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陷害遭到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沦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
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船离开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洁身自好的人不会畏惧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也不会畏惧充斥着诱惑的空间。洁身自好,远离贪心,是做人的本分,心胸坦荡,不慕虚荣,是立身的根本。一个人若要做到洁身自好,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轻易放弃,否则将会是自己身陷迷乱不能自拔。
从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鱼,赏鱼、食鱼、钓鱼,爱鱼成癖。
一天,府外有一人要求见宰相。公仪休让他进来。从打扮上看,那个人像是一个渔夫,他手中拎着一个瓦罐,急步来到公仪休面前,伏身拜见。公仪休抬手命他免礼,看了看,不认识,便问他是谁。那人赶忙回答:“小人子男,家处城外河边,以打鱼为业糊口度日。”公仪休又问:“噢,那你找我所为何事,莫非有人欺你、抢了你的鱼?”子男赶紧说:“不不不,大人,小人并不曾受人欺侮,只因小人昨夜出去打鱼,见河水上金光一闪,小人以为定是碰到了金鱼,便撒网下去,却铺到一条黑色的小鱼,这鱼说也奇怪,身体黑如墨染,连鱼鳞也是黑色,几乎难以辨出。浑身黑得透亮,仿佛一块黑纱罩住了灯笼,黑得泛光。鱼眼也大得出奇,直出眶外。小人素闻大人喜爱赏鱼,便冒昧前来,将鱼献于大人,还望大人笑纳。”
公仪休听完,心中好奇,其夫人也觉得纳闷。子男将手中拎的瓦罐打开,果然见里面有一条小黑鱼,在罐中来回游动,碰得罐壁乒乓作响。公仪休看着这鱼,忍不住用手轻轻敲击罐底,那鱼便更加欢快地游跳起来。公仪休笑起来,口中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的确很有趣。”公仪休的夫人也觉别有情趣,子男见状将此罐向前一递,说道:“大人既然喜欢,就请大人笑纳吧,小人告辞。”公仪休却急声说:“慢着,这鱼你拿回去,本大人虽说喜欢,但也是你辛苦得来之物,我岂能平白无故收下。你拿回去。”子男一愣,赶紧跪下道:“莫非是大人怪罪小人,嫌小人言过其实,这鱼不好吗?”
公仪休笑了,让子男起身,说:“你不必害怕,这鱼也确如你所说并不多见,找并无怪罪之意,只是这鱼我不能收。”子男惶惑不解,拎着鱼,愣在那里。公仪休的夫人在旁边插了一句话:“既是大人喜欢,倒不如我们买下,大人以为如何?”公仪休说好,当即命人取出钱来,付给子男,将鱼买下。子男不肯收钱,公仪休故意将脸一绷,子男只得谢恩离去。
又有好多人给公仪休送鱼,却都被公仪休婉言拒绝了。公仪休身边的人很是纳闷,忍不住问:“大人素来喜爱鱼,连做梦都为鱼忧心,可为何别人送鱼大人却一概不收呢?”公仪休一笑,道:“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的馈赠,我现在身居宰相之位,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要受人牵制,万一因此触犯刑律,必将难逃丢官之厄运,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我喜欢鱼现在还有钱去买,若因此失去官位,纵是爱鱼如命怕也不会有人送鱼,也更不会有钱去买了。所以,虽然我拒绝了,但没有面馆丢命之虞,又可以自由购买我当欢的鱼。这不比那样更好吗?”众人不禁暗暗敬佩。
洁身自好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手握大权,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更为不易。而公仪休身为鲁国宰相,喜欢鱼,却能保持清醒,头脑冷静,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实在很难得。
人生在世,有许许多多的外来力量在诱惑你我,强迫你我,扭曲你我去做这件事那件事。有的人抵制不住诱惑,放纵了自己;而有的人则能够洁身自好,使自己的人生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请不要随意放纵自己,不要轻易向各种诱惑低头,坚持自己的方向和计划,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否则的话你也许会因为贪图眼前的一点点安逸享受,而丧失生命中真正的财富。
其实,生活就是一种对人性的历练,在慢慢长路上,那些诱惑时刻考验着一个人的人格,只有洁身自好,才能穿梭于世俗的纷扰而百毒不侵。
4.自制——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人或者任何事,而是自己。很多时候,人们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战场上的将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甚是威风。但往往这样的人最后都败给了自己,他们缺乏的是一种叫自制的品质。无论做任何事情,自制都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能力,尤其能控制人们的性格和欲望。然而一旦失控,人就会变得随心所欲,做任何事的结局都必将是一败涂地。
贝利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特制的“足球”——用一个大号袜子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捆紧。贝利经常光着黑瘦的脊梁,在家门前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街上赤着脚练球。尽管他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他始终不停地向着想象中的球门冲刺。
渐渐地,贝利有了些名气,许多人常常跟他打招呼,还向他递烟。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样,贝利喜欢吸烟时的那种“长大了”的感觉。
有一次,当贝利在街上向别人要烟的时候,父亲刚好从他身边经过。父亲的脸色很难看,贝利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因为他看到父亲的眼睛里有一种忧伤,有一种绝望,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父亲说:“我看见你抽烟了。”
贝利不敢回答父亲,一言不发。
父亲又说:“是我看错了吗?”
贝利盯着父亲的脚尖,小声说:“不,你没有。”
父亲又问:“你抽烟多久了?”
贝利小声为自己辩解:“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才……”
父亲打断了他的话,说:“告诉我味道好吗?我没抽过烟,不知道烟是什么味道。”
贝利说:“我也不知道,其实并不太好。”说话的时候他突然绷紧了浑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往脸上捂去,因为,他看到父亲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并不是贝利预料中的耳光,父亲把他搂在了怀里。
父亲说:“你踢球有点儿天分,也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如果你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将不能在90分钟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事由你自己决定吧。”
父亲说着,打开他瘪瘪的钱包,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父亲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自己买的好,总跟人家要,太丢人了,你买烟需要多少钱?”
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里涩涩的,可他抬起头来,看到父亲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
后来,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他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代球王。
自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尔基认为,哪怕对自己一点儿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一个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就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
一个人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天底下最难的事莫过于驾驭自己,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就。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控制自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一个人应该有战胜自己的感情、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就会使自己沦为感情的奴隶。
元朝末年,连年战火,局势动荡不安,老百姓为了保全性命,流落异乡。有一个读书人许衡,他也随着逃难的人潮,来到一处偏僻的村镇。难民们赶了一天的路,个个又饥又渴,看到路边的果树,大家欢喜地采摘苹果,饱餐一顿美味。
许衡只是静静地坐着,并没有加入采摘苹果的行列。有人热心地怂恿他:“许先生,赶快去吃水果,又大又甜哦!”许衡问答:“这苹果是有人种的,要得到主人的允许,才能摘来吃呀!”一旁的人哈哈大笑,不约而同说:“哎呀!先生,现在是什么年头了,各处战乱频频,果园的主人早就远走他乡,哪里还有什么主人呢?”许先生面色凛然地问答:“尽管现在战火漫天,这个果园失去了主人,难道我们的心中就没有主人吗?我采摘苹果食用,就是偷盗,侵犯别人的利益,我心中的主人时时刻刻替我监管道德,替我看守良知,我怎么能逾越规矩呢?”
自制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高贵品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品格,在平时体现得最真切。缺乏自制优良品质的人,容易使自己屈从于不加谨慎考虑的欲望。在知识与思想上,容易随波逐流,盲目服从某些浅薄无知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去克制日常生活中的欲望,实际上很难做到自制,很难培养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品格。
自制,就是克制欲望。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制。自我控制使人强大,一个人能够自我控制的秘密源于他的思想,我们在头脑中贮存的东西会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们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如果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情绪和心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控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来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的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让自己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迈出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5.莫让灵魂接受良心的审判
人们都时刻在用“良心”这个词评论着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个有善心、有良心的人,他的所作所为都会处处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一个没有良心的人,做人做事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批评和鞭挞。
那么,“良心”到底是什么呢?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它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换句话说,良心是在由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中形成,并受其制约的。按其本质来说,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对自己的行为所负的道德责任。简言之,良心就是有意识地奉行道德。
罗伯特·米尔,一位德国老人。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德国仅存的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据说,他也是目前德国最长寿的男人。而且,他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德国《图片报》曾刊载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的一件事。
1940年7月的一天,他的邻居,也是他最好的朋友约索夫被送进了集中营,因为他是一名犹太人。在临离开家前的一天夜里,他把自己的五万马克委托给米尔保管。他说:“我走后,麻烦你帮我照顾好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些钱,没谁知道,连我的妻子和孩子也都不知道。我的意思你应该很明白,我担心他们经不起纳粹人的折腾说出去,连累了你。拜托了!如果我能回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约索夫被带走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被带走了。米尔不知道他们都被关在了什么地方。五万马克现金就这样留在了他的手上。为了安全起见,米尔以个人的名义将这笔钱分开,分别存入四家银行,然后他把存折秘密地藏了起来。这件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因为他担心走漏风声,被以窝赃罪枪毙。
然而,这一等就是五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没有看到邻居的踪影。米尔想,“也许他们全都死了,这笔钱看来是无法奉还了。”不过,米尔仍然没有动用它们,这些钱依然安静地存在银行里。
1965年,在米尔68岁时,他的家庭发生了一次大的变故。他与儿子联合经营的一个机械厂倒闭了。然而祸不单行,不久,他的妻子又不小心摔断了腿。为了能摆脱生活的困境,米尔曾想到挪用约索夫的那五万马克;但是,就在他准备从银行里取出这笔钱时,他在报上看到了一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的文章,作者是安迪·约索夫。从文章回忆的内容中米尔断定,这位作者就是约索夫的小儿子。也就是说,约索夫的家人还有人活着,至少他的小儿子活了下来。但是,这五万马克,约索夫的小儿子根本不知道。
米尔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之中。他说:“我一生,一共有三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全发生在看到那篇回忆文章之后。到底是归还这笔没人知道的巨款,还是拿出来拯救自己呢?”
40年后,当记者问他对这件事作何感想时,他感慨地说:“令我骄傲的是,我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