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豁出命去干
日本著名医生德田虎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一天深夜三点左右,他那只有三岁的弟弟突然发病,虎雄看见弟弟瞪大了眼睛,可是看不见黑眼珠了。他已经昏迷不醒。这可把虎雄吓坏了。虎雄一溜烟似的跑出去请医生。可是不管他怎样苦苦哀求,医生都不肯出诊。于是,他只好又跑到别的医生那里去哀求:“我弟弟都翻白眼珠啦,请你行行好……”可是那个医生过了中午才来到,那时弟弟已经断气了。
从此,虎雄产生了一种愿望:当一名医生,无论何时何地,不管穷人富人,我都一视同仁地给他们治病。虎雄想当医生,但他上的学校很难考上医学院。他就立即着手转学到今宫高中,目标对准大阪大学医学系。在今宫高中,同届同学共有450人之多,在这么多学生当中,他必须争得第一名或第二名才有可能考上大阪大学医学系。他怀着同那些不怎么样的大阪的高中生决一雌雄的决心参加了学力水平测验。
结果大失所望,虎雄考了个第161名。他不禁后悔起来。
可是后悔也没有退路了。因为虎雄是死皮赖脸地央求,父亲才勉强同意的。父亲说家里没钱,竭力劝他不要上大阪。可是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关口,便死缠住父亲央求个没完。
结果,父亲只好变卖祖传的田地供他念书了。当离开德之岛码头时,父亲再次叮嘱他说:“一个男子汉,说话要算数。既然你说要去考大阪大学医学系,那么在还没有考取以前,你就不要回德之岛来见我。放春假和暑假时都不要回来。还得花路费,没有必要。”
这样一来,除考进大阪大学医学系外,再没有别的出路了。
事到如今,也无法打退堂鼓了。
虎雄想:不管怎么说我还得学下去。那怎么办呢?父亲曾经说过“只要豁出命去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他认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便在手册上写了“生死搏斗!”四个大字,并决心为考人大阪大学医学系拼死拼活地学下去。从此,虎雄便开始投入到考试的“地狱”里,终于,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不要把今天应做的事拖到明天
贝多芬耳聋以后,他对学习和创作更加勤奋,对时间也倍觉珍贵了。为了让艺术的火花永不熄灭,他每天都要长时间地练习弹琴,弹得多了,手指发热,他就在琴旁的凉水盆里泡一泡接着再弹,不知不觉中,多少个时辰过去了,水掉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最后竟从地板缝里漏到了楼下的屋子里……贝多芬懂得勤奋者既要珍惜时间,同时又要在事业上舍得花费时间。他对创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他的作品不仅在动笔之前要经过反复思考,还要不断修改。著名的《莱昂诺拉》序曲,他写了不下三、四稿;为歌剧《菲德利奥》第二幕开始的一个引子,竟改写了十八次之多。贝多芬身边一直没有什么亲人,只是他的弟弟卡尔给他留下一个侄儿。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卡尔身上。他想把小卡尔领上高等教育之路,并给侄子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可是,小卡尔却辜负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经商,结果负债累累,迫于债务,他朝自己头上打了一枪,但并没有死掉,然而贝多芬却受到巨大的创伤,几乎丧命。
侄子康复后,贝多芬仍然为侄子的前程四处奔走,归途中他得了肋膜炎性的感冒,在维也纳病倒了。朋友们都不在跟前,他让侄子去请医生,在那样的时刻,时间对于艺术家来说,该是多么宝贵啊,可是这个浪荡的不肖之徒竟然忘掉了这件事,两天后才重新想起。等到医生来了,贝多芬病情恶化,虽经三次手术,但医治无效,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座完美的花园
一个星期前,艾萨克的好友沃斯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了水仙,执意要他去看看。此刻艾萨克正在途中,勉勉强强地赶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而且还被雾封锁着,艾萨克小心翼翼。慢慢地将车开到了沃斯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艾萨克宣布,“我留在这儿吃饭,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
“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出来好吗?”沃斯说,“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艾萨克谨慎地问。
“3分钟左右,”她回答,“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了。”
10分钟以后还没有到。艾萨克焦急地望着她:“我想你刚才是说3分钟就可以到。”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他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值得这么做吗?艾萨克想。到达一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他们穿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这地方的平和宁静抚慰了艾萨克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他的眼前,就在这座山顶上,就在这一片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几英亩的水仙花;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间,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布倾泻其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郁金香。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偶尔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那红色的胸脯和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涌上艾萨克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么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他们看见了一行字:“我知道您要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点想法。”
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
第三个回答:“开始于1958年。”
回家的途中,艾萨克沉默不语。他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几乎无法说话。“她改变了世界。”最后,艾萨克说道,“她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些年里每天只做一点。因为她每天一点点不停的努力,这个世界便永远地变美丽了。想象一下,如果我以前早有一个理想,早就开始努力,只需要在过去每年里每天做一点点,那我现在可以达到怎样的一个目标呢?”
沃斯在身旁看着他,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两个年轻人和一枚硬币
美国西部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地方,许多人都跑到那里打工,梦想到那里捞一把,挣更多的钱。
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约翰,一个是斯蒂芬,他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了,说起去打工的事情,两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来到美国西部,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二人同行时,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约翰看也不看就抬着头过去了,而斯蒂芬却毫不犹豫地把那枚硬币捡了起来。约翰看着斯蒂芬不由得露出了鄙夷的神情,他想:真没出息,一枚硬币也要捡,哪像干大事业的人!而斯蒂芬却想:看着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两个人又同时走进一家小公司。工作很累,工资也低,约翰不屑一顾地走了,而斯蒂芬却高兴地留了下来,努力地工作着。约翰走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他在不断努力地寻找着机会。两年后的一天,两人在街上相遇了,斯蒂芬由于努力地工作,已经干出了一番事业,自己成了老板,而约翰却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约翰感到非常不理解:斯蒂芬是一个连硬币都捡的人,这么没出息,怎么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了呢?
把要表达的感情都用画表现出来
米勒是法国著名画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可见他对那些生活十分艰难的农民有着多么深厚、真挚的感情。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海岸边的一个小山村里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地道的农民,全家就靠父亲辛勤耕种得来的收入维持生活,他们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米勒从小就在泥土中滚爬,经常跟着父亲下地劳动。
投进大自然的怀抱,经常同大自然中那些不加修饰的美景对话,小米勒感到十分快活。辽阔的蓝天,充满生机的绿色田野,山坡上开放的野花,如白云一样的羊群,还有紧张劳动的人们,无一不给米勒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对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热爱土地,热爱这块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耕耘、收获的人们,这成了他一生绘画的永恒主题。
米勒从小就对绘画画有一种特殊的爱好,看到什么他都想画下来。他很希望能进学校学习绘画,可是家里哪有钱供他上学呢?他要帮助父亲让一家人过得好一些,不得不下地去劳动,在劳动休息的时候,他就在田间地头用手指或树枝在地上画呀、画呀。有时画得入了迷,就忘掉了一切,直到父亲招呼他,他才恋恋不舍地站起来,重新干农活。
劳动是很累的,一天活干下来,年幼的米勒好想多休息一会儿,但他不顾疲劳,一回到家里就抓紧一切时间作画。因为没有钱用来买纸笔和颜料,他就捡来枯树枝烧成木炭条,用炭条在石头上、墙上、木板上作画。米勒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画时能不用模特而准确生动地将形象描绘出来。
父亲见米勒这样爱好绘画,而且明显地显示出绘画方面的才能,就商量着送他去学绘画。父亲咬紧牙,加倍地苦干,以便给儿子挣出上学的钱来。
终于有一天,米勒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瑟堡的学校学习绘画,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由于过分操劳,得病去世了,这对米勒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里,他一边务农,帮助家里减轻生活负担,一边坚持不懈地作画。把他所看到的,所要表达的感情都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所创作的《拾穗者》、《播种》、《牧羊女》、《死神与樵夫》、《扶犁的人》等等,都表现出他对农民深深的爱,歌颂了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艰辛,散发出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
把缺点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穿上鞋时身高只有1.63米。原先。他与其他人一样,为自己的身材而自惭形秽。年轻时,也穿过高跟鞋,但这种方法总令他不舒服——精神上的不舒服。他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便把它扔了。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许多成就却与他的“矮”有关,也就是说,矮倒促使他成功。
1935年,大多数的美国人尚不晓得罗慕洛为何许人也。那时,他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那天,高大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演讲人,事后,他笑吟吟地怪罗慕洛“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出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作最后的战场吧。”这时,全场登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最后,他以“维护尊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后来,他分析道:如果大个子说这番话,听众可能客客气气地鼓一下掌,但菲律宾那时离独立还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来说,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天起,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中就被各国当作资格十足的国家了。
由这件事,罗慕洛认为矮子比高个子有着天赋的优势。
终身努力的书法家
舒同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一位在疆场上驰骋过的我军高级干部,他又是一位全国著名的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首次书法展在北京举行时,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参观。
这位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被******同志称为“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的舒同,其书法功力深厚,笔画道劲,法度严谨,独具风格,被人们称道为“舒体”。1936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筹办时,有关同志请******题写校名。当时******正在撰写《实践论》,就推荐舒同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名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便是出自舒同之手。舒同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时,单是1959年,便和******6次在一起研究工作和探讨书法艺术。有一次,******游览济南大明湖时对舒同说,“乾隆的字到处有,但有筋没骨,我不怎么喜欢。”然而,他却常常向别人称赞舒同的书法好。
这位蜚声书坛的红军书法家,是江西省东乡县人。他的父亲以做农活兼营理发维持全家生活。当时虽然家境寒微,他父亲为了使儿子成才,还是硬撑着把他送进乡间的一所私塾。舒同回忆说,“我进私塾那年只有6岁,是家里人节衣缩食维持我就学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书法,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