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奉的最高神灵有哪些?
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即掌管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又称天宝君)、掌管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掌管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他们治下的“三天”均是从“大罗天”里生出来的。至于“一气化三清”的说法最早始于《封神演义》,说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口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后来的传说则认为“三清”均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也正是因此,元始天尊的塑像一般都会出现在道观正殿的正中央位置。
“三清”之下一等的神仙就是“四帝”了。“四帝”中的老大是我们熟知的“玉皇大帝”(我们熟知的王母娘娘倒不是他的夫人,而只是女仙的首领,西王母的说法出现得也比玉皇大帝早),总掌天道;接下来三者是: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管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又称“后土”),是协管阴阳生育和山河万物之美的女神。
这“四帝”也像“一气化三清”一样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除了上述说法,还有“四极大帝”一说,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极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
接下来的一些神仙就不说级别了,其中“八仙”恐怕最为我们熟知了。
“西王母”是谁?
首先,“西王母”不是玉皇大帝的夫人,而是所有女仙的首领,掌管着昆仑仙岛。她又称金母(因为她本身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瑶池金母(因为她住在昆仑山的瑶池)、王母娘娘。与此相应的是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为男仙首领,掌管着蓬莱仙岛。在他们上面则是群仙之首、众神之主的玉皇大帝。
西王母,名叫瑶琼,原是掌管刑罚和灾疫的怪神。
之所以说“怪”,是因为她人首兽身。但就是这样的西王母,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周游天下至昆仑山时,就拿着白圭、玄璧等玉器拜见了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各自作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此外还有《汉武帝内传》中的记载,说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予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
不过与《西游记》里相同的是,西王母就是住在瑶池里面,掌管着可令人长生不老的蟠桃。传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道教会在这天举行“蟠桃盛会”来庆祝。
道教的派别有哪些?
关于道教的派别,我们可以从“八仙”中各仙所开的教派说起。
吕洞宾开出纯阳派(又称天仙派)、何仙姑开出云鹤派、曹国舅开金丹派、张果老开云阳派、铁拐李开虚无派。
此外我们熟悉的还有全真教(王重阳)、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张道陵)、武当派(又称三丰派,张三丰)。全真七子下面也大多各自开出一派。
历史上的系统说法是: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为五大宗;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周祖)、清微道(马丹阳)是四大派;当然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许旌阳)、玉堂、天心(饶洞天)八派的说法。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主要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民间道教派别。
以全真教为例,金初创立,又称全真道或全真派。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兼采儒、释相关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崇尚符箓(不同于龙虎山的正一道),不从事炼外丹之术。
“五斗米道”是怎么来的?
“五斗米道”是一个俗称,因为加入这一教派的人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起初凭据。它的正名实叫“正一盟威之道”,后来尊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据《道门科略》记载,这一教派禁戒科律、检视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人知好恶。以清约廉耻治民,向神明认罪盟约(把病人生来犯的所有罪过写在纸上,分抄三份,一呈与山,二埋于地,三沉之水。此外,还有修路等类似做功德的方式)以治病之类的事情。可见这一教派是由宗教入政治,而且科教文卫都一手抓了。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尊老子为教祖,著名的《老子想尔注》就在这时问世。三国战乱,张鲁占据汉中,********,使用教中道人做官,后归降曹操,被封侯;而关中信众被迁至江东一代,至此汉中“五斗米道”逐渐衰落。传至张鲁的儿子张盛,他辞官不受,并从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以此为中心传播天师道。到晋代时,豪门士族如王羲之、谢灵运都信奉天师道。
元代,天师道发展至鼎盛。从第36代掌教张宗演开始,代代被元朝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第38代张与材时,更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且有“道都”之称。
道士也讲戒律吗?
道教当然也讲戒律,而且戒律和佛教徒很像,也可以说是沿袭了佛教的戒律,并汲取了儒家的名教纲常。
比如说,作为道教最重要戒律的“老君五戒”就是指:一戒杀生、二戒两舌、三戒妄酒、四戒偷盗、五戒淫邪。这和佛家五戒近乎一样。
正一宗也有三皈九戒之说,其中“三皈”是指皈依道,得正觉,化化出入天;皈依经,得正法,劫劫度群迷;皈依师,得正行,不堕诸旁生。这完全是佛家“皈依三宝”
的变形。“九戒”是指一者敬让,要孝养父母;二者克勤,要忠于国主(由于起初的正一教是********,所以也可以说是忠于教主);三者不杀,要慈救众生;四者不淫,要正心处物;五者不盗,要推义损己;六者不嗔,不凶怒凌人;七者不诈,不谄贼害义;八者不骄,不微忽至真;九者不二,要奉戒专一。这也完全吸取了儒家的名教思想。
全真教从丘处机开始,有传戒制度,就是说出家道士必须要经过师长的受戒仪式。这有点类似于佛教的剃度受戒。
此外还有“全真出家初度十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等一系列条目,但大致都不离忠孝仁信和顺的范畴。《太上感应篇》恐怕就是最为著名的有关道教戒律和教义的书了。
“真人”是什么人?
老子被庄子誉为“博大真人”,庄子被人称为“南华真人”,丘处机被称为“长春真人”。这些“真人”自然是有道之人,可还是有略微的不同:老子的“真人”是庄子赞叹的,可算得上是“素王”。而庄子和丘处机的“真人”则分别是唐玄宗和元世祖封的,多少带了点官方政治意味,尤其是主持天下道教的丘处机。这种官方认证到明清时代更为兴盛,甚至把“真人”作为一种封号赐给道士,而且这种封号是带有品秩的。明代真人的官阶相当于二品官,清代相当于正三品大员。
《史记》卷六中有:“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不露相”便是这种意思的引申。
此外,“真人”还可以指炼丹时的金丹(“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悟真篇》),佛家的阿罗汉(“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诃。”《一切经音义》卷八),世俗中的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古代帝王如何追求长生?
古代帝王求长生的秘诀就是炼丹。炼丹在早期只是炼“外丹”,即用炉鼎烧炼金石,然后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这种炼丹术又称为“黄白术”。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东晋著名道教仙家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著有《抱朴子》一书,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并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时外丹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时达到兴盛,出现了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炼丹家,服食外丹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但是外丹的炼丹术不易掌握,丹药也多含毒性。宋代以后外丹就渐渐衰微了。
就在外丹逐渐势衰时,另外一种“丹药”逐渐兴起。这种“丹药”的炼制是以人身为炉鼎,身上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炉火,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不散而成“圣胎”——在丹田处形成的某种有形物。这种“丹药”称为“内丹”。内丹始于隋唐,兴于宋元,开了气功的先河。内丹术语多借外丹名词,但其意义完全不同,就好比上面说的丹药炼制。
空气能当饭吃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庄子》一书中就载有“餐风饮露”的神人。在实践上也是有的,因为道教养生上就有“服气”(并非指感情上服不服气)一说。
在道教中,“服气”是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要人锻炼自己呼吸,达到入多出少的效果。这种出入之间的一多一少的差异就好像是人在服食“气”一样,所以叫做“服气”,亦称为“食气”、“行气”。那怎么锻炼呢?
《抱朴子·释滞》说道:“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渐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