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100日元起步
如果一个人能忍耐到底,即使你的计划不能成功,但随着周围情势的转变,也许会有新的出路展现;或者别人看到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们内心感动,从而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此时,纵使事情未能照你的计划进行,也仍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辞职自立,是松下人生必然的选择,是迟早都要出现的事情。谋求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他辞职自立的必然因素;而疾病,则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年轻时的松下身体很不好,而且,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岁,松下一直处于半病状态,一直为疾病所困扰,一面治病一面工作。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肺炎一直与松下相伴,工作过于劳累时,疾病就随之而来,常常使松下不得不停下工作而休息。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钱钟书
但疾病并未拖垮松下,相反,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不少切身的体验和感触。
对于健康,松下认为,健康固然可喜,不健康也并非不幸。相反,不健康的人有得到幸福的,健康的入反倒有因为自恃健康而转为不幸的。一个健康的人,自恃健康,总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反而可能因此失败;不健康的人因为明白自己的实力,万事以自己的实力作前提,选择适切的目标和途径,可能更容易成功。因此他劝告、勉励那些如他一样身体长期不那么健康的年轻人:
“你们不要担心自己身体虚弱,不健康也不必挂在心上,你要按照自己身体许可的程度工作。你是有生以来就这样不健康地生活着的,所以要以不健康也不错的心绪继续做下去,事情总会有所转机的。”
谈起自己的体弱多病,松下以为受累有之,获益却更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作为领导能充分相信下属,让下属拥有更多的权利。如果他身体很好、精力充沛,他可能事必躬亲,不能放手让下属去干。这样的结果,是自己累坏了,下属不满意,效果也不好。松下身体差些,所以许多事情不得不充分委托他人去干,这样反倒刺激了下属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作出好的成绩来。有的时候,当职员代松下去见顾客,说出“董事长本来要来的,可是由于生病不方便,所以派我来”一番话,甚至比松下自己去还能让对方感动,更能促使生意的成交,并且联络起基于生意又超越生意的情感关系来。看来,生病不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对待生病,运用生病还是挺有学问的。
松下认为,有病与无病,健康与不健康,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转化的。他由此推及于其他人情世态的诸多方面,深刻地指出:
“俗话说‘天不予二物’,这句话从乐观的角度来理解,则可以说成:‘天虽不予二物,毕竟予一物’。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物,小心地培养发展它。”松下正是以这样的人生体会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前面提到,松下已决定辞职。辞职以后,他首先着手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充满信心的革新插座。
虽说是小小的插座,制造起来也不易。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资金。对这方面的准备,松下显然是不充分的。松下当时所有的资本还不到100元,计有:
1、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七年的退休金:33.2元;2、离职公积金:42元;
3、储蓄:20元;
合计:95.2元
就这点资金,在当时,100元连买一台机器或一套模具也不够,95元的资本实在是太少了点。
雄心勃勃的松下不管这些,他决定自己能干的事情尽量自己解决,节省开支,土法上马。
第二个问题是人手。相比较来说,这不算困难。第一位的人选是夫人。此外,两位过去的同事也答应来帮忙。
一位是林伊三郎,在松下辞职的时候,他已经转到电业商会去做工人。松下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这位昔日好友立即就答应了。
另一位是当时仍在大阪电灯公司的森田延次郎。他听到此消息后,对松下说:
偏见是愚民的君主。
——[法]伏尔泰
“松下君,我也想做些事情,请让我参加,可以吗?”
松下正需人手,当然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此外,松下的内弟井植岁男刚从高小毕业,也被姐夫从家乡兵库县淡路岛召来帮忙,松下创立的第一套班底就此形成,共有五人。松下的内弟井植岁男,战后创办了三洋机电公司,生产家用电器,成为日本有数的大实业家之一。他应当感谢姐夫当年拉他入伙的行为,才使他走上了成功之道。
第三个问题是场地。当时的情形,资金少,人员少,还没有必要设厂。解决的办法是松下夫妇把原来的住房退掉,在生野区找了一间较宽敞的房子,其中两坪(一坪为36平方米)的一间作厂房,兼起居室,另外一坪的一间作卧室。
资金、人员、场地的问题有了着落,但创业当中更大的问题则是松下他们很少考虑过的技术问题。松下醉心于革新发明,但他一向所从事的还仅仅是修理和装配方面的工作,和制造没有多大的关系。他的两位同事森田君和林伊君,也并不比他高明多少。至于妻子和内弟,就更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了。但他们对技术革新有兴趣、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同时又由于资金、人员等条件的局限和压力,迫使他们亲自动手,土法上马,倒也克服了一些难关。
在这当中,最难解决的是插座外壳的材料问题。松下等人都知道那是一种合成材料,其成份大概是沥青、石绵、滑石粉一类东西,但究竟是何比例、怎样合成,就一窍不通了。今天,这类的合成品随处可见,不再是什么新鲜东西,其配方和合成技术也大多进入了公用领域。可在当时,那是一种新型行业,不用说许多技术工艺还处在摸索阶段,就是已有的资料也被发明者视为绝对机密的技术资料,秘而不宣。
但松下没有退却,他认为,“不懂有不懂的好处”。因为,不那么了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顾忌,敢于试验,敢于往前闯。松下和他的几个合作者反复实验,找回一些生产此产品的厂家的材料加以分析,但还是不能合成。
正当松下几人正为此头痛时,却辗转听说过去的同事T君正研究这类合成品。赶紧跑去请教,T君告诉说:自己本来也准备搞电料制造一类的事情,可进行得很不顺利,合成的事情倒是知道一些。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很快就告诉了松下他们,并给予详尽的讲解。这时候,松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方法和正确的工艺相当接近,只差一点诀窍而已。
制造插座外壳的合成品,松下纯粹是从外行起步的。虽说还差一点,但终究已经八九不离十。这种经验,给了松下不小的启迪。由此,在松下的心目中树立了“外行不一定就不能成功”的信念。在此后的松下电器公司的技术、产品开发中,有许多时候正是靠这种信念的支持完成的。可以举出的例子很多,比如:
在昭和初年,松下电器公司建立了第七工厂,准备生产收音机。松下幸之助的目标是生产出“外行人也能使用的收音机”,可是当时,松下电器系统内部根本没有这一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原来的合作者又把技术力量全部撤走了。此时,松下叫来研究室主任中尾哲二郎,请他负责尽快研究生产技术。中尾颇有些为难,他虽是技术人员,但对收音机却是地道门外汉。松下近乎专断地命令他从事研究,并说“电机、收音机一类是相通的”“凭你们这样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可以办到”。中尾于是拼命苦干,终于凭着优异的基本技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三个月以后生产出了在当时质量很好的收音机,获得了当年“日本广播协会”收音机评比的第一名。
社会偏见屡见不鲜,它长得如此硕壮,即使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
——[法]马·埃梅
1965年,松下电器公司的附属企业“松下通信工业”承接了一笔政府生意。订单是国家气象局提供的,要求该厂设计制造远距离测量系统,包括深水测量器材。当时该厂缺少海上技术专家,请教了专门的海洋专家,问题也未能解决,因为课题是前所未有的。结果,只好由自己来研制。四年之后,一套先进的海上测量系统终于设计制造成功,包括海面上的浮标船和深海4600米的测试系统。而这个项目的参加者,实际上是一群对材料、结构和焊接技术完全的门外汉。但门外汉凭着一股钻研精神,取得了内行人也为之羡慕的成就。这就是松下的精神体现。
再说,松下他们突破了合成材料的技术,剩下的金属片等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近二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改良插座制造出来了。但东西做出来了,总不能砸在手中。
“总算做出来了,赶快拿出去卖吧。”森田延次郎急不可待地说。
此时,本来对自己的革新充满信心的松下,反倒感到心里没底了:能卖出去吗?上哪儿去卖呢?怎么订价呢?
松下他们五人,技术是门外汉,销售也同样是门外汉。电器批发商他们一个也不认识,行情也不懂,首先是订价成了问题。于是,只好请森田带着样品找电器行的老板看看,说出自己的估价,请对方评说,然然再作决定。
推销的事情,主要由热心的森田负责。当他拿着货品出去的时候,松下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他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什么,对于销售的结果做着种种的猜想。他心里很着急,急于想知道结果,但又怕森田很快就回来说一声“完了,销不出去”。森田终于回来了,结果果然不怎么乐观:
真不好卖!还没有遇到这样费劲的事情。他向大家报告说:有一家叫他等了很久,最后却让下次再来,连东西都没有看;另外一家,拿着样品却净问些不相干的事情:“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电器的?除了插座还有别的东西没有?要是有别的东西,我们或许还可以销售一些。”另一家却说:“这种东西也不知道好不好卖,我们现在还无法订购。”
对这个不好的消息,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但松下坚持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地做出来了,当然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接着推销。
一连十几天,森田几乎跑遍了大阪市的大街小巷,总算卖掉了一百多个,收了十多元钱的收入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知道,这种新插座并不符合市场要求,只能放弃了。
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只能以新产品代替这种插座。但新产品开发谈何容易,看来只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在插座的改良上做文章。
但要做改良,只是想是没用的,必须要有资金投入。可一提出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免有些尴尬。从7月到10月,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收入不过10元钱,连本钱都没有捞回来。当此之时,不要说重新设计制作的资金没法筹措,就是大家的生计也都有了问题。因为大家毕竟都是拖家带口的人,薪水多少倒不要紧,可是总得有饭吃呀。而且,新插座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样的改良不能不让人担心。
一千个偏见和不正确的思想——等于没有任何思想。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没有具体计划,没有资金,也没有薪水的保证,松下的合作者森田和林伊君深感为难。虽说他们很愿意和松下一起干下去,但面对此种情形,他们很无奈,只能另找工作谋生,暂时与松下分手。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松下的妻子、内弟和松下三个人了。
此时,松下曾有过另做其他生意的打算,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念头,坚持原来的事业计划。他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种努力,一定要坚持下去。对于这项工作,松下内心深处觉得前途无量,深具信心。这种在深陷的谷地不只是看到黑黑的峭壁,而且更看到蛸壁上面的坦途的信念,正是松下此次、也是以后无数次闯过难关的支柱和动力所在,是松下走向成功和辉煌的良好素质所在。
正是依靠这种信念,在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一郎离开以后,松下的小作坊就只剩下了三人,松下没有泄气,夫妻二人再加内弟井植岁男,胼手胝足,辛辛苦苦地操劳着。而在山穷水尽、无饭可吃的时候,松下就把自己和妻子的衣饰等送进当铺。55年以后的一天,已经功成名就的松下偶然从住宅的仓库里保存的一包旧文书中,发现一本年轻时典当衣物的帐册,依据帐面上的记载,从1917年4月13日到1918年8月止,共有十几次将他夫人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当铺。这一本帐册,把松下当时生活之困窘、事业之艰难,生动地记录下来。
松下的这段经历,也许是许多普通人所没有过的。不过,他认为,任何伟人、任何成功的企业家,这种经历大都是有的。他甚至认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多大成就的试金石。松下相信,在艰难困苦的场合,精神的力量是重要的,能否踏过坎坷、迈向光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给年轻人谈论这类问题时,松下曾经对年轻人鼓励说:
“面对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气来!扎扎实实地坚持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自然会有办法出现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心无旁鹜、专心致志,此时此地,即可聆听到福音自九天而降。我劝大家保持精神的沉静和坚定,不可因一时的小挫折而丧失斗志。如此,世间再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