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正在研制的软杀伤兵器有后座空气袋(如上所述);智能手枪——只有熟知密码的持枪主人才能扣动扳机,射出实弹,这使警察与罪犯在搏斗中处于有利地位;带刺塑料毯——可在几秒钟内铺在通衢大道上,其遥控装置会让塑料毯突然伸出尖刺,刺裂车胎,迫使罪犯车辆难逃法网。以上均是有利于警察执行任务的软杀伤兵器,适合于大规模战争的软杀伤兵器,也初露端倪。
如曾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试验过的微波发射器,能发射低频高压电磁波束,熔化敌方电子设备中的计算机芯片或其他电子元件,并使之陷于瘫痪。在实验室已经完成样品试验的兵器还有闪光致盲弹和手持化学激光步枪等。闪光致盲弹爆炸时,其中的惰性气体发出强烈的白色闪光,强烈得使人致盲或传感器失效,达到瓦解敌方战斗力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化学激光枪射击时,也会使人致盲或传感器失效。能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功率低频波束的低频声学武器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软杀伤兵器。它能使人体内保持平衡的前庭系统受到扰乱而烦躁不安,甚至失去知觉。
还有一种现在已能生产但在战场上的实用效果尚未确知的软杀伤兵器,它是用枪射出由黏剂或电化物质构成的网把敌人网住,如果敌人试图顽抗就会因电击而致昏。瓦解敌方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的软杀伤兵器有阻燃剂及超滑流体等,现已研制成功。将阻燃剂向敌方机械化部队射去,敌方车辆的引擎若将阻燃剂吸入气缸内就会熄火而动弹不得。同样,将超滑剂喷射到路面上,也会使敌方机械化部队车辆因轮胎打滑而受阻。已经发现的超腐蚀有机酸则可用来破坏敌方桥梁的金属构件或车辆的金属部件。
上述这些软杀伤兵器目前都处在研制阶段,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不能完全取代现在常规的杀伤性武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加紧研究并应用软杀伤兵器将会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
神奇的电子战装备
电子战是电磁领域的角逐,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无线电通信干扰。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战已成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发展到雷达干扰和欺骗,曾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并对其后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电子设备在武器装备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有的国家认为,发展电子器材和发展火箭、核武器具有同样的意义。还有的国家则认为,现在已进入电子时代,夺取和保持电磁优势,比夺取空中优势更重要。
20世纪80年代,电子战起了重大变化。
一是对抗范围突破了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的圈子,扩展到指挥、控制、引导以及光电对抗诸方面。
二是由自卫为主发展成以进攻为主的软、硬兼备的杀伤形式。
电子战装备与新型杀伤武器相结合,可构成强大的压制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攻击火力,用来袭击对方电子装备和武器系统,干扰和破坏对方军队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从而夺取电子优势,取得战场胜利。
通信对抗装备及发展走势
通信对抗是电子战最早涉入的领域,今天仍旧是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半个世纪以来,通信对抗的手段、形式、装备和战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通信对抗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如下。
其一,高度机动和抗毁。现代作战,为了获取更好的干扰效果以提高生存力,要求通信干扰尽可能逼近战场前沿,或者进入纵深之内,在运动中进行干扰。因此,通信对抗武器装备必须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抗毁能力。提高机动性的做法是发展便携式设备,地面系统轻装化。提高抗毁力的途径是选用新型加固材料,或实现装甲化,以抗击一般火力的袭击。
其二,自动化、智能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通信对抗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可实行自动控制和管理,从而避免人工操作的疏忽和慢节奏。
目前,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无人值守的通信对抗系统正在研制中。
其三,采用多种技术,提高综合效能。随着高技术的不断进展,尽量采用相关技术的新成果,从局部或从整体不断改进系统的各部分性能。
其四,积极研制摧毁敌电台的寻的武器系统。现役的反辐射导弹只能对付工作在厘米波级段的雷达,而对无线电台无效。目前,国外正在积极研制反电台辐射的武器系统。这种系统将无源寻的技术与电视末制导结合使用,利用电台辐射天线作为末段寻的标志来摧毁电台。
雷达对抗装备及发展走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对抗手段已经问世。60年后的今天,其对抗水平已远非昔日可比。
现代的雷达,其数量、品种、性能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战场的主要装备,号称现代战场的“千里眼”。
雷达对抗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火力突击的效果和武器装备自身的安全。
1982年,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防空导弹基地的空袭及紧接其后的空战,由于充分发挥了雷达对抗的效果,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受技术进步和现代作战特点的影响,今后,雷达对抗装备的发展趋势如下。
其一,加快研制新一代雷达侦察、告警系统。及时探明对方雷达的存在和工作数据,有利于掌握对抗的主动权。
其二,强调干扰、杀伤综合手段的配套发展。实践表明,仅有一两种干扰手段是不够的,一旦被敌方雷达抗掉就没办法了。必须拥有多种干扰手段,才能取得好的干扰效果。此外,还要配有几种硬杀伤手段,伺机使用。
其三,重点发展干扰火控雷达的装备。在实战中,若有效地干扰火控雷达,可以大幅度降低敌方武器系统的命中率,压制其发挥应有的作战效能。
其四,隐身技术开辟了雷达对抗的新领域。大力发展反隐身技术,主要是增加和改进雷达的功能和性能,用以对付隐身武器装备。
其五,雷达抗干扰技术将有新的发展。在雷达对抗的技术发展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做法,只有摸清对方的技术措施,才能在对抗中占据主动并取胜。
光电对抗装备及发展走势
目前,红外、激光和定向武器及其对抗措施是最受重视的技术新领域之一。
不少国家着眼于未来,都在加紧研制红外和激光对抗装置,并且陆续投入作战使用,成为电子对抗的新组成部分。
其一,发展中的红外对抗。红外线是波长短于无线电波、长于可见光线的电磁波。一般物体都能自发地向外连续辐射红外线,特别是炽热物体,辐射强度更大。
绝大部分武器平台都靠热动力系统驱动,因此红外辐射都很强。这就给红外寻的武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追踪目标。
国外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就采用了红外寻的制导原理,其新型号“AIM—9L”在近几年的战争中,杀伤命中率近乎100%。
其二,激光武器崭露头角。激光制导的弹药,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防备这类弹药,首先需要激光告警装置,能及时发现敌方发出的探测性激光束。
纳米武器——武器系统高智能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驻某国大使馆的一份重要情报外泄。据美中央情报局特工调查分析后断定,该情报是通过窃听方式搞走的。但他们采用了各种最先进的侦察仪器反复检查后,却始终没能发现对方的窃听器究竟安放在哪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美特工人员的电子测量仪蜂鸣器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不过信号极不稳定,忽高忽低,而他眼前只有几只乱飞的苍蝇。在围歼这些苍蝇之后,他们果然从苍蝇身上搜出了一颗小沙粒大小的微型电台。这种微型电台就是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一种高技术侦听装备。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门新兴技术——纳米技术,这一前沿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产生了微型纳米武器。纳米技术是在0.1—100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它包括纳米电子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制造技术、纳米显微技术,以及纳米物理学和纳米生物学等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纳米技术能按照人的意愿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实现对微观世界的有效控制。这一技术一经出现,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列入21世纪的关键技术,各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
美国国防部把纳米技术列入了“关键技术”范围,自1991年以来,每年拨款3500万美元。
德国1993年提出的10年重点发展的9个领域80项关键技术,涉及纳米技术的就有4个领域12个项目,每年拨款8500万美元。
日本于1991年就开始实施一项为期10年、26家公司参加、耗资2.25亿美元的纳米技术开发计划,1995年又将纳米技术列为今后10年重点开发的四大基础科学技术项目之一。
澳大利亚1993年也将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最优先开发的高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果。日本NEC基础研究所制成的量子点阵列,说明纳米电子技术正突破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极限,导致具有特殊动能的新型量子元器件出现。美国已研究成功由激光驱动,宽度只有4纳米,具有开关特性的复杂分子。1993年,日本日立公司与英国剑桥大学利用纳米技术,研制成功存储达16吉拉的“单分子存储器”。分子电路和分子电脑一旦研制成功并实用化,就可以研制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计算机。美国研制的纳米隐身技术“超墨粉”对雷达波的吸收率达99%。科学家们利用纳米制造技术,可用微型齿轮和发动机等组成一个蚂蚁大小的人造昆虫或微型机器人。
如日本丰田公司用极微小的部件组装了一辆米粒大小、运转自如的汽车;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研制的微型发动机小得惊人,5立方厘米的空间里能装下1000台,利用这种微型发动机制造的机器人“医生”,可进入人体诊断疾病;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一架直升机,只有黄蜂大小,却能升空飞行。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十分重视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相继提出多项军用纳米技术开发与应用计划,主要包括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导航与制导系统、新概念太阳能光电转换器件等。为进一步加速武器装备小型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各国竞相开发新型微型武器装备。
纳米技术的军事应用,可分为纳米信息系统和纳米攻击系统。
纳米信息系统,是指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输、存储、处理和传感系统。它包括微型间谍飞行器、袖珍遥控飞机、“间谍草”、高性能敌我识别器、有毒化学战剂报警传感和纳米卫星等。
“间谍草”。这是西方国家研制出来的一种微型探测器,形状和颜色酷似小草,带有灵敏的电子侦察仪器、照相机和感应器等装置,具有像人一样的“视力”,能侦测出几百米外坦克等装备出动时产生的震动和声响,并可将情报传回指挥部。这种“间谍草”可用飞机空投或布撒,飘到地面后,会自动在地面上定向,使某一端朝上并指向正确方。更妙的是,它还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能够移动一些位置,比如从障碍物后面转出来。如果用飞机在敌军的部署地区,撒布上数以万计的“间谍草”,就可轻而易举地“实时”掌握敌军的一举一动,而敌人可能还蒙在鼓里。
“袖珍飞机”。美国已研制了一种非常微小的遥控飞机,只有5英镑纸钞大小,至少能持续飞行1小时以上。机上装有超敏感应器,可“闻”出柴油机排出的废气,并可在夜间拍摄清晰度很高的红外线照片。袖珍飞机可把获得的最新情报信息传回200英里以外的基地,或把敌军的坐标位置传送到己方的导弹发射阵地引导导弹对敌人实施袭击。目前,这种袖珍飞机美国已完成设计,并将批量生产。
“纳米卫星”。是全部由微型仪器构成的航天器,是一种体积很小、重量很轻的微型卫星。纳米卫星硬件单元间的连接肉眼几乎看不见,其重量小于0.1千克,比小型卫星还轻得多,成本也要低很多,使用半导体标准工艺线可以成批地生产纳米卫星,而一枚“飞马座”级运载火箭可发射和部署数百颗甚至数千颗纳米卫星,组成分布式航天体系,提高了航天体系的生存能力和灵活性。
“掌上火箭”。纳米火箭是一种专门用来发射微型卫星和纳米卫星的火箭,其体积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一枚这样的火箭可以机动发射数百颗乃至上千颗卫星。只要花几百英镑,就能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而它的推力与质量的比值要比航天飞机大1000倍以上。其发射平台如此之小,甚至可以在掌上进行。
“纳米迷彩”。由于纳米磁性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光发散效应,具有凹透镜的作用,当光束通过时会改变传输方向、降低光的强度和改变光的空间分布,从而为舰艇隐身技术向全波段、主/被动兼容方向发展提供了物理基础。美国研制的纳米隐身涂料——超墨粉,对雷达波的吸收率就高达99%。这种新材料用于潜艇外壳,能根据水波的变化提前“感知”和“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使潜艇及时规避。
纳米攻击系统,是指运用纳米制造技术制造的微型智能攻击武器。它包括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微型机器人)、昆虫平台、“蚂蚁雄兵”、“机器虫”和“蜇人黄蜂”等。
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由传感系统、处理和自主导航系统、杀伤装置、通信系统和电源系统等5个分系统组成。当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接近目标时,能“感觉”敌方电子系统的位置,进而渗入系统实施攻击,使之丧失功能。
“昆虫平台”是用昆虫作为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的载体,将微机器人电子失能系统预先植入昆虫的神经系统,既可操纵它们飞向敌方目标搜索情报,也可利用它们使目标丧失功能或杀伤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