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竞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娘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会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上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三、梅湾春晓
海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
每当天阳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
四、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五、莲池夜月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占和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秀灵,真如人宫仙境,美轮美奂。
莲花地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字、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而没有焕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还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莲花则“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
六、法华灵洞
法华灵洞奇特景观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有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们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七、古洞潮声
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大,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土灵现。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八、朝阳涌日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鲜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
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九、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犹如锦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处海浪日夜泊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际,诡异尤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可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常为游泳健儿所青睐。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或在游山之后,赤着足行正其上,让海浪亲抚你的脚面,其趣其味,未经亲试者不可想象。或者静静地在沙滩上坐上一会儿,听听潮声。或者干脆换上泳装跃入佛海波涛,它会给你带米无限凉爽。当你浮游在碧海的怀抱之中,身心也许会慢慢地与大海交融起来,这时也许你会觉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昔陀山观绝。
十、光熙雪霁
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大低与冻云齐平。此时此景,你会觉得心清虑净,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十一、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猕漫。此时此刻,如若身处其间,如梦如幻,令人遐思无限。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十二、天门清梵
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有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祛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岳麓书院
中国书院制度自唐末兴起以来千数年之久为世人瞩目。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冠。书院之前,东晋陶侃在这里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于此,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都曾在此开舍结庐。深爱岳麓山川之胜,栋宇之宏,流连不舍。直至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由官府投资创办。1001年(咸平四年),又由知州李允则向朝廷请以国子经籍。1015年(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书院因之名声大振。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火。后于1131年(高宗绍兴元年)修复,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在书院主持讲学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学生达1000人。
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道林寺在书院左,为唐宋时长沙名刹,今不存),更有“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史籍上还把岳麓书院称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提。1276年(恭帝德佑二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1286年(元世祖至二十三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1736—1795)年间,又重振旧观,奠定了现在书院的规模,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使这所古代高等学府得以保持其历史源流而不断,封建帝王的关注和题额、赐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书院由讲堂、文昌阁、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半学斋、赫曦台、山门等主要部分组成。书院大门保持着旧日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十分显目。讲堂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正厅两边是朱熹的“忠孝廉节”手书石刻,每字高1.6米,宽1.2米,两廊的正面是乾隆时御史欧阳正焕所书的“整齐严肃”4个大字石刻,使人肃然起敬。
文昌阁在讲堂之右,旧制书院生员凡应考得中及第者,均题名于阁内,成为书院的荣誉。阁前现存一块屏风,上嵌“岳麓书院”石刻,相传是宋真宗皇帝的手迹。
湘水校经堂为1837年(道光十七年),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建,现存他所书的木刻堂额一块。
六君子堂为祭祀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6人而建,因这6人是创建或修复岳麓书院最有劳绩的人。
半学斋位于书院进门的右侧,是五开间一进的旧式房屋。“半学”一词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半学斋为历代书院山长、高等学堂领导人居住所在。1916年暑假期间,******通过杨昌济老师的介绍,寄居于此。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
理塘
“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理塘,地处四川省西部,甘孜州西南部。东距省会成都654公里,州府康定284公里。县内居住着汉、回、彝、土家、纳西、苗、羌等七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4%。幅员面积14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133米。理塘县以广袤无垠的毛垭草原,藏语称理塘为“勒通”,“勒”意铜镜,“通”意草坝,意为平坦纯净如铜镜般的草原。这片“祥瑞宝地”,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商贸云集的地方。纵贯全县的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东至成都,西往西藏,南到云南,北通青海,是康南交通、文化、商贸中心。
雄伟壮丽的雪山草地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矿产、水力、地热、药材、生物等自然资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植被构成了长江中上游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位置: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西南部。面积:1418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