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与血中葡萄糖或磷酸化葡萄糖呈非酶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HbAlc),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正常人HbAlc<7%,治疗良好的糖尿病患儿应<9%,如>12%时则表示血糖控制不理想。因此,HbAlc可作为患儿在以往2—3个月期间血糖是否得到满意控制的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
本试验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正常高限,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而尿糖偶尔阳性的患儿。试验方法:试验当日自0时起禁食;清晨口服葡萄糖(1.75g/kg),最大量不超过75g,每克加水2.5ml,于3—5分钟内服完;口服前(0分钟)及口服后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分别测血糖。结果:正常人0分钟血糖<6.7mmol/L,口服葡萄糖后60分钟和120分钟后血糖分别低于10.0mmol/L和7.8mmol/L;糖尿病患儿120分钟血糖值>11mmol/L。试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精神紧张,停服双氢克尿噻、水杨酸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对有口渴、消瘦、遗尿症状的患儿;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或有不明原因的脱水、酸中毒的患儿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避免误诊。本病应与下列情况相鉴别。
1.其他还原糖尿症
尿液中果糖和戊糖等其他还原糖均可使班氏试液呈色,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尿液可以鉴别。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有些先天性代谢病如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胱氨酸尿症或重金属中毒等患儿都可发生糖尿,主要依靠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鉴别。
3.婴儿暂时性糖尿
病因不明,可能与患儿胰岛!细胞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有关。多在出生后6周内发病,表现为发热、呕吐、体重不增、脱水等症状。血糖增高,尿糖及酮体阳性,经补液等一般处理或给予小量胰岛素(1U/kg)即可恢复。对这类患儿应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长期随访,以与1型糖尿病鉴别。
4.其他发生酸中毒、昏迷的疾病
如尿毒症、感染中毒性休克、低血糖症、急腹症、颉内感染、重症肺炎等。
六、治疗
糖尿病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及精神心理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积极预防并及时纠正酮症酸中毒;纠正代i射紊乱,力求病情稳定;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预防并早期诊断并发症。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酮症酸中毒迄今仍然是儿童糖尿病急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必须针对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可能并存的感染等情况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和血、尿液中糖和酮体的变化,随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源性损害。
1.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主要针对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时脱水量约为lOOml/kg,一般均属等渗性脱水。因此,应遵循下列原则输液。
输液开始的第1小时,按2Oml/kg(最大量lOOOml)快速静滴0.85%氯化钠溶液,以纠正血容量、改善血循环和肾功能。第2—3小时,按1Oml/kg静滴O.45%氯化钠溶液。当血糖<17mmol/L(3OOmg/dl)后,改用含有O.2%氯化钠的5%葡萄糖液静滴。要求在开始的12小时内至少补足累积损失量的一半,在此后的24小时内,可视情况按6O—8Oml/kg静滴同样溶液,以供给生理需要量和补充继续损失量。
患儿在输液开始前由于酸中毒、分解代谢和脱水的共同作用血清钾较高,但总的体钾储备可能被耗竭。随着液体的输人,特别是应用胰岛素后,血钾迅速降低。因此,在患儿开始排尿后应立即在输入液体中加入氯化钾溶液,一般按每日2—3mmol/kg(15O—225mg/kg)补给,输入浓度不得>4Ommol/L(O.3g/dl),并应监测心电图或血钾浓度。
酮症酸中毒时的酸中毒主要是由于酮体和乳酸的堆积,补充水分和胰岛素可以矫正酸中毒。为了避免发生脑细胞酸中毒和高钠血症,对酮症酸中毒不宜常规使用碳酸氢钠溶液,仅在pH<7.1,HC03—<12mmol/L时,可按2mmol/kg给予1.4%碳酸氢钠溶液静滴,先用半量,当血pH!7.2时即停用,避免酸中毒纠正过快加重脑水肿。
需补充的NaHC0,(mmol/L)=(12—所测HC0,_mmol/L)xO.6xkg。
在治疗过程中,应仔细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和酸碱平衡状态,以避免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如脑水肿等。其表现为头痛、意识不清、嗜睡、痉挛、视神经盘水肿或脑疝等。
2.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首先静推胰岛素0.1U/kg,然后将胰岛素25U加人等渗盐水250ml中,按每小时0.1U/kg,自另一静脉通道缓慢匀速输人。输人1—2小时后,复查血糖以调整输人量。当血糖<17mmol/L时,应将输人液体换成含0.2%氯化钠的5%葡萄糖液,并停止静滴胰岛素,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次0.25—0.5U/kg,每4—6小时1次,直至患儿开始进食、血糖稳定为止。
3.控制感染
酮症酸中毒常并发感染,须在急救同时采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酮症酸中毒在处理不当时,可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碱中毒、心功能或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随时调整治疗计划,避免因处理不妥而加重病情。
(二)长期治疗措施
1.饮食管理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进行计划饮食而不是限制饮食,其目的是维持正常血糖和保持理想体重。
(1)每日总热卡需要量:食物的热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每日所需热量(卡)为1000+[年龄x(80—100)],对年幼儿宜稍偏高,此外,还要考虑体重、食欲及运动量。全日热卡分配为早餐1/5,中餐和晚餐分别为2/5,每餐中留出少量(5%)做餐间点心。
(2)食物的成分和比例:饮食中能源的分配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55%,脂肪30%。蛋白质成分在3岁以下儿童应稍多,其中一半以上应为动物蛋白,因其含有必需的氨基酸。禽、鱼类、各种瘦肉类为较理想的动物蛋白质来源。糖类则以含纤维素高的,如1米或玉米等粗粮为主,因为它们造成的血糖波动远较精制的白米、面粉或土豆等制品为小,蔗糖等精制糖应该避免。脂肪应以含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蔬菜选用含糖较少者。每日进食应定时,饮食量在一段时间内应固定不变。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注射方法都与疗效有关。
(1)胰岛素制剂:目前胰岛素的制剂有正规胰岛素(R1)、中效珠蛋白胰岛素(NPH)、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以及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是在人胰岛素)链21位以甘氨酸替代天门冬氨酸,B链的竣基端加上两个精氨酸。地特胰岛素是去掉B30位的氨基酸,在B29位点连接上含有14—C的脂肪酸链。其结构的改变使得该胰岛素稳定性增强,在酸性环境中呈溶解状态,即清澈溶液,注射前无需预先混匀,可直接皮下注射。一般1—2小时起效,作用时间维持24小时,每日只需注射1次。
(2)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需要量婴儿偏小,年长儿偏大。新诊断的患儿,轻症者胰岛素一般用量为0.5—1.0U/(kg—d),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以及酮症酸中毒恢复期开始治疗时胰岛素需要量往往大于1U/(kg—d)。NPH和RI按2:1或3:1混合,RI与PZI则按3:1或4:1混合使用。每日皮下注射两次:早餐前30分钟,2/3总量;晚餐前30分钟,1/3总量。混合胰岛素时应先抽取RI、后抽取NPH或PZI,每次尽量采用同一型号的注射器。皮下注射部位应选择大腿、上臂和腹壁等处,按顺序轮番注射,1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两针间距2.0cm左右,以防日久局部皮肤组织萎缩,影响疗效。
(3)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早餐前注射的胰岛素提供早餐和午餐后的胰岛素,晚餐前注射的胰岛素提供晚餐后及次日晨的胰岛素。应根据用药日血糖或尿糖结果,调整次日的胰岛素用量,2—3天调整剂量一次,直至尿糖不超过;血、尿糖稳定后,在相当时期中可不用再调整。
(4)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注射笔是普通注射器的改良,用喷嘴压力和极细针头推进胰岛素注人皮下,可减少皮肤损伤和注射精神压力。所用制剂为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其成分和比例随笔芯的不同而不同。以普通注射器改用胰岛素注射笔时,应减少胰岛素用量的15%20%,并仔细监测血糖和尿糖,适时进行调整。
(5)胰岛素栗:胰岛素栗(CSII)应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胰岛素栗不仅可以作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手段,还可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代谢紊乱期的治疗。
胰岛素栗一般使用短效胰岛素,胰岛素用量为05—1.0U/(kg—d),将全日的总量分为基础量和餐前追加量两部分,两者的用量按1:1的比例分配。将24小时划分为日间(07:00—21:00)和夜间(21:00.次日07:00)两个阶段,日夜间基础量之比为2:1。餐前追加量按3餐平均分配,于每次餐前输注。一般以空腹血糖来调整基础量,2—3天调整一次剂量,每次不超过12U。
用胰岛素栗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剂量为0.05—0.1U/kg—h),当患儿的酸中毒被纠正,尿酮体转为阴性时,将胰岛素用量改为0.5—1.0U/(kg*d)继续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尿糖和尿酮体。
长期佩戴胰岛素栗的患儿,应注意注射局部的消毒和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部位,以防感染。
(6)胰岛素长期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胰岛素过量。胰岛素过量可致Somogyi现象。由于胰岛素过量,在午夜至凌晨时发生低血糖,在反调节激素作用下使血糖升高,清晨出现高血糖,即出现低血糖一高血糖反应。如未及时诊断,因日间血糖增高而盲目增加胰岛素用量,可造成恶性循环。故对于尿量增加,同时有低血糖出现或一日内血糖波动较大,胰岛素用量大于1.5U/(kg—d)者,应怀疑Somogyi现象,可测午夜后1—3时血糖,以及时诊断。(2)胰岛素不足。胰岛素不足可致清晨现象。因晚间胰岛素不足,在清晨5—9时呈现血糖和尿糖增高,可加大晚间注射剂量或将NPH注射时间稍往后移即可。持久的胰岛素用量不足可使患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症状不能完全消除,导致生长停滞、肝脾肿大、高血糖、高血脂,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3)胰岛素耐药。患儿在无酮症酸中毒情况下,胰岛素用量>2U/(kg—d)仍不能使高血糖得到控制时,在排除Somegyi现象后称为胰岛素耐药。可换用更纯的基因重组胰岛素。
3.运动治疗
运动时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的种类和剧烈程度应根据年龄和运动能力进行安排,有人主张1型糖尿病的学龄儿童每天都应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当运动。运动时必须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调节,运动前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加餐,固定每天的运动时间,避免发生运动后低血糖。
4.宣教和管理
由于小儿糖尿病的病情不稳定,易于波动,且本病需要终生饮食控制和注射胰岛素,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种种精神烦恼,因此,医生、家长和患儿应密切配合。医务人员必须向患儿及家长详细介绍有关知识,帮助患儿树立信心,使其能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和治疗,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定期随访复查。出院后家长和患儿应遵守医生的安排,接受治疗,同时在家做好家庭记录,包括饮食、胰岛素注射次数和剂量、尿糖情况等。
5.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微血管继发损害所造成的肾功能不全、视网膜和心肌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