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许多人却不信这一点,硬要走向另一端,结果既伤害了别人,又让自己吃尽了人生苦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会稽老家,临行与太傅诸葛恪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恪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由此看来,“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子为尊矣,不诚则卑。”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国是信守礼义的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法和刑是同义的,因此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官司去解决,而是靠协商解决,在相互谦让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一致,不希望闹到“扯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地步。有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在事后采取忍让和不再交往的办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改变,依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处世为人。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诚信”在法制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仍然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假如你要做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个有德行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君子养心莫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
朱熹说,人与人要“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对于每个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以诚信处世。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为人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为世人所接受,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帮助。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有精兵30万,蜀、魏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1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1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要化为泡影。
这时,将士们共同向诸葛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们还乡。
诸葛亮断然地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则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诸葛亮以信带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会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诚实、守信也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诚信之人都是讲信义的,也就是说,他们说过的话一定算数,无论大事小事,一诺千金。
所谓恪守信义,即一定要兑现许诺。“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增添他人的无谓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我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别人信赖的。
你要成大事,就一定要记得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守信的人,才会使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壮大并蒸蒸日上。
按照成功学的原理去解释,诚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相信这一点,你就已经领悟了做人之道,真正能做出大事来,否则就会在你的人生簿上写满“失败”二字。
3.世情才是大学问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的实践者。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华人首富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他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书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服务生,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时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事情。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也成了加薪最快的服务员。
但是,对年幼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服务员,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闲聊各种消息。他从这里了解到世上的许多事情。
这些事情大部分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许多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
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吃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服务员,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切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普通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环境,你将大有收获。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为将来的成功积累资本。
训练竞争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下述六个方面训练自己:
一、在工作中磨炼自己
“不进步,就退步”。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磨炼,都可以作如是观。商人在工作上所受到的磨炼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常识的丰富,远非一般从事专门工作者可比。如今一般毕业生,多半投身商业领域,虽然用非所学,但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磨炼和机会,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抓住机会
经营商业,在100年以前,被认为是不高尚的事,但时至今日,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各国的商业都已呈突飞猛进之势,其地位之重要,已占全部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要从事商业,一个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远比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当然,在事业经营之前,能够准备得越充足越好,经验积蓄得越丰富越好。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当他的地位逐渐升迁时,他一定有不少机会,可以从各方面学得一件事情的精髓。如果能抓住这些宝贵的机会,他迟早必会获得成功。
有位商业界的先辈说:“我的职员,没有一个不是从最基层依次升迁的。俗话说‘有益于职务,就是有益于自己’。任何青年,如能在开始服务时就记住这句话,他的前途一定希望无穷。凡经我们考试及格而任用的青年,只要自己肯上进,都不难逐步获得良好职位。”
三、不能浅尝辄止
一个熟悉商情、经验丰富的青年,在商业界里,无处不可立足。那些企业家随时都在向各处访求勤勉刻苦、敏捷伶俐、意志坚强的青年。因为这种人,一旦得到合适的环境,必千方百计地求得完美,求得发展,求得成功。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于商业情形,必须随时体察,处处注意,必须研究得十分透彻。千万不可粗忽疏失、学得一知半解。须知虽小至微尘,也应仔细观察;虽千辛万苦,也应努力经营。这样一来,一切中途的障碍,无不一扫而尽。
四、要有不畏险的勇气
我们随处可以看见许多青年人,做起事来,都喜欢避繁就简,对于其中麻烦、困难、乏味的部分,随意趋避,不愿接触。好像那些打算占领敌人阵地的士兵,却不愿麻烦手脚去破坏敌人的炮台,结果,必然被敌人轰得东躲西窜、无处安身。所以一个希望成功获胜的人,必须不分巨细,悉数困难决心征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去做才行。
五、做事要用心
有不少人,对于眼前的事物,往往不知不觉。即使有人在一家商店里已经服务多年,对于经营商业仍是一个门外汉,原因是他们做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留心任何与他接触的事物。但那些精明干练的青年只做上两三个月,对于店中大小事物就了如指掌。
六、不断充实自己
有些青年人,随时都在磨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他都要做得高人一筹;他总是睁大眼睛关注一切接触到的事物,非要观察思考得完全明白才罢休。他无时无刻不抓住机会学习、磨炼、研究,他对有关自己前途的学习机会,看得非常重,远在财富之上。
他随时都学习工作的方法和待人的技巧。一件极小的事情,在他眼里,总觉得有学好的必要;对于任何方法,他都要详细研究考虑,探求成功的奥秘。当他把这许多事情一一学会之后,所获得的,比起有限的薪金,真不知要可贵多少。他的工作兴趣,完全系于学习与磨炼上。
那些才智卓越的青年,一定会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把白天所见闻所思考的工作方法与应对技巧从头研究一番。这样一来,他所获得的益处,要比白天工作所得的薪金多多了。他明白,这些学识是他将来成功的基础,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所能知道的也很有限,总有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强的人,总会有自己不懂的事,那就必须询问。不要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因为堵住了你的嘴,就是堵住了开启知识的大门。若你将别人说过的话当做是废话,那它就到此为止;而你当它是道理,它便会因你的虚心,而开启生机。在生活中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会受益终生的。
一、虚心才能进步
同样的道理,听人家谈话,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说的真不错,有道理。”另一种是:“废话连篇,不知在讲什么。”当然,由于谈话的内容不一样,反应不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