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
天命[1]之谓性[2],率[3]性之谓道[4],修[5]道之谓教[6]。道[7]也者,不可须臾[8]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9]戒慎[10]乎其所不睹[11],恐惧乎其所不闻。莫[12]见[13]乎隐[14],莫显乎微[15]。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16],谓之中[17],发而皆中节[18],谓之和[1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20]也。致[21]中和,天地位[22]焉,万物育[23]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24],小人反[25]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26]时中[27]。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28]也。
子曰:“中庸其至[29]矣乎,民鲜[30]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31]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32]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33]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34]!”
子曰:“舜其大知[35]也与[36]!舜好问,而好察迩言[37]。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38],用其中于民。其斯[39]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40]知[41],驱[42]而纳诸罟[43]擭[44]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45]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6]守也。”
子曰:“回[47]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48]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49]也,爵[50]禄[51]可辞[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
[注释]
[1]天命:这里指自然的禀赋。[2]性:天赋予人的本性。[3]率:遵循。[4]道:规范、人道。[5]修:修明、实行。[6]教:教化。[7]道:日常事物当行之理。
[8]须臾:片刻、一会儿。[9]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有德行的人。[10]戒慎:警戒、谨慎。[11]睹:见、察看。[12]莫:无、没有。[13]见(xiàn):同“现”,体现。[14]隐:隐蔽。[15]微:细微小事。[16]发:表露、显露。
[17]中:这里意为恰当。[18]中节: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节,法度、常理。[19]和:和谐。[20]达道:通达的道路,或说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21]致:到达。[22]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23]育:养育、生长。[24]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25]反:违背、违反。[26]而:能、能够。[27]时中:应时而处中,即言行处处符合道的规范。[28]忌惮:畏惧。[29]至:极、最。[30]鲜:少。[31]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32]明:著明、明了。[33]味:滋味。
[34]矣夫:叹词。[35]知:同“智”。[36]也与:语气词连用。[37]迩(ěr)言:浅近之言。[38]执其两端:掌握它的两个方面。[39]斯:此。[40]予:我。[41]知:同“智”。[42]驱:驱逐、驱赶。[43]罟(gǔ):捕鱼的网。[44]擭: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45]辟:同“避”。[46]期月:一个月。[47]回:颜回,孔子的学生。[48]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49]均:平,指治理公正。[50]爵:爵位。[51]禄:官吏的俸禄。[52]辞:放弃。[53]蹈:踩、踏。[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还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实际更难。
[鉴赏]
《中庸》据说是子思写的,原本是《小戴礼记》之中的第三十一篇。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这表明西汉时已有人专门从事《中庸》的研究。之后有南北朝宋散骑常侍戴颙所著的《礼记中庸传》二卷,另外南朝梁武帝萧衍还著有《中庸讲疏》一卷,援佛入儒。自唐中叶以后,李翱所作的《复性书》,基于《中庸》的思想,试图建立一套新儒家的心性理论。
北宋的儒者普遍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重要典籍,由曾子所传下来、又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南宋的朱熹在北宋二程兄弟等开创的理学观点之上,将《大学》与《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同《论语》与《孟子》合编在一起,并分别为之作注,称为“集注”。本书《中庸》各章的划分依据的就是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
在《四书》中,朱熹认为,《中庸》的理论性与思辨性较其他三者为高,这从他对《四书》排序中就能看出。《四书》的排列次序,现在的通行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实,朱熹在编排中曾经将《中庸》置诸最后。朱熹对此曾有说明:“某要人须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末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在这里,朱熹将《大学》看成是纲领,因此列于首位;将《中庸》看成是精髓,因此列于最后。在这首尾呼应之间,加以孔、孟的言论作为印证,从而就能构筑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一至第九章着重论述了道与中庸两个观念,这里所说的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然而,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道的概念,这样就不仅为中庸之道奠下了本体论基础,而且还赋予了道天人合一的意义,这样就发展了道的观念。《中庸》第一次将道论述为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规定了道的基本涵义,在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的基础上,又强调了道与本性、人性是一致的,无矛盾的,这样就避免了天、人,内、外之间的对立。
《中庸》这几章主要论述中庸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从词义上说中和表示适度,恰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描绘此时情感、意念无所偏倚,当于理;“发而皆中节”是说情感、意念的表达有分寸,不乖戾。而从哲学上说,明代王阳明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体。可见,根据中庸的观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是适度,适宜,恰当。
其次,中庸的意思是为“时中”,也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举止要随时而处中。因为“中”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时中也就是意味着需要面对现实,尊重客观条件。而那些私心太重之人,往往则会肆欲妄行,因此《中庸》才说小人反中庸,言行皆无所顾忌。
再次,中庸指的是无过无不及,这除了强调要适度外,还针对了人性的弱点。所谓“知(读为”智“)者则过之,愚者则不及”、“贤者则过之,不肖者则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误区,不但是认识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智者、贤者由于个人主观偏爱与过度自信而往往做过头;而愚者、不肖者则因为智识所限而时常达不到要求或标准。最后,中庸是一种方法论,强调的是执两用中,也就是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使其二者保持均衡,这是孔子在各种问题上都强调采用的方法。例如,他主张在政治上需要宽猛并用,在学习方法上则要“学”、“思”兼顾,不能有所偏废等等。
君子依乎中庸
子路[1]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3]强与?宽柔以教,不报[4]无道[5],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6],死而不厌[7],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8]而不流[9],强哉矫[10]!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11]不变塞[12]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13],后世有述[14]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15]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16]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17]而隐[18]。夫妇[19]之愚,可以与[20]知焉。及其至[21]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22]。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23]焉。《诗》云:“鸢飞戾[24]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25]也。君子之道,造端[26]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27]。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28]伐柯,其则[29]不远。’执柯以伐柯,睨[30]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31],改而止。忠恕违道[32]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33]乎子以事[34]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35]之,未能也。庸[36]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37]行,行顾言。君子胡不糙糙[38]尔?”
君子素其位[39]而行,不愿[40]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41]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42]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43]下,在下位不援[44]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45]人。故君子居易[46]以俟[47]命,小人行险[48]以徼幸[49]。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50]诸正鹄[51],反求诸其身。”
[注释]
[1]子路:孔子弟子。子路好勇,故问强。[2]强:刚强、坚强,勇敢。[3]而:汝,你。[4]报:报复。
[5]无道:蛮横无理。[6]衽(rèn)金革:衽,卧席,此处作动词。金,铁制的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盾。衽金革意为以金革为卧处,譬好勇善战。[7]厌:后悔。
[8]和:和谐、调和。[9]流:随波逐流。[4]矫:坚强的样子。[11]有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12]塞:堵塞。此指穷困的时候的信念。[13]素隐行怪:指探求隐僻不正之理,做奇异怪诞之事,以欺世盗名。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之理;怪,怪异。[14]述:传述、称赞。[15]已:止、停止。[16]遁(dùn)世:避世、隐居。[17]费:广大。[18]隐:精微。[19]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20]与:动词,参预。[21]至:最、极尽。[22]憾:遗憾,不满意。[23]破:剖析、分析。[24]戾:到达。引用的诗句见《诗经·大雅·旱麓》。
[25]察:明显,彰著。[26]造端:造立端绪,意为开始。[27]远人:远离人们。[28]伐柯:砍伐作斧柄的木材。柯,斧柄。诗句见《诗经·豳风·伐柯》。[29]则:法则。[30]睨:斜视。[31]以人治人:按普通人的愿望和要求来治理众人。[32]违:相距。道:中庸之道。
[33]求:责求、要求。[34]事:侍奉。[35]施:加给。
[36]庸:平常、平凡。[37]顾:回头看,引申为顾及。
[38]糙糙:笃厚、老实的样子。[39]素:现在。素其位:因现在所居其位而为其所当为。[40]愿:倾慕、羡慕。[41]夷狄:夷,当时东方的部族。狄,当时西方的部族。[42]入:处于。[43]陵:欺凌。[44]援:攀援、高攀。[45]尤:怨恨。[46]易:平安的地位。[47]俟:等待。[48]险:险僻。[49]徼幸:偶然求得荣幸。[50]失:指没有射中。[51]正鹄:箭靶中心圆圈。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鉴赏]
《中庸》在这几章先指明了那些会妨碍实行中庸之道的观念,并且提出了如果要实行中庸之道,则应当具有的几种人格品质。
刚强、勇敢往往是众人赞扬的美德,人们常将那些临危不惧的举动看成是英雄行为,但有些人却呈一时之勇,在受到侮辱、挑衅的时候就做出激烈反应。《中庸》认为,这些极端行为是对中庸之道的最为常见的危害。所以第十章在分析、阐述“强”(刚强、勇敢)的概念时,专门指出了“衽金革,死而不厌”是“北方之强”即游侠之勇,不符合中庸之道所注重的温和与宽容的品质,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刚强。根据《中庸》,只有遵守中庸,才会有真正的强,也就是君子所居的“南方之强”。作者认为,对于横蛮之人,最勇敢的态度是以宽容去感化他,用道理来教育他;态度温和,但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信念;在强权或压倒一切的非理性潮流面前,根据道义,保持独立立场与见解;国家政治清明时受到任用,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仍能坚守困穷的时候所立下的志向,做到富贵不能淫;而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又能为了原则不惜牺牲一切。《中庸》接连用了三个“强哉矫”来热情赞颂这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行为。由此可见,根据《中庸》,遵循中庸之道需要对他人抱以深沉之爱,大无畏之精神以及坚韧的品质,就是追求真理,维护道义,坚持信念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