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八股文的由来
朱元璋有一次临朝听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写了洋洋万言陈说时务,朱听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由得大怒,将茹责打了一顿。后来又让人继续读,读到最后才涉及正题,所提几条建议也还可行。朱元璋一面向茹太素道歉,一面下令纠正浮夸的文风。又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又规定在科举中,应试考生也要按八股文体做文章,后来连字数都有了限制。这种文体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思路。可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都只好学习八股文,很多人连书都不读了,只研究怎样写好八股文,于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也是毫无思想,可见八股文对文明的发展起了多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
长江名称的由来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总计不下30种。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
从江源至当曲口(藏语“曲”即“河”),长358公里,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
黄河名称的由来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亚细亚的由来
“亚西亚”是对亚洲的全称,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东岸出现了一个新民族——腓尼基人。他们具有非常卓越的航海本领。腓尼基人为了在海上进行大规模的频繁的活动,首先必须明确方向。为此,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泛称为“Aso”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日出处”;反之,将爱琴海以西的全部地区,统一称为“Ereb”,意思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日没处”。“Asu”为“太阳升起的洲”——这当然是就他们所在的方位说的。“Asu”音译为“阿苏”,给它随一个指地后缀的尾巴,构成Asia,就是亚西亚洲。
不过腓尼基人使用这些由他们的基本词衍生出来的地名,本来是笼统的、泛指的;他们没有“洲”的概念,不会给洲命名。直到中世纪以后,才逐渐扩大指所有东方的土地。“亚西亚”一词最早见诸汉语是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开始,后来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卷一提到:
“亚西亚者,天下一大洲也……”不过正史中首次著录,则是《明史·意大利亚传》。以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好莱坞的由来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它的奠基人却是与电影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100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考克斯为先妻的去世而悲伤,在旅游散心时,在火车上与戴依达一见钟情并结为伉俪。娇妻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定居。老夫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斯州,故乡的家里是一块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片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Wood)。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在1887年2月悄然诞生了。
16年后,当这里变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以后的10年里,电影业迅速而蓬勃地发展起来。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从影人员。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后来,好莱坞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奥斯卡奖的由来
“奥斯卡奖”(OSCAR)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电影奖。它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所以又被称为“学院奖”。起始于1929年。它的标志是一个高13.5英寸的镀金雕像,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屹立着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论是编剧、导演、美工人员等,只要有新的贡献和成就,就可以得到这份荣誉。
关于“奥斯卡”这个名称的由来,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1931年,有一个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玛格丽特·赫丽克在休息的时候,走过那座镀金雕像旁边,先是看了一眼,好像很面熟,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接着便仔细端详起来,不一会儿,她便大声惊叫起来:“啊!这雕像看上去多么像我的舅舅奥斯卡呀!”正巧,这时有一位新闻记者在学院里采访,他在图书馆隔壁的房间听到了玛格丽特·赫丽克的惊呼声,便在第二天的报道里介绍了镀金塑像,并写上了一句:“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
当金塑像成为电影奖的标志时,“奥斯卡”的名字也同时在世界各地传开,学院干脆正式命名它为“奥斯卡奖”了。
金鸡奖的由来
“百花奖”和“金鸡奖”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两项电影奖项。
“金鸡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于1978年起举办的一年一次的专业性评奖活动。由于创办的1978年为鸡年,此次活动又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所以取名“金鸡奖”。该奖由电影专家投票评选,奖品为铜质镀金的金鸡。
“百花奖”为群众性奖项,而“金鸡奖”为专家评奖,具有专业性,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较少考虑市场价值。
宽银幕的由来
电影产生的初期,通用的银幕高宽之比是16∶22,电影界称之为标准银幕。
1953年,“西尼玛斯珂普”系统的宽银幕系统问世。
这种影片在拍摄时同样使用一条35毫米的电影胶片,但摄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是变形的,人和物都变成了瘦长瘦长的,而在放映时,只要在普通的放映机镜头前再加一变形镜头(还原镜头),人和物就会恢复原状,而形成了比标准画面宽得多的宽阔画面。电影界称之为“真宽银幕”影片。“真宽银幕”影片的电影效果很好,可以说是电影视觉效应的一个突破,称其是宏大场面,放映起来特别逼真。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不用变形镜头,而只简单地将标准画面的高度压缩一些,使画面的高宽比例有所改变,因此叫做“遮幅式银幕”影片。电影界称之为“假宽银幕”影片。后来,人们又将“假”字去掉,直接称之为宽银幕了。
百花奖的由来
电影“百花奖”是根据******总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群众的要求,于1962年开始设立的。“百花奖”是一个群众性的评奖活动,即由刊物读者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和演员。
1959年11月,周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招待会上指出:“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工具、宣传工具。”1961年6月,******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
“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当时,《大众电影》编辑部根据周总理指示的精神和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从196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群众性的影片“百花奖”的评选活动。
第一届“百花奖”参加评选的有11万多观众,1962年5月22日,恰逢******主席《在延安**********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前夕,《大众电影》编辑部在首都政协礼堂隆重地举行了第一届“百花奖”授奖大会。
作家的由来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作家”一词转变成今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防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左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撑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著,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少林寺的由来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王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
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又名毗卢殿)等。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书,展长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李世民)壁画。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却纹丝不动的地方,所以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白马寺的由来
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释源”(即佛教发源地),是佛教传入我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僧寺,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邙山脚下,坐北朝南,长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着五重殿阁,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大佛殿是全寺主体,殿顶九脊,绿瓦覆盖,华美异常。牌坊式山门外立有两匹雕刻于宋代的汉白玉石白马,故称白马寺。
据《资治通鉴·汉记》、《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听说西域有神,其名叫佛,就派郎中蔡培等人出使天竺(印度),以求其法。蔡培等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沙门(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学佛教经典,获释迦牟尼画像和《四十二章经》。水平十年(67年),蔡培邀摄摩腾、竺法兰一起来到洛阳,在鸿胪寺(汉朝接待外国使节处)传经布道,并翻译了《四十二章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建“招提”(即寺庙),取名白马寺,以念白马驮经之劳。之后,摄摩腾、竺法兰又翻译《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平求法”,佛教自此在中国发展起来。
白马寺规模宏大,颇有气魄。寺内楼台亭殿庄严宏伟,苍松翠柏、花木幽深。门前两株古柏为明代所植,距今已五六百年了。寺内有短垣围绕的两座偏院,是两位高僧的墓地,圆形墓冢,青石围砌,他俩居洛阳60余年,圆寂于此。
乐山大佛的由来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达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