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黄河气旋。没有季节限制,一年四季皆可出现。此气旋生成于黄河流域。其中冬半年(9月至翌年2月)多活动于河套北部地区,向东北或偏东方向发展,逐渐平息,并无大的发展。夏半年(3~8月)在黄河下游较为活跃,有两条移动路线:一是向东入黄海,二是入渤海。其中入黄海一路发展不大;而入渤海一路,一直向东北方向移动,得到发展后,在渤海、辽东半岛及黄海北部引发暴雨和大风,风力一般5~7级,最大至8级,持续1~2天。
(4)东北低压。没有季节限制,一年四季皆可出现,其中春秋季节最多,尤其是4月、5月最为活跃。此低压多数是由蒙古气旋和黄河气旋发展来的,生成于东北地区的低压并不多,但主要活动在东北地区。可影响到黄海和渤海南部整个暖区,造成西南大风,风力一般在6~7级,最大至8级,持续1~2天。
寒潮
北方的寒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温度急剧下降和偏北大风的过程,叫做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24小时内达到10益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益以下,则称此冷空气暴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后又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益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为4益或以下,陆上相当于三个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海上有三个海区出现6~8级大风的情形也属寒潮过程。
从规定看出,并不是所有南下的冷空气都称为寒潮。没有达到这个规定标准的,叫做冷空气活动或者冷空气南下。
寒潮侵入我国时,一般表现为大风降温,伴有雨雪、霜冻或冰冻等天气现象。主要影响我国的寒潮分为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路径。
(1)西路。自新疆侵入,沿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有时横华北平原自东入海;有时向东南抵达长江流域;还有时南侵北部湾、雷州半岛一带,在北部湾形成6~8级偏北大风,随后又在琼州海峡形成6级偏东大风,有时候珠江口附近的海面也会出现大风天气。
(2)中路。自极地和西伯利亚等地发源的强冷空气,主要出现在冬季,穿越蒙古国侵入我国。自北向南经河套、华北平原直冲长江流域;有时可越过南岭侵入南海北部,使南海北部出现6级以上的大风。由此路而来的寒潮较弱,有时到了淮河流域后转而向东入海,造成黄海、东海6~8级的偏北大风。
(3)东路。自西伯利亚东北部和鄂霍次克海发源的强冷空气,多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有时直接从我国东北地区入侵;有时则先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然后沿着黄海南下,对我国东南沿海造成影响;有时从东海穿过台湾海峡侵入南海,使渤海、黄海、东海甚至南海北部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东路冷空气较西路和中路而言,势力偏弱,但因为它一路未受到什么阻拦,所以风力较大。
寒潮多发生于11月至翌年3月。在冬季,较强冷空气常可影响到华南沿海及南海北部等地区,晚秋或早春的冷空气影响的地区一般比较偏北。伴随着寒潮的流动,一般伴有6~8级的偏北大风,最大可达12级以上,造成严重灾害。
海洋系统
海洋潮汐
潮汐主要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影响,在引潮力的作用下,潮汐的运动形成了一定的周期性。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的引力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再者月亮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它距离地球最近,所以它对地球的引力影响也很大。太阳和月球相比,太阳虽然质量大,却没有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近,所以其对地球海水的引力约为月球的46%。但是太阳的引潮力又会牵制月球的引潮力。
引力最大的时候是月球和太阳与地球处于同一条线的时候,即月亮和太阳夹角成0°或180°时,是我国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这个时候太阳的引潮力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潮水更高,形成朔望大潮。当月亮和太阳夹角成90°或270°时,月球、太阳与地球为直角,这个时候引潮力将被削弱,形成两弦小潮。
因为地球、月亮在不停地运动,从而使太阳、月亮与地球的位置和距离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它们会出现不同的运动周期,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两次相邻的潮差基本相等,两次高潮(或低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相近,称正规半日潮。
(2)太阴日内,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称正规全日潮。
(3)日潮为主,夹有全日潮出现,称不规则半日潮。
(4)日潮为主,夹有半日潮出现,称不规则全日潮。
以上形成的潮汐被划定为天文潮,当天文潮和风暴潮重叠时,就会造成较大的灾害。
河口潮汐
海洋潮波传至河口,使得河口水位上涨,从而产生升降运动,被称为河口潮汐。河口潮汐不但具有海洋潮汐的一般特性,还受河床变化、河口形态、河道上游下泄流量等影响,故而与海洋潮汐明显不同。
河口潮有以下特点:
(1)涨潮用时短,落潮用时长,而且越是上游地区,涨潮时间越短,退潮时间越长。
(2)高、低潮间隙自河口向上游递增。
(3)潮差沿河程而变化,平直的河道潮差沿河程递减。
(4)因受河岸的约束,潮流为往复流,一般不存在旋转流。涨潮流流速随着河程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潮流流速与径流流速相等,潮水不再倒灌为止。
若天文潮、风暴潮和洪水、暴雨等汇聚时,俗话称为洪、涝、潮三碰头,则将造成特大洪水灾害。
海平面上升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普遍呈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有促进作用,海水入侵陆地,除了严重侵蚀海岸外,还会使土壤盐渍化。
地理因素
沿海平原和三角洲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海岸区域是海拔不到5米的海岸区域。这样低洼的区域很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的危害。我国沿海大部分都为这种低洼类区域,包括辽河平原、淮北平原、淮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福建沿海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约计14.39万平方千米,其中有9.28万平方千米的地区高程还不足4米,属于极微弱区,包括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地区、福建省闽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广东省汕头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东海岸以及海南省海口至清澜港一带沿海、广西北部湾沿岸的低洼地区。在危险区域内常住人口7000多万人,约占全世界处于危险区域人口总数的27%,另外极微弱区生活着约6500万人。
在我国沿海的河口和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湾凹入部分及平原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海水灌入后不易扩散,容易导致水位升高,因此,对台风、风暴潮极其敏感。尤其是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三角洲,降水充足,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因此,经常造成洪水与风暴潮的相遇,酿成重大灾害。
海岸带地质环境
海岸地带可以大致分为基岩海岸带和泥砂质海岸带。
基岩海岸为坚硬的石质,对风暴潮有很强的抵挡能力。泥砂质海岸比较松软,抵挡风暴潮及灾害性海浪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侵害,导致灾难的发生。
人类活动
防潮工程
从古至今,人们抵御海潮的侵袭,一般都是采用修造海堤的办法,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防潮减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的大陆海岸线18000千米,大小岛屿约有6500个,其海岸线总长约14000千米。一般海堤防御标准为20年,重要海堤是50年,重要城市为100年。到1998年底时的统计资料,现有海堤可保护25个省的48个城市和342个县,保护面积达到29.1万平方千米,人口1.78亿。但是多数的海堤根本没有达标,那些低标准海堤在大潮灾面前更加没有防御能力,即使在风暴潮预报、预警比较成功的情况下,这些地区仍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地面沉降
20世纪20年代开始,上海及天津市区地面出现沉降灾害,40年以后,两市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了。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天津市平原区、河北东部相继出现地面沉降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些地区的中小城市、农村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围不只出现在城市,更向农村扩展,并在区域上连片发展,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其中,上海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城市。地面标准高度降低则直接导致了黄浦江高潮对市区造成灾害次数和强度的增加。1962年上海市高潮位比1931年历史最高潮位低0.18米,但市区防汛墙溃决46处,市区最大淹水处水深达到2米,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人民币。有关资料统计,只是由于地面下降的情况,市区防汛墙就曾经大规模加高过三次。但在1999年上海市出现的洪、涝、潮三大灾害一起发生的情况下,高潮造成市区排水困难,造成较大的灾害,全市累计受淹农田8.4万公顷(成灾3.4万公顷),受淹人口16万人之多,倒塌房屋690间,经济损失87亿元。
华北平原也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严重的地区。例如,天津市地面最大沉降量已经超过3米。地面沉降使得天津市沿海一带已经出现数处低于海面的凹地,加剧了伴生的风暴潮灾害。在1985年、1992年、1997年、2003年发生了四次风暴潮,天津防潮堤有十几处被冲垮,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1980年海洋经济总值不足20亿元,到2001年的时候已经达到7233亿元,远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相当快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已经开始突破10000亿元大关,伴随中国内地沿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将在更高的水平上持续增长。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在沿海地区已经陆续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此外,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一批港口城市及江河三角洲等沿海开发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固定资产迅速增加。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地增建沿海基础设施,造成承载体日趋庞大,列入潮灾的次数越来越多,灾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在近几十年来,由于防御海洋灾害能力的加强,死于潮灾的人数已明显减少,但是每次风暴潮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在显着地增加。有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每年1亿元,逐年剧增,8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20亿元,90年代平均每年100亿元,2005年已经高达329.8亿元,是50年前的300多倍!风暴潮正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不利的因素。
过度开发
人类活动也是海岸侵蚀灾害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沿岸采砂、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过度开采地下水、采伐海岸红树林等,都是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海岸侵蚀的常见原因。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沿海地带盲目地进行经济开发,比如,水产养殖业过度开发,填海造地、围垦滩涂、抬滩造地等海岸开发活动无序开展。为了更多地开发旅游项目,在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也都不计后果地直接建在沙滩上。这种高密度大范围的经济开发行为,严重地削弱了沿海的防潮减灾能力,加重了风暴潮和海浪灾害损失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暖对风暴潮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人类活动中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等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普遍看法。
过去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0.3~0.6益,预计21~22世纪的全球气温变化,即使按最保守的估算也将可能要比1990年升高2益左右,升温速率将超过过去100年平均值的3~5倍。近500年历史潮灾史料和近50年风暴潮观测记录研究均表明,在平均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发生频次较平均气温较低的偏冷时段显着偏多。
事实上,风暴潮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一方面,全球气温升高,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也将可能上升,导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生成频次和登陆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频次均可能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海平面也将随气温升高而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各地海面(包括高、低潮位)抬高,风暴增水值与潮位叠加后将出现更高的风暴高潮位,某些较大的风暴增水在不与天文大潮叠加情况下形成潮灾的可能性也将增大,从而可能引发更多的风暴潮灾。
气候变暖和沿海地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沉降加速了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初步估算,至2050年我国不同海岸平原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达20~70厘米。由于相对海平面上升,至205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50年一遇的风暴高潮位将可能缩短为20年左右一遇,目前100年一遇高潮位可能缩短为50年左右一遇;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100年一遇高潮位将可能缩短为10年左右一遇,目前千年一遇的将缩短为百年左右一遇;渤海西岸滨海平原目前50年一遇高潮位将可能缩短为5年左右一遇,而目前100年一遇高潮位将可能缩短为10年左右一遇。这就意味着,即使登陆和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的风暴增水不变,未来相对海平面升高也将可能增加风暴潮成灾概率和风暴潮的强度,从而加剧风暴潮灾。加重程度以受热带气旋影响频繁和相对海面上升幅度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最为明显。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黄浦公园验潮站实测年最高潮位的统计分析结果已表明了这一变化趋向,该站实测最高潮位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465厘米(1954年),20世纪60年代的476厘米(1962年)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498厘米(1974年)和20世纪80年代的522厘米(1981年);实测最高潮位超过465厘米的概率也由前20年的每10年1次左右,分别增加为后20年的每10年2~4次。
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4米,最低的还不到1米,海平面长期缓慢上升会加剧这些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加大洪涝威胁,并且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同时,严重影响沿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我国沿海地区的面积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但是却有4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区域,其经济总额已占国民经济总额的60%以上,因此,风暴潮灾害的防治是今后我国实施减灾对策的重点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