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帮助孩子度过逆反期
1.孩子逆反的种种表现
一些父母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所以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这种认识和做法恰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因为逆反心理并非不健康的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父母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是我们的父母使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逆反心理状态,首先应该改变的恰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父母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逆反心理有三种情形。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状况,即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我们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作“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在场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么人在场,只要见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父母主观猜测的毛病,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孩子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贬低和损害。另外有的父母还经常爱在外人的面前“谦虚”地评论自己的孩子:
“我们这孩子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脑瓜子跟我一样像个榆木疙瘩,不开窍,没啥出息!”父母对孩子的贬低和否定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心理学上把这种精神创伤称作“未完成事项”,它有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干扰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父母一定要抛弃这种不科学、不文明的教养方法。否则孩子必然会关闭自己的耳朵,关闭自己的心房,阻断和父母心灵上的沟通。这个沟通一旦被封闭,代际之间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那么再好的教育内容也就难以发生作用了。
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作出的逃避反应。
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会引发孩子强烈的越限逆反。例如:一个高三年级女学生的妈妈为了给孩子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每天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照顾备至。然而没多久,这个女学生竟然常常产生要把妈妈赶走的冲动性念头。有一些父母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已经太熟悉了,即使你的话真的有道理,但你一开口他就反感。超限逆反的情绪状态使孩子无法保持积极情绪专心学习,这也正是那位女生面对妈妈的“关心”却感到特别苦恼的原因。
禁果逆反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沉重的期望和担心经常会促使父母使用“禁止”武器,诱惑他们做解禁的努力。例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异性间交往的态度一般都比较宽松,又由于中小学生的“早恋”现象一直在困扰着老师和父母,所以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异性交往表现得过于敏感和苛求,有时虽然不明说但行动上却在给孩子施加沉重的压力。
有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她的初中同学都很羡慕她。由于平时在学校住宿,所以她第一次放假回到家里时初中的同学纷纷来到她家听她介绍重点中学的见闻。这本是青春少年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可是女孩子的妈妈却格外敏感,只要有男生独自来家在女儿的房间谈话,这位妈妈就一定要拿着一件尚未织好的毛衣坐在女儿的房间里装作织毛衣的样子,其实她的一双耳朵一直在收听孩子们的谈话。这种拙劣的手段每一次都使女儿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
温馨提示面对孩子的逆反,父母要运用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使成长中的孩子把父母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顺利地度过逆反期。
从此她不再盼望放假回家,即使回家也常常是在同学的家里消磨时光,因为父母那种毫无正当理由的“文明”禁止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冰冷粗暴的精神刺激,伤害了一个少年的自尊,刺痛了一颗纯洁的心灵。
这大概是我们许多真心疼爱孩子的父母所没有想到的吧!至于有些小学和初中学生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就立刻提出“不准再看电视,不准再踢足球,不准再找同学玩……”等一连串禁止要求,就更不应该了。这种不顾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情感需要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常常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机器,绝不可能只靠简单的命令就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指令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学习成绩,也更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
2.认真查找孩子产生逆反的原因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诱因。从主观上讲,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有关;从客观上讲,则与家庭和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增强从主观方面来看,孩子的思维方式随着他的成长而有所转变。伴随这些转变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做小孩儿,要求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教育方式不当从客观方面看,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思想“僵化”
有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不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修养匮乏。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②教育形式“封闭”
有的家长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孩子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要求,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
有的家长习惯于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
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孩子只会按家长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家长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④教育内容“单一化”
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模式化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使教育收效甚微。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父母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父母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3.父母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则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孩子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的。以下是一些可借鉴的原则。
不要抱有成见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
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的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的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做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父母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此,父母不要盲目地责怪孩子。
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
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建立统一战线孩子有时会更喜欢父母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父母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叱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家长应该建立统一战线,决定自己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决定。
4.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反抗期”
当孩子有挑衅的时候,父母大都倾向于给孩子一顿教训,让孩子尝尝父母的厉害。双方的这种敌对性会对相互关系造成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孩子与父母一边吃饭一边争论的事。大多是爸爸在饭桌上先教训孩子,孩子则一边吃饭,一边顶撞家长。然后,越来越不冷静,冲突发生以后,爸爸生了一肚子的气,可是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教箴言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或快要被卷入冲突的时候,父母从中抽身退出,往往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和孩子良好的关系。
从心理成长方面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3~4岁称为第一反抗期,12~15岁称为第二反抗期。
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育,会影响到一个孩子今后的性格和情感。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度过“反抗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三四岁期间有反抗精神的那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都是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而那些没有一点儿反抗表现的孩子,就往往会成为优柔寡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