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企业经营者在坚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战胜“沉没成本”干扰
人们在做决定时,总是习惯于证明以前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以往的选择有明显的错误。这种过去的选择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就成为“沉没成本”。大多数人都不能摆脱它带来的心理折磨,现实生活中,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项目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摩托罗拉为铱星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后来发现该项目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可是,公司的决策者一直觉得已经在该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不应该半途而废,所以仍旧苦苦支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该项目是没有前途的。最后摩托罗拉公司只能忍痛接受了这个事实,彻底结束铱星项目,并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当发现过去的决策有很大缺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鸡肋情结”——已投入的项目似乎食之无味,但又弃之不甘,陷入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违心地“将错误进行到底”,并抱着侥幸的“扳本心理”试图挽回投资。其实,在复杂的市场当中,投资决策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管理者应该避免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不要因为存在沉没成本而影响了你的理性决策。你仅仅需要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至于以前和这件事情相关的成本,是不应该考虑在内的。因为不管“沉没”的是什么,又有多少,对未来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彻底放弃那些沉没的东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是智慧的体现。
在管理工作中,为了有效规避“坚持到底却不能取胜”的胶着情形出现,防止产生沉没成本,企业经营者应该及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对重大事项成立专案小组,或借助外部专业咨询机构专业评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立案,更应做好评估。有了充分评估后的可行方案,才能有效预防失败发生,避免产生沉没成本。
第二,执行中发现存在问题,要及时调整策略、方案,而不要一意孤行。当经营者发现过去的决策有很大缺陷的时候,试图挽回投资的行动往往会让人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管理者可以请局外人或专家站在第三方的客观公正立场上,重新评估决策方案。只要发现方案不值得继续下去,就要果断地叫停,尽快“停损”,避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第三,减少投资风险和沉没成本。用“拿钱买教训”、“交学费”等观点来看待沉没成本是片面的。从减少沉没成本的角度来看,通过合资或契约,采用非市场的管理结构等,对减少沉没成本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非市场的管理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而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2.打破“思维定势”障碍
在很多管理工作当中,每当碰到一个问题时,一些管理者爱说:
“当初某某市场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这个市场这么做也一定没有问题。”
这就叫经验主义,本质就是定势思维。
然而,思维定势对我们做事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思维定势的好处是,在认识事物或从事一项活动时,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迅速地认识类似的新事物,或者达到自动化和比较熟练的程度,这样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和时间。思维定势的坏处是,有时情况发生变化了,新的情况可能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我们被定势思维束缚,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拿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这是失败的经理人最常见也最危险的特性。
在管理工作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能否打破陈规旧俗和一切束缚人们前进的旧传统、旧观念,能否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决定管理者能否客观有效领导的一个重要问题。拿星巴克的一个例子来看:
作为咖啡店来讲,想大范围的推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即使是同一种咖啡,如果调制比例不同,其味道也会有差异。不同的咖啡调制师做出来的咖啡,味道也不尽相同。因为咖啡的调制是有特定方法的。
但是一般来讲,咖啡调制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调制,因此想要咖啡的味道达到标准化,有很大的困难。就算在同一家咖啡店,不同的咖啡调制师做出来的咖啡味道也有可能不同,更何况要让那么多家店的咖啡都保持同一种味道,其难度可想而知。有困难不怕,怕的就是固守陈规,按照常规的思维去办事。星巴克恰恰没有这样,他们凭借企业独创性的思维和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迅速抢占了咖啡店在世界的市场。这个方法就是:在咖啡杯上标出原料配比刻度。只要有了刻度,咖啡调制师就可以按照标尺调制咖啡,而咖啡的味道的标准化自然就能实现。例如在调制冰咖啡时,第一标线是牛奶,第二标线是咖啡,最后是冰块,等等。因为有了这个办法,世界各地的咖啡店调制出的咖啡味道都能达到一致的目标。顾客无论在哪里都能品尝到自己喜爱的同一口味的咖啡。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正如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所说:“我们喜欢打破常规。”管理者在企业危机面前,一是要突破传统的小生产的狭隘境界,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战略眼光。二是要高瞻远瞩,要和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决裂,勇于进取。只有这样,你的坚持才有意义,你的坚持才能最终带来胜利。
3.突破“自我辩解”心理
在做出决策之前,一个人会尽可能地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做出决策之前,他都是理智的,不带任何偏见。可一旦做出了决策,他就不再去寻找客观信息了,而会尽量证明他选择的对象是十全十美的,而他放弃的对象又全无可取之处。
管理者的每一个重要而又比较困难的决策的做出,也必然经历了上面所说的认知上的不协调。在决策中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通过决策选定的方案,可能存在着某种缺点和不足,那么,这就同“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发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决定放弃的其他方案,同“这些方案还有某些可取之处”也发生了认知上的不协调。为了减少不协调,管理者就会产生自我辩解心理。它使管理者会夸大自己选定的方案的优点,缩小其缺点,不愿获取对自己所做决策的不利信息。因此,某项决策一经做出,管理者往往只愿听赞成意见,不愿听反对意见。
实际上,任何一个决策方案都不可能没有缺陷,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辩解心理则会妨碍决策方案的修正和完善,直接干扰决策的优化。特别是那些自我辩解心理比较强的管理者,明明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已经看出错误,也绝不肯改正,结果只能给工作带来更大的损失。
“兼听则明”,是指为了避免在做决策时“自我辩解”,管理者要面对员工敞开言路,倡导他们就公司经营管理提出见解。应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员工能讲真话,敢讲真话,爱讲真话。这样才能让公司及其管理者认识更加全面,得知自己所忽视的问题以及制度设置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促进管理得到完善和提高。
总而言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是建立在正确决策方向的前提下的,而不是毫无缘由的坚持。当无法挽回损失时,你能逃离这个越陷越深的泥潭吗?一味固守,那样只会是徒劳无效的。路是否正确,绝大部分人只能后知后觉。但不要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善于总结所失所得,不要白白付出,至少吃一堑长一智,下次避免更大的损失也是好事。它的价值就在于:你经过了这些事情和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后,你成为了智者!
人性化管理≠人情化管理
在企业经营者们不断探讨对员工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最有效的话题时,“人性化管理”一词的被提及率越来越高。不过,在学习和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众多企业都很难避免掉进人情化管理的陷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多数员工在上班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打游戏等现象屡禁不止;每次发工资时大家都很积极,可做起事情来就拖拖拉拉……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员工为什么不但没有积极工作,反而效率下降了呢?
显然,在人性化管理的征途上,这些企业迷失了方向。人性化管理也就慢慢地坠落,成了放任管理、人情管理,甚至,仅仅是一个幌子。说到底,抛弃了制度化的人性化管理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人治行为(即人情化管理),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人性化管理,一切行为措施没有相关的标准控制,没有相关的法规监控,一切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准则。而作为管理的对象——员工,是有惰性的,必须有相应约束及压力才能产生动力,所以有没有严格的公司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最终产生的结果当然会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运用“人性化”管理一个企业,而不是陷入“人情化”陷阱呢?
1.制定制度,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即要重视企业内外最重要的“资源”——人,企业的员工才是第一位的。所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好员工,只有让员工生产出好的产品,搞好市场营销,做好售后服务,方能实现“消费者是上帝”这一理念,而管理员工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性化管理。由此可见,“民主管理,尊重人性”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企业真诚而宽容地对待员工,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关心每一个员工(包括关心员工的生活、事业等),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与公司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因此,企业制度的制定,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员工劳动、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若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以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前提。只有在充分尊重员工的基础上,才能博得员工对管理阶层的信任感,强化员工的忠诚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如果企业一味强调人性化而没有制度的约束,企业员工就会处于涣散状态,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的。成功的企业会通过规章制度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觉得自由宽松,积极向上。
(1)公平。公平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公平作为前提,员工才能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踏实地为企业服务。公平体现在各个方面,绩效考核、晋升机会、竟聘上岗等都需要有公平的氛围。在公平的工作环境中,企业才不会有勾心斗角、暗箭伤人等事件发生。
(2)自由。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不仅希望有公平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希望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一定自由度,让员工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放手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就能够使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不过,前提一定是管理者在授权中将监督和指导结合起来,形成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局面,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权力的作用。
(3)尊重。员工只有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国内外的一些优秀企业,将人才视为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充分尊重人才。例如,东芝的重担子主义就非常有名:要尊重人就应委以重任,谁拿得起100斤,就交给谁120斤的东西。东芝推行“重担子主义”和“适才适用”的用人路线,从而使企业繁荣昌盛,历久不衰。
(4)真诚。管理者与部下之间,彼此真诚相待是至关重要的,是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
有了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也是很关键的。管理者信任员工,员工信任管理者,员工之间也相互信任,彼此进行融洽的沟通,相互了解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工作。
2.功过赏罚,运用自如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反应。鉴于此,人性化管理者激励下属的制度要分别设计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奖励是一种激励性力量,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管理者在奖励和惩罚之间,要运用自如。如果你十分重视奖励制度,却冷落了惩罚制度,那么,必然达不到效果。
不过,惩处过宽,不足以制止不良行为;过严,又与人性化冲突,会造成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惩罚才能体现人性化就是一个难点了。
技巧是:
(1)惩罚有据。管理者对人对事,该宽该严,都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好恶出发,更不能感情用事,必须做到:奖赏以功绩为依据,惩罚以过失为依据。即管理者在实施惩罚前,必须依据有关组织纪律的条例,让下属明确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哪些行为准则和禁界。而且,必要的处罚做出以后,还要把思想工作跟上,让其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增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并为其改正错误创造条件。
(2)说服为主。即对下属进行惩处,要强调帮助,以说服为主,以处分为辅。惩处实际上就是施加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要辅之以说服,以减轻压力,轻装前进。说服能够加深受处分者认知的不协调性,即加深对所犯错误深度的认识,转变其态度。而说服过程中的感情力量,更是促使受处分者改正错误的有效促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