,可与美、英海上力量抗衡了。
然而,山本五十六的预见后来不幸成为现实,中村良的铿锵誓言被彻底粉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大和号”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它的9门口径460毫米巨炮虽然能将1460千克的炮弹射到42千米之远,但美国航母特混舰队全在其射程之外,而从航母起飞的飞机却能随心所欲地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轰炸。“大和号”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及后来的玛利亚纳和莱特湾海战,均无所作为。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率8艘驱逐舰和1艘轻型巡洋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攻击正在冲绳岛登陆的盟军。但尚未抵达预定海区,在九州西南方向即遭到美国航母舰载机群的轮番轰炸。12枚鱼雷、7枚重磅炸弹和数十枚航弹命中了“大和号”。“大和号”顿时火光冲天,不久即沉入九州坊岬附近海域。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以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大和”舰,作为超级战列舰时代的开端,但它却成为海军舰艇史上寿命最短的战列舰。
“大和号”的沉没,标志着战列舰时代和“大舰巨炮制胜”理论的终结,也为日本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并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来临了!
德国“俾斯麦”号王牌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先进的战列舰,以德意志帝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俾斯麦”号战列舰于1939年下水,1940年服役。满载排水量5.3万吨,舰长251米,舰宽36米,吃水10.2米,航速30节,续航力9280海里;装备3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16门,37毫米高炮16门,20毫米机关炮12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座,载“阿拉多196”型飞机6架。舰舷装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200~380毫米。舰员2000余人。1941年5月18日,在舰队司令吕特晏斯海军上将率领下,“俾斯麦”号战列舰与“欧根亲王”号巡洋舰一起,从格丁尼亚港出航驶往大西洋,企图破袭英国海上交通线。21日,在通过卑尔根群岛附近海域时,被英国侦察机发现,英国调动本土舰队的全部兵力堵截。23日傍晚,德国舰队在通过丹麦海峡时,被英国“萨福克”号巡洋舰发现,于24日晨与英国舰群(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1艘、驱逐舰6艘)相遇,展开丹麦海峡之战。在战斗中,“俾斯麦”号战列舰多次遭到英航空母舰舰载机攻击及战列舰、巡洋舰舰炮和鱼雷攻击,27日在布雷斯特西南450海里处沉没。此后,德国海军开始放弃使用大型水面舰艇驶入大西洋破坏盟军海上交通的计划,英国海军得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投入海上进攻。
清朝的“定远”级铁甲战列舰
“定远”号战列舰和“镇远”号战列舰同属“定远”级战列舰,这种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相当今天的航空母舰,“定远”号战列舰和“镇远”号战列舰堪称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级战列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由3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355.6毫米、水线下装甲厚304.8毫米、305炮座装甲厚304毫米,炮盾厚15毫米,司令塔装甲厚203毫米,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由于北洋水师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两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号战列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因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无法再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号战列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而受伤,9日“定远”号战列舰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迫自爆。
美国“伯克号”导弹驱逐舰
“伯克号”是1988年开始建造,20世纪90年代开始服役的。它的排水量满载时为8500吨,最高航速32节,在20节航速下续航力为4400海里。
有人给“伯克号”归纳了“四个第一”。
第一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它具有搜索、跟踪、处理多批目标和同时引导多种武器进行攻击的能力,对付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对海、反潜能力。它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级驱逐舰都要先进。
第一个采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驱逐舰。大家都知道这种发射系统有许多好处,发射速度快,节省舰上的空间,在同样空间内垂直要比横卧发射多装弹25%,而且导弹可以混装,作战时需要什么导弹只要选择按钮一按就行,这一点美国的其他驱逐舰还不具备。
第一个具备核攻击能力的驱逐舰。它发射的“战斧”导弹中就有核弹头。过去美国的驱逐舰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就使美国又多了一种核攻击舰种,也使驱逐舰成为一种战略武器。全世界驱逐舰中,独此一家。
第一艘采用舰型宽、水线面丰满、水线以上外飘、首部呈V型剖面的舰型,它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舰型,使舰型变得宽而短,提高了耐波力,它更有利于跟航母编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洋之中。
许多军事家认为,有了“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美国就能轻松地维持15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和4个战列舰战斗群。因为该舰突出了防空和核攻击能力,有足够能力对付空中两次饱和攻击,大大提高了航母编队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