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有根本的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坦率地作了自我解剖:“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现代人都难免有孤独感。对于人类科学、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
孤独往往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独处时间,可供自由支配。大凡成功者都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否则,幸运为什么唯独喜欢降临到他们头上?
有效节制嗜好
凡事当有度,即使是有益的嗜好,也要适当把握,不能沉溺其中,以防贻误正事。像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懿公,他喜欢养鹤,这当然不能算坏事,但这位先生爱鹤成癖,竟然让鹤享受大夫待遇,封给鹤卿的禄位,并配给一辆豪华专车。后来狄人进攻卫国时,卫懿公号召国人上前线作战,人们说:“让鹤去吧,鹤有官位官禄,比我们强。”结果狄人大败卫军,卫国很快灭亡了。卫懿公对嗜好不加节制,导致人心离散,国破家亡,这个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朱元璋与侍臣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朱元璋说:“人君一心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侍臣说:“陛下谨嗜好,正心之道莫过于此。”朱元璋又说:“人亦岂能无好,但在好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谄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虽是古文,但话并不难懂,道理也很明白。朱元璋认为人应当有所好,但不能有不当嗜好,特别是要“不为物诱”,否则就会好坏不分、是非颠倒,危害巨大。应当说,这是朱元璋积几十年人生经验得出的真知灼见。
嗜好,也就是爱好、习惯、怪僻,可以说人皆有之。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过一本《中外名人嗜好大观》,数百位古今中外名人,嗜好也是千奇百怪。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欢听驴叫,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生性爱鹅,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爱好下围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酷爱集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个小提琴迷,德国大诗人席勒只有闻烂苹果味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如此等等,有的简直令人莫名其妙。明人张岱有言,“人之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有点嗜好,可以怡养性情,充实生活,且于他人于社会无碍,自然不能一概反对。
话虽这么说,但嗜好也不能不加节制地任其发展。
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往恶的方向发展的嗜好,按朱元璋的话说,更是要“谨”。
对不良嗜好,更要十分警惕,千万不能沾染。当前,黄、毒、赌之类的货色死灰复燃,污染着我们的社会。沾染此道的人,在尝试刺激的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火坑。赌得倾家荡产,嫖个妻离子散,吸毒吸得形容枯槁,控制不了自己,变成了罪犯进了班房的,早已是屡见不鲜。
要注意“不被物诱”。种种不良嗜好的实现,都要有金钱作物质基础;对钱与物的不择手段的追求,必然又引发新的不良嗜好。一旦受到钱与物的诱惑,就会是非不分,美丑颠倒,原则丧失。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个人嗜好。我想,对嗜好不应该顺其自然,在作出有益、无益,甚至有害的区别之后,还是要如朱元璋所说的“谨嗜好”为好。而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标准,看看和自己志向一致否。
谨防别人利用你的嗜好
《菜根谭》说:“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荀子说,一个人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不可能通达事理,没有忘我修炼的行为,不可能有显赫的成果。元顺帝天顺年间,有一名进士叫陈音,倾心经术,不问世事,终于学有所成。他专心致志的故事,仍流传至今。一天,陈音整理书籍,发现一张宴贴,就如期赴宴。到朋友家,久坐不走,朋友问他有什么事,陈音说,前来赴宴。那朋友莫名其妙,又不便详问,只得备酒款待。事后,那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请过他。还有一次,陈音朝罢归来,途中说要拜访一同僚。侍从没有听清,仍牵马回家,陈音以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厅,环顾四周,陈音说:“格局与我家相同。”又看见壁画,顿生疑窦:“我家之画怎样挂到这里?”恰好家童出来,陈音呵斥道:“你怎么在这里?”家童回答:“这本是你的家嘛!”陈音这才恍然大悟。
若太执著于某一件事,这件事就变成了你的嗜好。只要有嗜好,就会被人利用;反过来,想要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往往也是从他的嗜好入手。
郑板桥名气大,脾气也大。有一次,他看事看走了眼,这恰恰不是他装糊涂的时候。
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是位有名的款爷。拜金主义者的心态多半是我有钱什么做都能办得到。王老板以为他不会买不到郑画家的一幅画。可是他失望了,他拿回来的画竟没有老郑的题款。“你玩大腕,做名人秀,看我怎样来收拾你!”王老板耿耿于怀。
郑板桥是食肉主义者,尤其爱吃狗肉,这要是在现在,他一定会受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养宠物的国民也会抵制他的画,他到西方国家做访问学者若不把吃狗肉的嗜好改过来,是可能被遣送回国的。在当时,谁想得到郑板桥的画,最好的办法是请他吃狗肉。有狗肉招待,他就乐哈哈,全然不知别人是在利用他,想得到他的画作。
一天,郑板桥出游,来到某一处,时已过午,他感到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他刚走进茅屋,一股肉香扑鼻而来。茅屋里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岸然,正襟危坐弹琴,旁边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一见到自己心爱之物,不由得垂涎三尺,他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回答:“世间百味唯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个知味者。”郑板桥“嘿嘿”笑道:“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狗肉更好吃的东西了。”老者说:“太好了,我正一人无伴,咱们同享吧,不枉这竹林美景。”于是郑板桥和老者吃起狗肉喝起酒来。
兴味盎然之际,郑板桥说:“老人家,你这屋子四壁空空,何不挂些字画?”
老者说:“当今画坛,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狗屁不通,包装炒作而已,无非是推销画作,多赚几个钱。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先生你见到过他吗?要是有他的一张画,老朽这一生也就没白活了。”
郑板桥笑道:“你老信不信,你眼前这人就是郑板桥。”
老者立刻站了起来,一把握住郑板桥的手,说:“我有眼不识泰山。大画家就在面前,得罪了、得罪了……”接下来郑板桥当做老人的面画了几幅画。老人说:“贱字‘昌义’,请先生题个上款,也不枉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一愣,说:“‘昌义’不是盐商王德仁的字吗,先生怎么与他同号?”
老者说:“我取名字时,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
郑板桥觉得老人说得有理,于是给画都题了上款,然后拿上一块狗肉边啃边走了。第二天,郑板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去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郑板桥听后一拍脑袋,说我真蠢,我怎么眼睁睁地被王德仁设“狗肉计”骗了呢?我双眼能察竹子的脉络,却不能审他人对我的特性嗜好地利用,老郑啊,你是个不中用的家伙!
人想糊涂不一定就糊涂得了,不想糊涂,照样犯糊涂。老郑的一双怪眼是出名的,他能一眼看透人心,别人一吭声他就知道会说什么话,可是他爱吃狗肉,却也是天下人都知道,这就为想接近他、想得到他画作的人提供了一个研究板桥同志喜好的切入点。因此,投其所好是中国最经典的公关术之一。
自得其乐,不影响别人
人是需要爱好的,但是爱好有高低雅俗之分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了许许多多的爱好,他认为,种种爱好都讲究一个“度”,有度才真美,才有真趣。任何事情,一沉湎,就会玩物丧志,就会耗神损思。洪应明说:“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哀公问孔子:“请问,什么样的人是庸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庸人,口里讲不出美好的语言,思想上不懂得谦虚知足,不懂得选取贤良善美的人作为自己的依靠,用来替自己解脱忧愁。行动时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休息时不知道定准是什么,虽然整天对各种事物东挑西选,但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与物迁徙,随波逐流,不知道何处是自己的归宿,以眼耳口鼻身等五官的享受为主宰,思想也随之变坏,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庸人了。”
荀子在《儒效》中说人的等类是:思想上没有去掉私心杂念,却希望别人说他公正;行动上没有去掉龌龊卑鄙,却希望别人说他品德善良;愚昧无知,却希望别人说他知识渊博,这不过是一些芸芸众生罢了。思想上抑制私心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为公;行动上抑制放纵的性情,然后才能使品德善良;有智慧而又好问,然后才能多才多艺,能够做到公正、善良又有一定的才干,就可以叫做小儒了。思想上习惯于公正,行动上习惯于善良,智慧能通晓各类事务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叫做大儒了。
爱好上是否放纵,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品质。爱好的目的是自得其乐,陶冶情操,可有人却做不到一点,例如打麻将,别人不愿意参加,他却缠着人“玩几局”,甚至以送人赌资为诱饵,把朋友拉到赌博场上,这就不是自得其乐了。孟子说,别人理解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今世说》里记叙了一则故事说毛稚黄总是生病,连朋友邻里都为他发愁,他自己却大不以为然,说是“病的味道极好,实在很难向那些浮躁的人说清楚”。人生需要一点自得其乐。自得其乐不失为一种应付沉重而充满艰辛的现实人生的变通方式,不失为一种调剂人生的润滑剂,它能使我们在烦恼忧愁的人生中保持有一份必不可少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