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官司的败诉使得中芯国际遭受到巨大损失,而张汝京是公司唯一的执行董事,因而他觉得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股东们对张汝京已经失去耐心、日渐不满—持续亏损、盲目扩张、以低估值引进大唐电信过度稀释老股东权益—张汝京犯的错误已经够多了;而第一大股东大唐电信更是有动机让张汝京出局,以便强化自己在企业的控制权。
因而,输了官司成为一个最佳契机,所有股东都一致同意张汝京辞职。无论张汝京的功过是非如何,他最终还是下课了。
创始人张汝京的出局,使得中芯国际内部失去了重要的平衡力量,中芯国际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
平衡:江上舟的运筹
后张汝京时代,江上舟成为中芯国际内部平衡各方关系的唯一关键性人物。
作为张汝京的替补,董事长江上舟先后找来了王宁国接任中芯国际的执行董事及CEO职务,找来了杨士宁出任中芯国际的COO。
王宁国,较张汝京年长2岁,与张汝京一样出生于中国大陆成长于中国台湾,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以后加入贝尔实验室从事半导体研究,20世纪80年代加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任亚洲区总裁。2005—2007年,中国政府有关方面邀请他出任华虹集团CEO。
杨士宁,出生于中国大陆,毕业于上海大学,之后在美国获得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博士毕业之后,杨士宁在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工作,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芯国际创立的早期,张汝京将杨士宁招至麾下出任首席技术官,2005年杨士宁加盟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担任首席技术官。如今,杨士宁重新回到中芯国际出任COO。
王宁国与杨士宁,在中芯国际管理层中分别代表了台湾背景及大陆背景最高职位。
除了解决张汝京离开后的人事空缺,还有一件让江上舟忧心忡忡的事情:如何避免中芯国际被大股东大唐电信所控制?
为了平衡大唐电信的话语权,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充实企业资本金,江上舟动用自己多年从政所积累的政治资源,说服了中国国家主权基金性质的中投集团向中芯国际入股。2011年4月19日,中央政府背景的中投集团向中芯国际投资2.5亿美元,获得11.6%股权,成为中芯国际第二大股东。
据说,中投原本打算向中芯国际投资3.5亿美元,并获得第一大股东地位。虽说中投也是带有央企性质的国有资本,但由于中投本身并没有实业,其定位就是从事财务投资谋求财务回报,因而不会在具体经营层面有控制中芯国际的企图。由中投做第一大股东的话,中芯国际的独立性可以确保,同时也能大大稀释大唐电信在董事会的话语权。
岂知,江上舟的主张遭到大唐电信的极力反对,中投最终只投资了2.5亿美元,占股11.6%。而大唐为了确保其股权不被稀释,同期注入1.02亿美元,使其股份占比提高至19.14%,依然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地位。
这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中芯国际的国有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国有性质的股东,从最早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到后来大唐电信,再后来的中投集团,占股比例也从刚刚设立时的10%左右提高到超过35%。
无论是站在创始人张汝京的角度,还是站在董事长江上舟的角度,他们都不希望中芯国际的国有化色彩太浓厚,因为这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芯国际的性质判断,继而对中芯国际的技术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但无可奈何的是,中芯国际不得不接受国有股所占比例持续扩大的现实。因为中芯国际为了带动产业升级,必须持续进行庞大的投资,因而一直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中芯国际最佳的融资对象是海外投资者,但是因为连续多年亏损,海外投资者不愿意投了,要投也是估值非常低,没法接受,所以被迫寻求国有股东的支持。
此时,围绕着中芯国际形成了央企股东、地方政府股东、国家主权基金股东、台资股东、美国股东等复杂的股东结构,各方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交锋:两大派系争夺控制权
王宁国在江上舟的盛邀下接任张汝京出任中芯国际CEO之后,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扭转张汝京时代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
在王宁国时代,中芯国际的核心管理架构是:首席执行官(CEO)王宁国负责企业全面工作,首席商务官(CBO)季克非负责承接业务订单及安排生产计划,首席运营官(COO)杨士宁负责具体的生产制造及技术开发,人称“铁三角”。
为了实现中芯国际的扭亏为盈,王宁国实施了组织精简、人员裁撤、资产压缩等工作,并且处理了张汝京时代投资的太阳能业务。再加上COO杨士宁在技术层面的提升,以及CBO季克非在半导体行业全球性大复苏背景下获得大量订单,中芯国际2010年获得了历史性的全年盈利,销售收入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5亿美元。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芯国际内部形成了台湾派及大陆派两大派系。当年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时,管理层的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中国台湾人,即使张汝京辞职以后,台籍员工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之下,台湾派职务最高的CEO王宁国与大陆派职务最高COO杨士宁,逐渐产生间隙。
关于二者存在某些间隙,他们公开表态的口径不一致可以作为一些佐证。杨士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可以负责地说,中芯国际在2010年能够扭亏为盈,技术营运团队在市场旺季的高效营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王宁国在公开场合总结2010年业绩时,则将盈利主要原因归结为企业结构调整及全球性的行业复苏。
客观来说,杨士宁与王宁国之间这种分歧称不上真正的矛盾,充其量是一种各自揽功的行为。
大股东大唐电信的介入,导致了双方的关系日趋复杂化。大唐电信自从2008年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以后,就逐步表现出了对中芯国际的控制欲。2009年中投集团欲向中芯国际投资3.5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遭到大唐电信的反对即是一个证明。
但是,股东要强势控制中芯国际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根据中芯国际的章程,所有股东派驻在董事会的成员,皆只能担任非执行董事,而不得担任执行董事,目的在于避免股东对于企业的过度干预,确保企业的独立性。自张汝京时代到王宁国时代,皆只有CEO代表管理层出任执行董事,而且该执行董事不代表任何单一股东的利益,只代表企业整体利益。
作为大股东的大唐电信,派驻了两名代表—陈山枝及高永岗,但是他们都只是非执行董事,也就是说他们不得干预企业的日常运营。大唐电信需要在管理层中扶持一位自己的代言人,以贯彻自己作为大股东的意志。
在现有管理层中,大陆背景的杨士宁成为大唐电信的“意中人”。
碍于董事长江上舟的威望(他也不希望中芯国际被任何股东所控制),大唐电信未有强烈表现出要控制中芯国际的欲望。随着江上舟2011年6月27日因癌症而意外辞世,中芯国际失去了平衡各方股东、企业内部各派系的最关键的力量,企业控制权大战一触即发。
2011年6月29日,中芯国际股东大会,股东投票董事任免。王宁国这位唯一的执行董事,竟然意外落选董事席位,他仅获得41.79%的支持率。而王宁国落选的原因,是大股东大唐电信投下了关键性的反对票,连王宁国本人在现场都觉得事情太突然。
当时的情况是,股东大会的参会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总数,仅占总股本数的30%多,而其中仅大唐电信一家便拥有近20%股权。因此,大唐电信一家投反对票就能获得超过50%的反对比例。
大唐电信的此举可谓是毫无征兆、攻其不备的倒戈行动,否则如果其他股东知道的话,参加投票的比例不会那么低。
这样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董事长去世、唯一的执行董事也出局。在王宁国出局董事会之后,大股东大唐电信意图让杨士宁取代王宁国出任CEO,便继续变相要求王宁国辞去CEO职务,条件是给予3倍年薪的补偿,但是王宁国未有接受。
按照公司治理规则,CEO为董事会所聘任,如果某一股东对CEO不满,应交由董事会表决解职与否,无需股东大会来决定。也就是说,大唐电信如果要解除王宁国的CEO职务,必须要经过董事会投票。
股东大会三天后的7月2日,中芯国际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王宁国去留等事项。董事会中大唐电信仅有2个席位,无法左右董事会决议。最终多数董事并不同意解除王宁国的CEO职务,而王宁国出局董事会执行董事之后的空缺,董事会决定由张文义暂行执行董事职务。
张文义进入董事会,是前董事长江上舟生前的安排,病床上的江上舟力邀其同学、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原华虹集团董事长张文义进入董事会,并建议其未来能担任董事长,代表政府平衡各方关系(尽管如此,在张文义进入董事会的问题上,中芯国际最大股东大唐电信依然投了反对票。最终,张文义以4票通过、2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进入董事会)。
就在董事会为王宁国的去留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内部员工中支持杨士宁与支持王宁国的,也分成了两派相互开火,中芯国际的内网BBS成了双方口水战的战场。为了平息争端,中芯国际不得不将内部BBS关闭,双方又将战场转移到了“百度贴吧”等公共互联网平台。
至今互联网上还留有众多“挺杨派”貌似中肯实为诋毁王宁国及其“嫡系”的帖子,自王宁国以下,CEO王宁国、CBO季克非、CAO关悦生、CFO曾宗琳,所有台湾派高管一个不落。
作为对杨士宁派系的反击,“挺王派”则曝光了一份杨士宁涉嫌逃税的内部审计文件。文件显示,杨士宁的年薪逾180万元人民币,但是通过提供发票冲抵个税的方式,支付的税金仅有5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