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利用经验和习惯去工作和生活,新思维、新办法很难走进他们的脑海中,有些换个思路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因为自己的“守旧”而无法解决。激发潜能就要打破思维定势,这样会有力量解决很多问题。
发挥潜能,就要打破思维定式
人们常会自豪地说:“这事我有经验。”言下之意,自己某件事做得多,就一定能做好某件事。有经验是一个人的优势,但是,要是过于依靠经验,势必形成所谓思维定式:先前形成的经验会使人形成固定认识,从而影响后来对事情的判断,形成“思维定式”。这种模板式的思维方式,常常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上,骆驼自然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每撒哈拉个养骆驼人家,都有一套人驯骆驼的技能。
当小骆驼出生时,养骆驼的人就要在地上埋下一根木桩,并用鲜艳的红线缠裹,然后把骆驼拴在上面。小骆驼当然不甘被一根小木桩屈服,于是它拼命拉着绳子,前后左右,想把那根小木桩从地下拽起来,但每次的努力都失败了。
几天后,骆驼累得精疲力尽了,渐渐地开始屈服了。这时,主人拆了木桩上缠裹的红线,然后坐在木桩上,用手拉住拴骆驼的绳子,不住地抖动。这时骆驼又拼命地拽,甚至连蹄子都拽出了血,可是依旧摆脱不了那个紧拉的缰绳,渐渐地,骆驼再次屈服了。再后来,牵骆驼缰绳的人换成了一个孩子,骆驼仿佛看到了希望,开始了新一轮的挣脱。当然,最后它还是失败了。
最后,骆驼终于彻底驯服了。从这时起,只要主人手拿着一根拴着骆驼的小木棍,随便往地上一插,骆驼围绕在那根小木棍周围打转,不再作“无谓”的抗争了。
因此,当沙漠风暴突然来袭时,一些骆驼队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骆驼刮走,往往在地上插上一根木棍,这样就等于固定住了骆驼。最后,虽然驼队的主人被巨大的沙暴远远裹走后,但是这些骆驼却寸步不离地守着那根小木棍,等待着它的主人,一天、两天……直到最后被饿死。
习惯于经验也会成为人生的束缚,所以不要盲目地推崇“经验第一”。必须拿出破除经验的勇气,以闯出一条新路。
原有的思维习惯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不用太多的思考,能减少摸索的过程,让行动更快速,这是一个人难得的优势;但是,这种固有的思维有一定的刻板性。另一方面,它容易让人过多地依赖经验,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困境。所以,人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这时,本当是优势的经验,一下子就会成为劣势。
为了给大楼加装一部电梯,专家们费尽了脑筋。因为不管怎么设计,不是楼内空间不够,就是会影响到大楼的安全。虽然参与设计的人都是顶级的专家,他们的讨论也持续了近一个星期,但最终还是对其束手无策。
这天,专家们又在为如何加装电梯而争论不休,进来倒垃圾的一名清洁工小声说:“为什么不能把电梯放在大楼的外面呢?”
一句话让这些专家恍然大悟:“是呀,为什么不能把电梯设计在楼外面呢?”
据说,室外电梯就是这个清洁工想到的。
在此之前,电梯都是在室内,所以在加装电梯的时候,人们受到惯有思维的束缚,很自然就想到了室内。这样,专家也被难倒了。清洁工没有惯有思维的束缚,问题反而解决了。
所以,不迷信经验,懂得打破思维定式。让自己善于改变思维定式,改变观念,学会根据不同状况、改变自己的思路。不善改变思维,在遭遇困境的时,即使你有巨大的潜能,也就很难找到出路。现实中,有人会因为走不出思维定式而走不出可悲的宿命,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式,他就会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工作中,在遭遇瓶颈时,不要抓住经验不放,要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你就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
创新力是一个人最好的潜能力
在20年前就有人预测,有两种人能成为成功者:一种是能把职能实现新组合的人;一种是敢于大胆创新者。这两类人其核心竞争力都是创新,创新力也成了一个人最好的潜能力。
杰伦现在是施霸商业亚太区的高管。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保持着主动创新的热情。比如,他清楚地知道谁了解客户在想什么谁就能攻占市场的道理,他便总是想尽办法去获得客户的资料。
一开始,他只是在一家连锁录影带店里做“小弟”,但他却拥有一份珍贵的客户花名册。说它珍贵,就在于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常到店里租录影带的客户基本身份资料,还包括他们的联络电话地址,以及他们对影碟的喜好,看影碟时吃的零食……这些都是杰伦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当然,这些对他的工作帮助极大,也为公司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杰伦的出色表现最终引起了猎头公司的注意,因为他在大学时修的专业是食品加工与销售,所以他被“挖墙角”到一家食品连锁店里做策划总监。
于是,杰伦业余时间又开始收集当地居民的生活资讯,特别是有关食品的,甚至有时他还沿街检查豪宅倒出来的垃圾,分析哪种速食品是名人、富人们的最爱……
不久,杰伦就在超市里推出了他的第一个举措:不再将货品标价明示在外,顾客必须按一下价格钮,价钱才会在液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天下来便可得知哪些产品畅销,哪些是冷门货,得赶快下柜……杰伦通过这种不知不觉中对顾客进行“民意测验”的新奇方法,很快就为老板开创了巨大的商机和利润。他也从此一炮打响,成了老板身边的红人,并最终为他的成功铺就了宽敞的大道。
杰伦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创新是一个人最好的资本,要想成为成功的人,就一定要尽力使自己具有创新思维的特征,要尽一切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显示自己过人的工作魄力,体现自己不凡的个人价值以及与公司同舟共济的精神。
但很可惜的是,像杰伦这样勇于创新、主动求变的人却并不多见。
思维决定命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将会面临被提拔、被委以重任的崭新局面。
调查显示,当今具有超强潜能的人的特征是:敢于标新立异、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漠视财富的积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面对工作的挑战和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增值。那些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未必是个禀赋过人、才高八斗的人,只要他有一定的可塑性,时时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即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并始终探索着“来一去”的最短直线距离,最终,他才会成为一个具有极强潜力的人。
求新是成功最给力的能量
中国商朝的始祖汤,以仁慈之心布施仁政,就连孔圣人都称他是明君,并对他的道德倍加赞赏。商汤曾在他使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确切实行,自己的思想也会愈变愈新。
比商汤稍晚的时代,大约是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曾说过“诸行无常”。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黎多士也说过:“万物都在流转,连太阳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太阳了。”
可见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圣贤都在强调“日新又新”的观念,更何况我们身处在现代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当然,在很多人的成功学里,一定不会将“求新”这个让人成功的真理给抹杀掉。拿破仑·希尔这样说道:
“无论是像卡内基一样的富豪还是像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他们成功的秘诀就两个字:求新,求新,再求新。我们为什么要跟在别人后面呢?尝试着与众不同或许你就是下一个卡内基或爱迪生。”
求新能促进一个人成功的能量。的确,世界上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他们依靠的就是求新这个秘诀。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说过:“我成大事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罗宾·维勒的言行是一致的。我们能从罗宾·维勒的身上看到创新思维对一个人成大事所起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当全美短帮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几乎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商家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帮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他们认为跟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罗宾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场,只有十几个雇工。
他深知自己的工场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绝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罗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着眼在皮鞋的用料上。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场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然而,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自己的产品本来就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是着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领先。罗宾认为这个方法比较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
经过更深入的思考,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场的十几个工人各竭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
为了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厂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可以被采用,设计者可获500美元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0美元奖金。
与此同时,他又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5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额外支取100美元。
这样一来,这家罗宾的皮鞋工场,马上掀起了一股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3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罗宾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3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
罗宾的皮鞋工场根据这3个新款式试制生产了。
第一次出品是每种新款式各制皮鞋1000双,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
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争相购买。
两星期后,罗宾的皮鞋工场收到2700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罗宾开始忙于出入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跟他们签订合约。
因为订货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场逐渐扩大。3年后,罗宾已经拥有18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场。
皮鞋工场增多,做皮鞋的技工便供不应求。最令罗宾头疼的是别的皮鞋工场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场的工人拉出来。缺乏技术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关。
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如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将意味着他需赔偿巨额的违约损失。
罗宾忧心忡忡。他召集18家皮鞋工场的工人又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问题。
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用的难题诉诸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不遗余力地想办法。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得到罗宾的嘉许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罗宾先生,我认为雇不到工人无关紧要,我们可用机器来制造皮鞋。”
罗宾还来不及表示意见,就有人嘲笑那个小工:“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
那小工窘得满面通红,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诸位,这孩子没有说错,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他的想法非常好,大有用处,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办法,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这才是我们永远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我宣布这个孩子可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经过4个多月的研究和试验,罗宾的皮鞋工场的大量工作就被机器取代了。
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犹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之所以能成大事,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做事有两种方法,一是创新,二是模仿。善于创新的人,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新的出路,找到起死回生的办法;模仿别人的人,即使机会能从天上掉下来,也常常是两手空空。所以,成功的人,就必须让创新思维注入自己的大脑中,时时刻刻去想“金点子”、找“金点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借用创新的力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