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但由于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政令,制订政策的“机要之司”逐渐专之于中书、门下二省。二省长官有限,议政时人数少,为了增加议政人员以求集思广益,李世民于贞观元年即令御史大夫杜淹参预朝政。以“参预朝政”充任实质宰相,自此开始。唐朝宰相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员额的限制,除三省最高长官是正式宰相外,其他官员如果加授“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参议得失”、“平章政事”、“同知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之类,便成为了实质宰相。
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蜂拥而起,据地拥兵,各自称霸一方。唐朝建立后,相继归附。李渊给他们分置州县,施以荣禄,由此州县的数目超过隋朝两倍以上。官吏增加,财政紧张。隋朝内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员,唐初有增无减,房玄龄遵旨削减至六百四十员。合并州县以后,州县的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节省了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依照山川形势,重新设置监察区,把全国划分成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朝廷发(委派)诸道简点使四出巡察。后来又遣观察使巡视天下,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以后还不断任命诸道黜陟大使,及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考察地方官的善恶,根据其政绩好坏进行奖罚以至升降任免。
唐初士大夫饱经离乱之苦,都不想出山做官,形成了从朝廷到州县发生文官缺乏的现象。自贞观元年开始,朝廷便推行选举,即通过科举考试,不断选取才学之士。
李世民不拘一格,广开才路,把求贤致治放在首要位置。房玄龄通晓政务,操守方正,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他待人处事,宽厚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如同自己所有,从不求全责备,也不以己之长去要求别人。尚书省的制度规模,均系他和杜如晦制订,成为唐代定制。李世民跟房玄龄商议大事,他一定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总是采用房玄龄的方略。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密切合作,忠心辅主,唐代的贤相,首推房、杜。李世民求贤若渴,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
“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官是宰相的重要职责。”
“陛下圣谕:‘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我们已铭刻在心。”
“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案件,目不暇接,哪里有时间帮助朕物色人才!”
李世民亲书手令,明确规定:“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料理。遇到必须奏请的大事,才由仆射亲自处理。”
从此,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朝廷上下,都把发现、培养和遴选人才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提拔和选用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官吏。历史上,朝廷从官中选官,并不罕见,但是把网罗人才转向民间,则为数不多。求贤心切的李世民慧眼识英才,又从布衣中识别、超擢了一代奇士马周。
马周,号宾王,清河茌平人,少年孤贫好学,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却怀才不遇。莫名的苦恼在心中萌生,他不禁仰天长嘘,醉酒当歌,放浪形骸,官府因此不录名状向朝廷荐举。郁郁不得志的马周,离开故土,游于长安,落脚在新丰市。众人把他当作一个落魄文人,并不看重。他自觉无聊,蓬头垢面,身着对襟襦衫,敞开衣襟,不用纽带,下摆束于裙内。窄窄的衣袖长过手腕,走路一甩一甩的。沽酒饮醉了,从市井回到住处,用青田石刻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的碑文,供在案桌上,边磕头边哭道:
“假如一帆风顺,你的《史记》会写成个什么样子?李陵投降匈奴,与你何干,你为什么要站出来说话?以致惨遭腐刑,落下个终身残废。我马周生逢其时,却不遇其人。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仍然漂泊无依,可怜流落街头,我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无法报效明主。”
他说一回,哭一回,再说一回,再哭一回,音调悲怆,泪水像山中的溪流,汩汩地在那清癯的脸面上流淌。
中郎将常何从门前经过,见屋檐下挤挤擦擦围着一大帮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即命随从前去打探。随从回来禀报说:
“有一个什么姓马的才子,喝醉了酒,在哭司马迁。”
“司马迁是什么人?”常何翘起又乱又长的连鬓胡子。
“汉朝的大史学家、文学家,被汉武帝割了卵子,写出了一本《史记》。”
“成了半拉子废人,还坚持把书写完。佩服,佩服!”“文人都是这么个味道,并不稀奇。”
“唔,姓马的哭司马迁干吗?他们之间有什么牵连?”
“我不知道。”“去把他叫来,让我直接问问他。”随从去了后返回来说:“他酒还没醒,不肯来。”
“备轿,”常何吩咐道,“给我把他抬进府里,我倒要见识见识这位奇士。”
没料到常何和马周一见如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马周被常何留了下来,待为上宾,一应翰墨之事,尽出其手。夏季关中大旱,李世民命文武百官畅言得失。常何一介武夫,没有学识,不知道说什么,如何说。马周便代他撰写了二十余项建言,递呈御览。李世民非常诧异,细问常何。常何如实奏对道:
“臣没有文翰本事,是家客马周代我起草的。”“他平时怎么样?”李世民感兴趣地问。“此人看似疏慢,不拘小节,其实心里很细,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有板有眼。”
“好一个奇才,幸亏被你留住了。”李世民立刻传旨召见马周,马周迟迟未到,又接连派人前往催促。原来马周闲着无事,甚觉苦闷,袖了些杖头,出门游览汉长安城去了。汉高祖五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汉高祖七年建成未央宫,惠帝元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太初元年又兴建了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修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历经九十多年,宫城规模始告齐备。马周由阊阖门步入建章宫,从地面复道踏上建章宫与未央宫之间架设的飞阁,往来走了一回。来到太液池畔,坐在柳荫下独酌畅饮。多饮了几杯,兴头上来了,用头发蘸着池水,在青石板上龙飞凤舞划起大字来。
常何的管家带着内侍好不容易找到他。回到常何寓中,梳洗并更换了鹑衣破靴,上殿见驾。李世民问及那二十余项建议。马周沉着对答,亢词质辩,一一剖析,陈述得头头是道,而且切实可行。李世民如获至宝般的喜悦,脸上没有一条皱纹不溢着笑意,当即安排他在门下省供职。
马周有了用武之地,仿佛换了一个人,每个毛细孔里都注入了活力。腰板伸直了,身姿挺拔起来,意气风发,举止洒脱,风流倜傥。漆黑的眉毛向两旁竖起,细细长长的眼睛敏锐而深沉,而且像分了工似的,一只豪放豁达,一只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刻苦耐劳,废寝忘食,办事又耐烦又干练,不久升任监察御史。李世民高兴常何有眼力,能发掘人才,赏赐绢帛三百匹。
贞观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渊迁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李世民搬进太极宫,开始在正衙太极殿听政。
历经三年多时间的整饬,励精图治,唐朝国力增强,大体做好了与突厥一决雌雄的准备。这时候,双方的力量发生了逆转,突厥由优势趋向劣势,唐朝则由劣势转向优势。八月,代州都督张公谨上疏奏称,可以出兵进攻突厥。李世民喜出望外,立刻调兵遣将,整顿军马,筹备军需粮草,决计把握住有利时机,转入战略反攻,对突厥实施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