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运动的作用,在地球上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高空(常以5500米为代表),全年盛行偏西风,故称之为两风带。我国的广大地区就处在西风带内。所谓西风带,是指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大体上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而不是指地面的风向:这种高空偏西气流,并不完全是正东正西方向,它有时偏西南,有时偏西北,不过总的趋势是自西向东罢了。
在西风带的影响下,云雨区总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就像我们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所见到的云图,云雨区总是不停地自西而东地移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当发现两边的乌云向我们的头顶上移来,就预示着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了。这是因为西风带内的天气系统、云区和雨区,都是在高空偏西气流的引导下,自西向东移动的缘故。
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称为季风。早在15世纪末,阿拉伯水手们在北印度洋的航线上,就发现风向随季节有相反的变化。中国宋代时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其《舶棹风》一词中就记述了季风的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舶棹风指的就是东南季风。世界上以南亚、东亚、非洲中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季风最为明显,其中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著名。
由于季风对于地球上广大地区气候的形成、作物分布,对生产、生活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把季风当成科学问题来研究已有300年的历史,而且至今不衰。
形成季风的学说有海陆分布的热力差异随季节变化的海陆分布季风说,有行星风系发生季节性南北移动的行星季风说,有大地形对季风形成的影响的大地形季风说等。然而最经典的也是普遍公认的,还是海陆分布季风说。
由于海陆间热效应的季节性差异,导致地面气压差的季节变化。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因此近地面空气自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陆地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所以,近地面空气白海洋吹向陆地。由于冬季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带来的是寒冷干燥的空气,所以季风区的冬季往往是干燥晴冷少雨雪的天气,而夏季季风来自低纬海洋,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所以季风区的夏季往往是多雨的雨季。
每年季风到来的时间早晚不同,强度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季风区每年的冷暖及降水多少也会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会产生旱涝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