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来之不易,所以在选择投资的时候,谁都希望自己的钱能投在最安稳的地方,最好是能投在一个稳定的“一本万利”的地方。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希望“安全”的。那么安全的地方势必人多,人多的地方势必竞争激烈,竞争激烈的地方又怎么可能安安心心地坐等“钱生钱”呢?因此,有创新思维的人在创业投资的时候,就往往另辟蹊径,把钱投在人们不敢投或不愿投的地方。
唐仲庚是当今新加坡最大的百货商店的老板,售全球百货,独霸新加坡。而当年他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时,只随身携带了一只塞满中国刺绣品的铁箱子,就是靠这只铁箱子,他开始在新加坡寻找机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
1985年,唐仲庚因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始筹建一幢售货大楼,在建这座大楼的时候,他一反常理,把地点选在了新加坡纵深内陆的偏僻之地——乌节路。当时他还不算很富有,就算除去银行贷款,他要拿出的盖大楼的全部资金,对他来说仍是一笔巨资。可是他却把这么大一笔钱,投在了当时没人去的地方,一时间,他被人看成是一个疯子。因为那时候,新加坡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滨海地区,人们投资商业也都是在那里。而乌节路那个地方,一方面远离了中心地区,同时,它的位置又面朝着一个墓地,在一般人看来是不祥之地。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大家都不敢在这里投资——都害怕血本无归。
庚仲庚不怕,他经过周密的分析,认定这是一块好地。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英国主顾们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条道,把商店建在这里,无形之中,把主顾们的购物袋拉向了自己的售货大楼,这一定会使自己的利润激增。
就在众人都不愿或不敢在这样一块偏僻的地方投资时,唐仲庚仅仅以50新加坡元一平方英尺的价钱就买下了一大块地。他排除一切困难,在这里盖成了百货大楼。后来的事情就像唐仲庚料想的那样,那些英国主顾们在上下班时,多半会在路过商场时,进去逛逛,然后买一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的英国人的购买力都很强,唐氏的资本因此大大增加。时间不长,由于这个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形成了新加坡新的商业中心地段,地价成倍地向上涨,原先50新加坡元一平方英尺的地价,很快上涨到600O新加坡元一平方英尺。唐仲庚的果敢投资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使他的财富和地位得到了质的飞跃。
这以后,他在重建唐氏商场时,又把资金投向了当时人们很不看好的一块地。他决定将新的唐氏商场,建在乌节路和史名士路的交叉路口上,这一次又引起了巨大波澜,大部分人都不理解,认为唐仲庚这是在胡闹,还有迷信风水的人更是在那里等着看笑话。因为这些人认为这个地点风水不好,大楼如果修在这里,就会面向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而这就意味着钱财会滚滚外流。这时,与唐仲庚关系比较好的人也劝他不要一意孤行,不要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冒险。
唐仲庚不反驳也不解释,只是果断地、迅速地完成自己的计划,重新建好了唐氏商场。建好后的唐氏商场,客流量和营业额是以前的几倍,他很快就收回了投资。后来有人问他当初怎么想的时候,他才解释到:“乌节路通向市中心,史名土路通往去柔佛的主要公路,而柔佛多的就是富有的马来西亚游客。”
发现别有商机的“宝地”,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真正领悟了承地和的要义,即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才有更大的商机。不过,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
看似安全的投资方向,必然是人满为患;看似危险的地方,却少了最大的危险——竞争对手。辨别的方法当然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隐藏在深处的商机,是不容易做到的,至少要把地和的精神吃透吃准。
地利是相对而言的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可惜时间不会倒流。也许就因为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与乞丐。在同一地块上,奋斗与不奋斗的结果也是有天壤之别的。看来,选择对了,地利就能发挥其功效,反之,地利一总用也没有。
是人适合环境,还是环境成全人,这是一个颇值咀嚼的命题。
适合环境之后,要努力改进自己,环境成全了你,你更应该改进自己。也许每个人的做法都不相同。
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有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打算去上海,一个打算去北京。临上车时,两人突然又都改变了主意,原因是他们在车站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个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给旧衣服。打算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即使挣不着钱,也饿不死;打算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个路都能挣钱,上海挣钱也太容易了。结果,两个人交换了车票。原打算去北京的去了上海,原打算去上海的去了北京。
去了北京的发现:北京果然很好,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矿泉水可以白喝,而且商场里做广告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了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很好,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动动脑筋动动手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从郊外弄来一些含有腐殖质的泥土,以“花土花肥”的名义出售,一天就赚了50元钱。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竟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门面。
后来,他见一些商家的门面亮丽而招牌太脏,立即开办了一个专门擦洗招牌的小型清洗公司。再后来,他的公司越办越红火,业务也由上海拓展到了杭州、南京等城市。
不久前,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车到北京站,一个拣破烂儿的人把头伸进了他的软卧车厢,就在那人向他伸手要一只空饮料罐儿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8年前,他俩曾经交换过火车票……此时,尽管他们的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不后悔,原打算去北京的人认为“还是去上海好,幸亏没有去北京,不然就失掉了致富的机遇。”他不仅及时识别了机遇,而且又及时抓住了机遇——果断地改变了初衷,毅然去了上海。相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却认为:“还是北京好,即使赚不到钱,也饿不死。”自己现在很满足。
由于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他们都感到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很利于自己。对于只满足吃喝就适中的人来说,北京当然是最好的了,而对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上海的机会更多一些,无疑,上海是最佳选择。
如果把他们的位置掉换一下的话,他们肯定都会感到所处的环境都不利于自己,所以说地利对有些人来说是相对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那么,如何认识地利也就是因人而异的了。
有时,环境无好坏之分,应该区分的是人们的心理素质:安乐为由,不思进取是一种;发奋图强,不断进取也是一种。同样一块地,种庄稼当然长庄稼,不种庄稼,只能长草。
选择地利是颇需勇气的
冒险家像一个赌徒,但不是冒险家并不意味着不承担风险。每个追求财富的人都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惟有承担风险才有更大的收益。
对一个建功立业的人来说,占有地利之宜肯定是梦寐以求的好事,但如何鉴别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就是地利,这也是需要独具慧眼的;另外,除了这双慧眼,还需要勇气。
其实善于经营的人就是善于经营风险的人。华达集团总裁李晓华算是一个既有心机又独具慧眼的人,敢于冒险,敢于抉择是他获取巨大收益的手段之一。商海波涛万丈,对一个白手起家的人而言,他的财富,多少都得靠“拼”、“搏”,因为任何利润,必然伴随着风险。李晓华能一次次成功,就是他算得比别人精,比别人准,也比别人更有耐心,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他能积累比别人更多的财富。
李晓华投标东南亚高速公路的开发权时,高风险投入差一点让李晓华血本无归,而其中内情到底如何呢?李晓华在考察东南亚期间,得知一条高速公路的开发权正在对外招标,条件相当优惠,却没有人敢投标。而他无意中捕捉到另一条重要信息:在离这条公路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因为还没有正式确认,所以政府尚未对外公布,很多人没有把握,不敢去做。
在别人半信半疑时,李晓华却迅速作出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又以房产抵押,还从银行贷款,以3800万美元买下了这条公路开发权。还款期半年后开始,如果届时油田的消息不发布,公路的开发将困难重重,这意味着李晓华有可能输个精光。
结果关于油田的新闻发布会一拖再拖,5个月过去了,还不见动静。李晓华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境地,他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幸运的很,油田消息发布后,投标项目的身价翻了又翻,他再次大赚了一笔。这是最险的一笔生意,经历了最大的失望与兴奋。
曾有人问他:“你不认为你非常冒险吗?”李晓华回答:“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冒险,在我看来却不完全是,其实我已将各种细节分析得淋漓尽致,才去做的。我从来就不是个冒险家,冒险家像一个赌徒。但不是冒险家并不意味着不承担风险,每个追求财富的人都应具备承担各种风险的承受力。不过我想,就算我真的输光了,就像洛克菲勒说过:如果我在沙漠上哪怕只剩下一滴水,我也能走出沙漠。”这就是李晓华的坚强性格。生意场在哪里开辟,抉择是关键,处处充满了商机和挑战。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人们,只要勇敢和善于捕捉商机、鉴别地利,就不难取得成功。
了解李晓华的朋友说:“他备齐了成功的素质,做事有策略,凡事经过精密部署,加上聪明、反应快,对市场的观察准,更由于他敢冒风险,敢作决断,所以能在短期内大跨度致富。”
任何利益都不会主动走过来,而必须由自己去努力争取。商利如此,地利亦然。而在争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两种力:一是能力,二是魅力。前者很多人都具备,而后者则是很多人都稀缺的资源,也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分区敛财
成功的销售商,都把充分利用地利作为首先战略。为了防止地利上的疏漏处,他们发明了“分区销售”的方法,即化大块地的优势为若干小块地,小块地因其便捷,大多能有不小的收益,再结合成大的收益。
分区销售是一种经营方式,通过这种经营方式,地利得以充分的开掘与实现。
分区销售,有多种区分形式,也有多种销售方法。但无论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要建立在准确详尽的市场调查和挖掘地利的优势上。你若追求业务不断扩大,就应该一个区一个区地建立市场,把地利之便发挥到最大程度。
自1983年开始,设在广州的美国百事可乐汽水厂采用分区推销办法,效果颇好。该厂把广州市划分为20个大区,每个区由一名推销员负责。每个推销员又把自己的大区分为3个小区。大区推销员的责任是到区内各销售点了解销售情况,征询客户意见,帮助陈列商品,并负责与3个小区的分销商交涉。每天早晨,大区推销员把销货单交给分销商,分销商凭此单领货。再把货运到各销售点去售卖。由于推销员是分区负责,便于开展竞赛,因此百事可乐的销量节节上升,在可乐型饮料中居于领先地位。
香港的饮料行业竞争激烈,光是生产汽水的工厂就有6家,加上世界各地近百种饮料的经销单位,饮料企业就更多了。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各单位都在推销办法上大动脑筋,企图占领较多的市场。这些饮料企业大都采取分区推销办法,即把市区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配备一名由司机兼任的推销员,负责本区内全部推销工作。以太古汽水厂为例,该厂把全市划分为100多个区。每天早晨,100多台送货车分头出动,由推销员带领搬运工把产品送到本区内各销售点;到了地方以后,搬运工负责卸货、陈列商品和回收空瓶;推销员负责算账,征求客户意见。为督促各区的推销工作,汽水厂营业部主任也经常到各区去巡视,听取客户对推销工作及产品的意见。太古汽水厂采用这种分区负责的推销办法,使其产品占了香港饮料市场的60%的份额。
到批发店去批发商品,这是零售店铺的日常工作。批发店大多地处繁华地段,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针对这种现象有人发明了一种分区批发经营法。此法不仅能奇妙地增加批发量、扩大销售额,而且能把市场批购有条不紊地组合起来,节省批发店的人力。
美国商人吉诺·普鲁奇从14岁就在一家食品店当杂工,后来成了一家杂货批发公司的推销员。他从实践中摸索了许多推销术,其中一条就是分区批发术。
普鲁奇批发杂货,不是像其他推销员那样,挨家挨户上门向零售商推销,或者反复讲述量大价优的公司宗旨,而是对市场研究了一番,把市区分为若干块。他首先在第一块上辛勤耕耘,这一块由几家相邻近的零售店所组成。他对零售店主们说:“如果你们几家联合起来向我进货,一次进货量肯定比你们单个进货数量大得多,我将对你们实行特优政策。”零售商们觉得普鲁奇说得有理,于是联合起来到公司来进货。这样,普鲁奇的推销速度就比别的推销员快多了。普鲁奇完成的任务总是很多,而他自己却十分清闲。他又利用闲空儿到远些的地方去开辟新的销售区。这样,他完成的销售量就更大了。后来普鲁奇用此法又经营豆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被人尊称为“豆芽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