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说话
1.温和的态度是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要达到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面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因此,要达到真正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采取温和的态度非常重要。
李明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后,李明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父母的训斥下李明被押回家,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是很长时间作业也做不完,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父母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李明的小姨到他家来,正好看到李明妈妈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李明,可李明很倔犟,不管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妈妈要打他。小姨见此情景,对李明妈妈说:“姐姐,把孩子交给我吧,我来和他谈谈。”李明的小姨是位老师,她把李明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明明,在外面玩得开心吗?”李明说:“也不是特别开心。”“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她。”“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李明不说话,小姨又说:“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李明点点头。“小姨知道,明明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李明没说话,他径直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
李明妈妈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孩子态度粗暴,孩子也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李明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李明反而更听话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艺术。温和的态度在亲子沟通中是有重要的作用:
温和的态度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家教箴言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从而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就不会因为害怕父母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父母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孩子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父母交流,会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温和的态度使孩子没有心理压力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且父母温柔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愿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温和的态度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艺术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
2.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交谈
家长如果想创造民主、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就必须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要做好孩子的朋友,家长就应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而平等交流是了解、理解孩子的最好手段。
美国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幼小时就自觉成为他们的朋友。这些父母与孩子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并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孩子,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
孩子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着眼睛,频频点头。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是个独立的人,应当得到父母的尊重。
有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他跟自己3岁的女儿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去。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
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待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相互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可是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中国的父母大都喜欢把爱埋在心里,比较含蓄,但是如果我们不说出来,又怎么能让孩子理解和体会到呢?别把爱只埋在心里,应该把它放在嘴上,告诉孩子,你爱他。如果有工作上的快乐,建议你以通俗的方式讲给孩子听,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他理解不了,或是不想让孩子知道,怕他伤心。不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始终会觉得自己游离于家庭之外,家里的事都不知道,他会有一种孤独感。
如果父母不放下架子,对孩子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孩子也有自尊,应尊重孩子的人格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导孩子的大忌。
一个人如果不具有优越、自豪、维持体面和争取荣誉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尊重,尊严人格备受践踏,就很难以正常心态面对人与事,亦难以抬头面对人生。
家教箴言在生活当中,父母应时时刻刻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对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求。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呢?”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没有出息,没有自尊心。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人的自尊。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说的事情让我内心满足,我当然愿意听你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爱听你的;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
有一位已退休的老师说:“我当老师的时候,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如果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我就用眼神暗示他。他改了更好;不改,我也不会立即批评他,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下课后找他谈话。指出问题之后我会说:‘老师知道你自己可以改正,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吧?’
下次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会马上改正错误的。我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我的课堂纪律一直很好,学生很少故意给我找麻烦。”
家教箴言孩子成才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孩子才会自强不息,创造出奇迹。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与他们沟通,在沟通中愿意听他们的话,愿意努力上进,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才。
在加拿大,父母对孩子就非常有礼貌。当外人去他们家办事情的时候,如果大人正在和孩子谈什么或者做什么,不会因为外人来了,就放下孩子不管,而是告诉客人,我和他谈完就过来,您先坐。如果大人正在和客人谈事情,孩子跑过来要求父母做什么事情,父母也会告诉孩子,我正在和客人谈事情,等我谈完了就过去和你一起做。
加拿大父母对待孩子和对待客人是一样的尊重,并非是只尊重客人而忽视孩子。这在我们中国的家庭里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常常是不管和孩子在做什么,只要有客人来了,马上就放下孩子不管,去接待客人去了。这对孩子其实就是不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很重要。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往往凭个人意愿对待孩子。孩子有了过失,做父母的不管场合,轻则叱责,重则打骂。他们不知道孩子正处在自我观念的可塑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相当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经常说他是傻瓜,他就会慢慢相信自己是傻瓜。这样,时间一久,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为避免被人嘲笑,他将不再主动做事,不愿参加任何竞争和比赛,他只想消极处世来求自保。还有一些在家里得不到尊重、信任和温暖的孩子,长大后极可能疏远双亲,而加入不良团伙。在那里,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4.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作自己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作为父母,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隐私。比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邮件,不像对敌人一样监听孩子和伙伴谈话,不当着众人的面叱责孩子,不对他们的小秘密追根问底,更不以命令的方式强逼孩子说出来,否则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父母应努力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与孩子彼此之间有共同语言,交知心朋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孩子很小就开始理解家长,很小就会体谅家长的辛苦,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去努力。
一对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中谈到: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家长。
这对美国父母说,他们在培养孩子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他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下来,把他们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们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靠、最可信赖的朋友。他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还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将每个人唱的录制在磁带中。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样,他们的孩子有事跟父母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时顶嘴,而是过后再解释。他们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这个美国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父母都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而父母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这对美国父母的体会深刻,做法令人敬佩。
温馨提示只有真正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意见,父母才能够获得孩子的尊重,才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真正的知心朋友,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
这一点可以说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因而美国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强。让孩子自由选择,也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他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到错了,他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孩子作出的选择,即使对了,他也不一定会做得很好;要是错了,他会怨恨你的,因为责任在你。
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意见对的,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作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作出决定时,能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身的完成。
争取理解孩子做父母的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并努力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摆事实,讲道理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解决。
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发出指令,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不放弃原则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而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实错了,就不能有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地方,就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搞错了的地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作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强调公平、自由、科学,注意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选择的能力,使他们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说话具有艺术性。发自肺腑的话需要借助巧妙的语言表达,出自真心的话也需要配合心动的表情抒发。留心观察一下那些其乐融融、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没有哪个孩子不听话,也没有哪个家长高高在上,声嘶力竭。身为家长,也许工作生活中也有烦恼,但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家里,转嫁给孩子。和孩子生色并重地交流,不仅带给了孩子良好的情绪,同样也让自己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