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后第202中队、第203和第204中队先后换装成F—15J战斗机,1985年以后第207中队解散,到此日本的F—104J战斗机全部退役。
F—104DJ是J型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总共生产了20架,全部由洛克希德公司制造,没有装备火力控制设备。于1961年8月26日首飞,1962年1月运到日本。随同F—104J一起退役。
F—104J是防空截击机,主要装备的是空对空武器。保留了机头固定安装的20mmM61“火神”6管炮(备弹量最多为750发),每个翼尖挂架可挂1枚“响尾蛇”或日本研制的AAM—1空对空导弹,每个翼下挂架可挂1—2枚上述空对空导弹或1个火箭弹发射器。炮舱内不装机炮时可装1个462升的油箱。
1960年5月26日,台湾接收了第一批F—104A/B,从而开始了台湾飞行员的噩梦。F—104各型军机在台湾的35年时间,总架数在200架以上。
被称为“飞行棺材”的F—104有致命性缺点,例如,它的机身长、机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发动机熄火故障,不能像大飞机飘滑降落,有人形容,这时的F—104机会像一块废铁一样从空中掉下来。
“飞行棺材”的称号即是德国人喊出来的,原因是西德山区气流不稳,曾遇过F—104在一天内四架撞毁,西德国会群起反对军方再使用F—104战机﹔然而台湾却从西德买来一批F—104G型机,结果这批飞机却是德国人封存的仓储机,修护人员还从封箱内抓出一堆死青蛙、死老鼠。
在台湾,F—104噩耗频传,早年军方封锁消息,外界还不得而知,根据统计,F—104战机已造成84位飞行员殉职,1978年底至1979年底,即六次失事,损失八架飞机,六位飞行员丧生。
而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早已于1972年停产该机,F—104成为各国航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在台湾却仍是空军第一线的主力战机。空军透过各种管道向巴基斯坦等国购买退役的F—104,来更换零件,空军内部将这种做法比喻为“死刑犯的捐赠器官”﹔一位基地队长形容说,“台湾的F—104除了编号没换,其他部分都换过了”。
F—104在台湾服役35年,可谓垂垂老矣,经过各种延长寿命的做法,国外订为飞行安全时数4000小时的F—104,台湾却订在6000小时,甚至更高。
水轰—5轰炸机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前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
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19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
02号原型机于1973年12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并于1975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开始水上试验。1976年4月3日首次进行水上起降试飞。
1986年服役,从而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
水轰—5飞机的外形很美,修长的机身兼船身保证了水面漂浮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机头有一个雷达罩机鼻,稍下方是领航员的向下观察透明舱。机头上方是驾驶舱,内容纳多人机组。通常为双人驾驶机组,两人均有全套操纵系统。大长宽比的机身有较大容积的货舱,内可搭载电子器材或其他有效载荷。
机舱为非气密,有高空飞行和应急供氧系统。机腹是相当长的单断阶船底,尾端带有水舵,机尾是向后延伸数米的磁探仪。辅助机轮可收进机身。
船型底按两舱破损不沉设计,共10个水密舱。大展弦比梯形平直机翼装在机身背部,上面设有开裂式襟翼及扰流片。上反平尾两端装有2片椭圆形垂尾。
水轰—5的机身按二舱破损进水不沉的原则设计,共分成十个水密舱段,机头下有抑波槽和挡水板,减少了浪花的飞溅。座舱非气密,但有高空供氧设备。
机体考虑到我国海岸线长的特点和沿海各岛屿的使用要求,多处采用防潮湿、防盐雾、防真菌措施。主要措施为机上钢零件涂有环氧锌黄底漆,再涂环氧硝基磁漆。铝合金进行阳极化处理,再涂环氧锌黄底漆。为防止双金属腐蚀,金属间涂有XM—10胶。
上述布局均可避免重要部件受起降时激起的波浪冲刷。机身为大长宽比全金属半硬壳式设计,底部设有防浪肋条,减低肋起降时的波浪。经上述精心设计,水轰—5可以在海上、江河湖泊以及水库中起降,并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载弹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水轰—5在水面起飞距离约500m,水上着陆距离大于800m,可在水深2.5m、长1500m、宽200m的水面起降。另外水轰—5也可在岸上机场着陆,但由于起落架较短小,安全系数不高,因此一般都采用水上起降,然后再通过岸边坡道滑行上岸。飞机可连续飞行11小时55分钟或4906km。
水轰—5的动力设置采用4台涡桨—5甲涡桨发动机,额定功率为2059.4kw,最大功率2316.8kw,驱动四个J19—G10型金属4叶螺旋桨。考虑到南方湿热的天气,涡桨—5A发动机经特殊措施,在30益气温时,仍能提供3150马力的推力。J19—G10型金属螺旋桨不仅有电防冰装置,还具有顺桨和反桨功能。操纵系统配备有自动驾驶仪和三轴复合液压舵机助力器及气液人感装置,并随时可由操纵转换为人工操纵。为保证飞机在水面随时能自行启动发动机,备有动力电源系统。
机上电子设备包括XS—5A信标机、BWL—7自动无线电罗盘、263无线电高度表、773多普勒导航雷达、搜索轰炸雷达、航向系统、惯性多普勒组合导航仪、高度速度中心仪、地形回避设备、火控计算机、光学和激光轰炸瞄准具及反潜专门设备。反潜设备包括多种声呐浮标和尾部的长杆状磁力探测器。部分设备为后期改进加装的。机尾装有一个水舵。武器可以携带自导鱼雷、“鹰击”—8型空对舰导弹、航空炸弹、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此外机身背部还装有自卫的PX—5型炮塔系统,配装两门23—2机炮。武器分别挂在机身与内侧发动机之间以及内外侧发动机间的机翼挂架下面。另据未证实的消息,水轰—5装备了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冲压式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1969年5月开始研制,1985年导弹飞行实验成功,经多次改良后定型。制导采用末端主动雷达自动寻的方式,因此载机或舰艇在发射后即可关闭自身的雷达,进行脱离。导弹重达1847kg,射程45km,使用液体冲压发动机加火箭助推器。
C—101导弹常见诸报端,以舰载型为例,接战过程为导弹发射后呈一定仰角爬升,助推器在数秒内将导弹加速至1.8马赫。这之后助推器脱离,点燃液态冲压发动机,导弹下滑至50m高度后改平飞,速度也增加到2.0马赫;这时导弹依据舰上指挥仪在发射前所预定的飞行时间,自动打开主动雷达搜索,锁定目标,当飞行至距目标3000m时,开始俯冲到离浪尖仅5m的高度,并在水线附近命中敌舰。C—101的大型战斗部加上剩余的燃料,再加上其高速动能,对敌舰杀伤力大。但目前公开的资料中,C—101仅有岸舰型号和导弹快艇携带的型号出现,尚未有水轰—5携带C—101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兴安岭火灾后,水轰—5灭火机改型开始研制。1987年6月,水轰—5的森林灭火改型在哈尔滨附近进行了首次灭火试验。水轰—5飞机先在水库水面以每小时100km的速度滑行,仅几秒钟即将容量达8吨的飞机水箱吸满。随后飞机加速滑行500m后离水面升空。到达投水地点后,飞机放下襟翼,下降减速,然后打开水箱门,8吨多水一泄如注,完成了此次投水试验。机上增加了相应的吸水、放水装置,如轰炸瞄准设备处增设放水按钮。水箱有手动操作应急系统。灭火型拥有以往型号的作战能力。
水轰—5配备于解放军北航某水上飞机部队。北航某水上飞行团曾经创下水轰—5连续飞行8.5小时的纪录,与以往巡航4小时相比,作战半径成倍增长,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创纪录飞行,重点解决了机载雷达、通信、充氧等问题,并对放油系统、通气系统、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改进,进行了改装到地面、空中放油试验。
2004年,一架别—200型喷气式水上飞机在青岛进行了飞行演示。俄罗斯方面希望能向中国推销这一机型。站长认为,由于陆基飞机在航程、航速、机舱配置等方面上有着较大的优势,水上飞机的优点已经局限于救援时能在事发水面起降这一点上,前途堪忧。
数据如下。
机长:38.9m
机高:9.80m
翼展:36m
机翼面积:144m2
起飞重量:45000kg
正常起飞重重:36000kg
最大平飞速度:556km/h
实用升限:10250m
爬升率:11.3m/s
最大航程:4900km
最大续航时间:11小时53分钟
最大机内载油:13417kg
起飞滑水距离:482m
着水滑跑距离:853m
F—14战斗机
F—14TOMCAT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中文名“雄猫”,用于海军护航防空、遮断和空中支援。是《TOPGUN》里TOMCRUISE驾驶的战机。F—14是第三代战斗机里第一个装备部队的,也是“战后”第三代战斗机(相当于前苏联的第四代)中最早服役的战斗机,比前苏联相应的战斗机提前十年出现,令美国海军获得了极大的领先优势。
F—14承包商是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1967年底开始研制,首飞时间是1970年12月21日,用于取代海军的F4战斗机。1972年5月交付使用。
F—14其气动布局采用了NASA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以便获得较高的强度重量比。机体的设计疲劳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17.4%,有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钛合金锻件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为25%。为了减少研制的风险,第一种生产型采用了原来为F—111B战斗轰炸机研制的TFE—30涡扇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