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其人之美,不用已为人所习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就不熟滥,不一般化;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也更有分量。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写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茫四射,眼花缭乱,尤其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话:“总平生稀见。”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瑶台”是美女所居。作为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喻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这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词一开头,“佳丽地”三个字,一下把金陵推上了历史所赋予的令人艳羡的地位。但是接下来第二句便由高峰坠入了深谷:“南朝盛事谁记”?这两句是说:金陵呵,你这龙盘虎踞的地方,过去的繁华盛景,如今还有谁会记得?对历史兴亡的无限苍凉之感,寄寓在激扬跌宕的六个字中。而这,也正是这首词的基调。
开头两句是这首词的“总纲”。接着作者引领着我们徜徉在金陵这座古城边: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金陵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纵目远望,苍茫的群山围绕着这昔日的都城,环绕长江两岸;那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像妇女头上的髻鬟。这两句着重写山,水不过是它的陪衬。“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俯视地下,怒卷的潮水终日扑打着空旷的孤城,几艘张开风帆的船,正驶向遥远的天边。“怒涛”显示出潮水的汹涌,与孤城对照,更给人以动感。“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陡峭山崖上的树木呵,依然倒挂在绝壁上,或许美丽的莫愁姑娘,曾经在这里系过艇子吧。这动人的故事,能为词人带来一点慰藉吗?不,它已经蒙上历史的迷雾,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这层意思又是紧接着下两句的:“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空余旧迹”,感慨沉重;“郁苍苍”,是说旧迹一片青苍。但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旧日营垒,也只仅见其半。这几句写了“断崖树”、“莫愁艇子”和雾气中的半截营垒,全是荒凉景色。如果说只有“郁苍苍”三字色彩明快,但它却是“空余旧迹”,这样,它就像一片惨绿中的红花,给人的只能是强烈的刺激了。接两句,抛开方才从景物中渲染荒寒苦寂,而坦露出词人一颗寂寞的心,直抒情怀“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夜色深沉,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短墙,照耀在昔日繁华的秦淮河上!此情此景,词人禁不住呼出撼人肺腑的“伤心”二字。第二段的感慨苍凉之情,远超过上段,而这种浓重气氛的形成,正是由于在前面一件一件具体的历史陈迹(景物)上,渲染了人的感情色彩。即在用字上,也可见出词人的匠心,如“树”生于“断崖”之上,而且是“倒倚”;“旧迹”虽仍见,却有“空余”之感;营垒虽可见,却都被笼罩在一片雾气中。最后才直截了当地道出“伤心”。
第三段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酒旗招展,戏馆喧腾,这是何处繁华热闹?从前面冷寂凄清的气氛,突然转入一片喧声笑语,这是写此地的繁华景象吧?但从诗人的感情说,仍是苍凉感慨,冷寂凄清的。因为紧接着问话作出的回答是:这样的地方大概是像过去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那样的地方。以如此荒凉冷寂的背景,来衬托酒楼戏馆的繁华热闹,笑语声喧,正是以静衬动,而愈觉其静——愈觉其荒凉冷寂了。
琐窗寒寒食
周邦彦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情怀的作品。上片起头三句“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给这首词定下了基调。第一句渲染环境气氛。翠柳转暗、群鸦乱啼,表明此时已是薄暮时分。寒食时节的柳条正是鹅黄嫩绿的时候,之所以成为“暗柳”,是天色已晚的缘故。第二句点明作者此时的心绪,并暗示出全词的内容都是作者“单衣伫立”时的所思所见。寒食时,作者身着单衣,可见他此时心绪低沉;长时间地站立,说明他正在触景伤情、愁思茫茫。第三句写出地点。接下来“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这两句抒写作者的羁旅之愁。自己内心的愁,就像那飘洒的春雨一样,千丝万缕、绵绵无尽,而且这愁丝恨缕又被半亩桐花组成的锁链,静静地锁在这阒无一人的寂寞的庭院,无处宣泄。这就使人愁上加愁。“洒空阶,夜阑未休”,这两句既是写自然界的雨,也是写作者心中的愁。这雨竟点点滴滴,飘飘洒洒,一直下个不停,作者内心的愁绪也恰似如此,纷至沓来,排遣不尽。在这雨夜之中,他不由得想起了曾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故人,这使他更加痛苦和烦恼。“故人剪烛西窗语。”表明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和故人重逢,述说他寒食雨夜的相思之情。下面三句叙述他过去漂泊的情景,也是他准备在与故人“剪烛西窗语”时述说的内容。“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些都是行役羁旅的艰苦情景,也是作者满腹愁怨的根源所在。作者少年漂泊、风餐露宿、颠沛困顿,其苦难以诉说,而又无处诉说。所以作者设想和老友相逢时,一定把自己的漂泊流离之苦尽情诉说一番。
过片后更写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切。“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作者此时产生了自伤迟暮之感。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就开始漂流异乡,许多年过去了,依然漂泊无定,可是白发已生,垂垂老矣,而功又不成,名又不就,不觉黯然神伤。当年戏游热闹之处,眼下正一片萧瑟,毫无生机。下面两句,就落实了他这种迟暮之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在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留给那些嗜酒如命的高阳酒徒们去干吧!他现在一心惦记者自己的家园。“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作者对自己的家乡设想了一番。自己过去常去踏青赏春的乐园,现在大概又是春风桃李、繁花似锦,只是无人观赏,花开花落,一派春愁。他又想起了自己过去的意中人,他们曾在一起度过了欢乐的青春。“小唇秀靥”指一个容貌娇美的姑娘,她曾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这个美丽的姑娘现在还在家乡吗?作者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断定姑娘还在。于是他便把自己未来的行动建筑在这个基础上。“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这三句表明作者此时已是归心似箭了。设想他回家后的情景,那时残春未尽,他这个长期客居他乡的人,回到家乡,又被当作“客”来对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但总算回到了故土,还能见到自己少年时的意中人,自己一定带上佳肴美酒同家乡亲人同赏尚留在人间的春色,重温逝去的青春年华,以慰藉自己多年羁旅中的思亲愁苦之情。
绕佛阁
周邦彦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倦客最萧索。醉倚斜桥穿柳线,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看浪贴春灯,舟下如箭,此行重见。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宦途失意、流落他乡所引起的倦客之悲和对故友的怀念。上片写入夜以后,“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四方的灰尘收敛了,在远处耸立的楼台的灯火映照下,佛寺的影子与词人所寄居的旅舍,轮廓分明地呈现出来。“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夜阑人静,更漏声渐渐短了起来,诵经之声与书签掀动经页之声,令人十分生厌。“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桂华,月亮。又是月圆时候,词人步出室外,漫步在沾满露水的草地上,朝偏远幽深的地方走去。“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清婉的花香,在作者周围浮荡,举头望去,城墙投下的阴影,曲折连绵,一直伸展到河岸边上。
下片,“倦客最萧索”,对上片加以总结,然后,通过“舟下如箭”,引出“故友难逢,羁思空乱”的感叹:我这个疲倦的旅人,是多么冷清孤独!带着几分酒意,靠在挂着柳丝的小桥上。这好像在汴京隋堤,送别友人时,站在横跨水面的虹桥上,目送着灯火在波浪里颠簸,船儿箭一般地向下游驶去。汴京的景物可以重见,可老友却难以相逢了,心绪纷乱;堆积在两眉间的愁恨,如何消解呢?此年,作者已六十一岁,五年过后,即在南京与世长辞了。
浪淘沙慢
周邦彦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阳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入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首写离别相思的词,是一篇曲折回环、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完整而又统一的艺术佳作。
全词共分三片,上片,交待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晓阴”、“霜凋”、“雾隐”,说明是在一个秋天雾气很浓的早晨,在“城堞”,女子“掩红泪”、“玉手亲折”,把情人亲自送走了。中片,写离别时,两人依依遥望和内心的伤别情怀。“地”是那样遥“远”,“天”是那般宽“阔”,而情人却奔向那“露冷风清无人处”。“万事难忘”,“唯是”那场“轻别”。此后,只有“断云”、“残月”,陪伴自己度过孤独凄清的寒夜。下片,写离别以后的相思与怀念。
夜不寐,茶、酒无味,“恨春去”、“弄夜色”,离情相思意难绝。
整个篇幅,曲折回环、前呼后应、铺叙委婉、层次清晰、转换变化、顿挫有致,巧妙地把这篇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体,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