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智慧,会动脑思考。就像生活习惯一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且会伴随终生,可以说思维决定人生。让我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吧,它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无限的精彩。
勤于思考:让你的大脑动起来
古人说:“学源于思。”意思是说,学问是从思考中得来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从小养成勤于思考的思维习惯。综观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思考。
世界巨富比尔·盖茨从小显露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思考。当母亲叫他吃饭时,比尔·盖茨置若罔闻,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来。当母亲问他干什么的时候,比尔·盖茨总是说:“我正在思考!”有时他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比尔·盖茨的头脑似乎时刻都在高速地运转。直到现在,微软公司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和大多数人谈话就像从喷泉中饮水,而和比尔·盖茨谈话却像从救火的水龙头中饮水,让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他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
这就是比尔·盖茨取得巨大成就的秘诀之一。的确,思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灵活。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出很多新的方法,将知识记得更牢固。
勤于思考可以防止“死读书”,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勤于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青少年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掌握一些思考方法,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化。
1.独立思考
有位伟大的发明家曾经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可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很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下面介绍一些小秘诀。
一是放慢思维速度。传统常规的教育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思维的速度越快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快就意味着浮躁、心急,思考反而会变得肤浅。反之,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能沉下心来深思熟虑,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自然就不会人云亦云了。
二是用自己的话讲知识。经常用自己的话把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讲出来,可以讲给父母或同学听,讲得越通俗简单越好。把课本的话变成自己的话,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我们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是在学习中要养成边看边想的习惯。比如,书上常常是先有定理,再从头推演出来。我们预习或者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倒过来想一想:为了得出定理,首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新问题,又需要解决哪个问题?以此类推,步步追根,最后引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定理证法的关键。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2.创造性思考
我们要有意识地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同时要自己努力寻找答案,不是坐着等待别人来告诉自己答案。要学会不断地探索谜底,钻研问题。
3.多角度思考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一些,那就要求自己解决问题时培养多角度思考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太过单一,看到了这一面,却看不到那一面,往往顾此失彼,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
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记住:让自己的大脑动起来吧!
敢于质疑:权威也会犯错误
青少年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具备洒脱气质的人,往往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好感觉?而洒脱气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要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思考。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对自己学过的知识都加以批判性地接受,都抱着质疑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想出“牛顿万有引力的规律在地球上是如此,出了地球就不是如此”的问题。
学会质疑,就是要有不人云亦云、盲目随从的判断能力。学习知识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就是这样的。
比尔·盖茨在学生时代好动,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课堂上,一旦觉得老师讲的知识有纰漏,比尔·盖茨就毫不犹豫地指出来。
有一次,他和物理老师格雷·马蒂诺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是关于气体膨胀的问题。物理老师气急败坏地说:“你以为你是谁?”
“我?我认为你错了,彻底错了!”比尔·盖茨据理力争,坚持己见。
辩论一直延续了一个星期。老师带着比尔·盖茨又是查资料,又是做实验,几乎把自己的“家底儿”全抖出来了,才让这个“难缠”的比尔·盖茨心悦诚服地点了头。
这就是不迷信老师,敢于质疑老师的求学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为他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果他不敢质疑老师所讲述的知识,那么,他很可能不会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当然,这世上少不了权威,因为人们需要导师、顾问与教练。尊重各个领域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但迷信权威不可取,因为这种心态会扼杀创新精神。有句名言说:“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19世纪末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洛德·开尔文,是一位极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学家,但晚年他却宣称:“X射线将会被证明是一种欺骗”,“无线电没有前途”。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强烈反对使用交流电,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他也曾断言“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能从原子中获得能量”。核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艾·卢瑟福也曾说过:“谁企图研究从原子转换中获得能量,那他是在干一件荒唐的事。”1970年,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基本粒子可归纳为三种夸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丁肇中却对此表示怀疑,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实验。他的这一想法遭到美国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1974年,丁肇中等科学家最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兼技术专家犯错误的例子也不少。
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小型计算机王国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奥尔森,晚年却认为“个人计算机是不该出现的怪胎”。以太网的发明人梅特卡夫曾打赌“互联网在2000年前会出现瘫痪”。而事实呢?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威也会犯错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绝对的事实,它总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说出“绝对”二字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就已经错了。权威也会犯错误,青少年朋友们千万不要被权威束缚了头脑,创新往往就是从怀疑权威开始的。
迷信权威、迷信知识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懒惰而迟钝。况且,有很多事实都能证明权威也会出错的,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会质疑也就是要学会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这样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质疑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加以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也是我们青少年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朋友们,还唯“权威”是从吗?还一味地相信书本和老师吗?那就太落伍了。大胆地质疑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培养的好习惯!
火眼金睛:打开智慧的天窗
《名侦探柯南》是很多青少年朋友很喜欢的一部动画片,主人公柯南那敏锐的观察力常常让我们佩服不已。对于青少年来说,善于观察真的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发现,不善于观察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观察力较强的人,学习成绩、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等往往都高人一等。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材。你想让自己拥有像柯南一样敏锐的观察力吗?那就要好好学习下面的方法了。
1.做个有心人
有位著名的哲学家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万物中寻找若干事物,观察到“异中之同”以及“同中之异”。
我们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只有用充满爱的眼光去观察,才会有所得。正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我们如果能虚心地接受并观察呈现在眼前的所有事物,必定可以掌握时机,获得灵感。”
例如在写作文的时候,有的同学看了很多范文,记忆很多的词汇,但写起作文来还是吃力,写出的文章生硬苍白,描写不够细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还愁没有素材吗?作家韩寒为什么能写出那么优秀的文章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善于观察一切。我们青少年不妨学习这种精神。
2.明确观察目的
一个人观察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正如有位哲学家所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目标明确,才能产生激情,并积极主动地去行动。如果是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观察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边观察边思考
观察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事物是这样的,而且必须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也就是要思考其中的缘由。
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个10岁的小女孩,在做乘数是5的数学题中观察到:任意一个末尾是偶数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折半,在其末尾加零,就是这个数乘5的积。
如果面对一个末尾是奇数的数时,乘5的积又是多少呢?只需将这个末尾是奇数的数减1后折半,将折半后的数末尾加0,加0后所得的数再加5,就是这个数与5的乘积。
世界上有很多人学过乘法的运算,也观察过运算的全过程,只有这个10岁的小女孩在做题中发现并总结出了这一规律。肯定地讲,她在学习时,不仅善于观察,并且在观察的同时没有停止思考。
另外,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我们要细心、耐心,还要有求实求新的态度。观察既要做到细致准确,明察秋毫,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且往往易忽略的表象,又要抓住观察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部分,不能遗漏。要达到这样的境地,就必须深入、细致、耐心、持久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它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问题猎手:多问几个为什么
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在学习和生活中,即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也不一定什么都懂。不怕有问题,就怕没有发现问题。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八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个罗盘,谁也没想到他竟然围绕罗盘一连串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父母不能给他满意的答案,他就找到了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叔叔雅格来专门给他讲解。
湖北省武汉市有个超常儿童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带着“为什么”行走。她14岁时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为少年预科班的学员。她能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问题。
例如,她发现月亮有上下弦之别,就问:“月亮为何经常变形状?”她见家门、厂门、校门不一样,就问:“门为什么有许多样子?”她乘船时见船是铁制的却可在水中航行,就问:“船为什么不沉底?”她见关上电扇后叶片还在转,就问:“关了电扇为什么它还转一会儿?”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就这样将她引领进了思维的王国。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凡事多问个“Why”(为什么)、“How”(怎么样),即使是一件貌似平常的小事,你也有可能有新的发现!
1.敢问会问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学生明明有问题却不敢问。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怕老师和同学们嘲笑自己。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拿着问题请教别人,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别人不但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对你另眼相待。
大胆地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吧。很多时候,我们都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看问题的新角度。
另外还要会问。什么叫会问呢?首先,要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问。敢问不等于依赖。不能一发现问题就去问别人,这是没有意义的。提问时,不要问类似“如何做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如此提问能使你得到习题答案,但对你理解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好的提问应当是“我解这道题的方法对吗?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这样提问会使你得到进步,使你能够举一反三。
2.学会追问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好问别人,更要问自己,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直追问下去。事实上,追问会引导我们一步步地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