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只是学院的英语教师,但作为毕业时在500多人里分配到大学里惟一的一人,可谓很不容易,所以毕业时母校的校长要求他至少在分配的单位呆5年。尽管自己“三天没有新的想法就难受”,尽管5年当中有各种诱惑、各种机会,但为了信守诺言,马云始终都没有动,而是认认真真教了6年多书,并曾被学校评为十佳杰出青年教师。
直至1994年年底,谈起互联网马云还似懂非懂。1995年,他给浙江省的一个企业做翻译,到了美国,才发现互联网的妙处。
30岁的时候,马云决定出来闯荡闯荡,于是一头扎进了互联网中。1995年4月,他创办了“中国黄页”,这是国内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同时也在国内最早形成主页发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
1997年年底,他带着“中国黄页”的6个新人,从杭州来到北京发展。马云一行加盟到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
1999年2月,马云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发现讨论的是亚洲的电子商务,发言的85%都是美国人,说的全是Ebay、Am azon,他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亚洲要有自己的模式,中国要有自己的模式。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到了1999年3月,马云又作出惊人决定——回到杭州重新创业。在西湖畔花园边的一间民房内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2000年3月,阿里巴巴被评为亚洲最杰出的B-B电子商务网站。
在国内所有的网站中,阿里巴巴的海外访问量最高,是最具国际色彩的一个,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想?
马云回答说:“这也是我们最足以自豪的一件事:我们参与的不是国内联赛,而是在角逐世界杯。阿里巴巴企图成为亚洲商人与其他洲际商人之间的一个网络贸易桥梁,同时成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进入欧美市场的一条道路。我们感觉到,在所有的新技术产业中,网络业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一个,这也是我们赶超欧美的最后一个机会了。目前在这个领域中,美国人拥有最强大的操作平台和最快的速度,而在内容方面,他们还没有形成绝对的霸权,我们还有机会。”
马云从一个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发展成为拥有国内所有网站中海外访问量最高,最具国际色彩的网站的老板,这不是奇迹,只是一种实践,是多领域的探索和发现。
通往成功之路不是惟一的、顺畅的,如果不是如此,则人人的头上都会有一个成功的花环了。成功的路也许并不难行,然而要找到这样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你非走许多路不可。
知行合一,方得大成
凡是此生无愧的人,一定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中度过的。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行路增加了他们的才干和阅历,因此他们又都是被社会所尊重的人。
要成就事业,读书和实践是从来都不可脱节的,没有实践的书本知识是纸上谈兵,是毫无意义的,而无理论上指导的行路,也尤如盲人骑瞎马是找不到通向目的的方向的。我国唐代的诗圣杜甫,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壮美诗篇,他的诗反映了生活场景广阔,且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的喜爱。他的创作源泉从哪里来?这与他骑着一头小驴边读书、边游历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看过电影《刘三姐》,其中有一段精彩情节是刘三姐与秀才们对山歌。秀才们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根本没把一介民女放在眼里,论学问与秀才们相比刘三姐当然不可与其同日而语。但最后秀才们却是威风扫地,狼狈不堪,败得一塌糊涂,原因何在,在于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对农家事宜茫然无知,而刘三姐却又智慧和巧妙地利用了这方面优势,在众乡亲的配合下将对手击得体无完肤,骂得痛快淋漓,直至大获全胜。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可见只知读书,不知如何行路是不行的。
楚霸王项羽算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项羽少时虽然读书蜻蜓点水,可他随叔父转战南北,可谓是饱尝世事,有行过“万里路”的阅历,但由于勇猛有余,谋略不足而惨败于刘邦之手。刘邦虽也不是读万卷书之人,但有容人之量,广纳贤言,他曾直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吾能重用此三人,所以取得天下。”而项羽竟然连一个“亚父”范增的话都不能听从和采纳,焉有不败之理,致使八千子弟兵也都亡命沙场,最后感到无颜见家乡父老,遂于穷途末路中自刎于乌江。从项羽自刎乌江的例子,我们又得出不读书、不学习,如同盲人骑瞎马一般,走多少路也是冤枉路的结论。
我们认为,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即知行合一更利于成功,更利于创造佳绩。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时代,“诗仙”李白无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出神入化、豪情奔放的作品不知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这些作品无疑有着诗人冰雪灵气的一面,但其心血的浇注与凝练才是他口吐莲花的真正原因。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闲踏青山,闷游绿水。因而才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磅礴;才有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无限浪漫;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妙想象,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百结愁肠。
可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凡成大事者必当达此境界。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辛苦一分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热血和丹心打造一把寒光四射、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才能在山高路远的人生征程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烦恼并非来自外界
古人云:“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即是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更清,魔障终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烦恼并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由自己的心理所决定的。
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要想将心态从消极转向积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必须了解到人生的幸福与痛苦,都不是什么上天的功劳,而是人所构造的。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无为而治,那么到头来只能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
那么,哪些又是经常出没于人心里的消极思想和情感呢?据统计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悲观绝望。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烦恼与痛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欢乐。这类人基本上放弃了生活中所有的机会,放弃了一切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接近死亡了。
其次是孤立无援。这类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总认为自己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也根本就不想去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更不会想方设法去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只能任由外力的摆布,消极地认命。
第三是自暴自弃。他们的主要表现为:夸大事情的难度,然后再告诉自己承担不了。因此这类人做事情不管怎么样都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不管是欺骗也好,隐瞒也好。另外这类人做事也毫无头绪,忙这忙那,把一些目前不必做的事情胡乱地掺杂到手头工作中去,使这项工作半途而废。
第四是自我诅咒。这类人往往过低估计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认为自己是“办事拖拉者”或者是“懒惰者”。他们也由此相信自己是一个无能之辈,并自动地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他们心目中,他们认为:既然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那么还不如放弃任何努力。
第五是消极抵抗。特别是在受到打击和挫折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正面的冲突,并很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因此这类人的真实心情往往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被表达出来。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并且这种含糊其辞或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六是曲意逢迎。这是消极抵抗的对立面,在表面上看来这类人很积极,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八面玲珑,有着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可实际上,这类人往往是一个缺乏主见,而对别人有求必应的人。但是这类人往往不知道给人承诺很容易,但是要一一兑现却是不简单的。因此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弄得很疲惫,心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极了。
第七是阳奉阴违。这是消极抵抗和曲意逢迎的结合,在做事情上偏偏要把好事办成坏事,给周围人一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印象,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心态。对于某件事情,这类人往往在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可实际上却从来没有认真地给予过考虑。因此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会胡来一通,把原本很好的事情搞得一团糟。
第八是担心失败。人往往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以后出现的这种心态。他们千辛万苦来做一件事情,可是到最后,这件事情却失败了,在自己的心上留下了阴影。于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这种阴影都会一直存在,久而久之,这类人的自信心就会严重地缺乏,心态也就相应地变为消极。最后将变得一事无成。
第九是知难而退。这类人原以为自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某个问题,达到预期的目标。可是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样顺利,所谓好事多磨。当事情出现困难的时候,这类人就会惊惶失措,甚至落荒而逃。他们根本就没有耐心坚持,一遇到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经不起一点点挫折。经常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第十是害怕批评。一个人要想真正获得成功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不免要走一些冤枉路,甚至是错误之道。特别是那些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更加容易犯错误,而犯错误必定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包括那些关心你的人,也包括那些原本就反对你的人。如果这时你开始害怕批评和指责,并停止一切你的创新行为,那就是很大的一个错误。因为没有尝试,将不会有错误和失败。但是,没有尝试,就更不会有创造和成功。
第十一是不拨不动。这类人就和船一样,你不动他,他就会停在那里不知要干什么。因此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正是由于缺乏这种主动性,注定了他的努力事倍功半,或好事多磨,工作和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感到不自在、甚至是勉强、劳累、紧张。
第十二是怨天尤人。在这类人的心目中,自己永远都是对的,而不顺利的事情都是别人的过错,把责任归咎于某些他自己猜测或假定的对象上。但从来不肯客观地去寻找消极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前因后果。并且这类人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责任,事情失败了,他们也会把责任推到客观条件上去,不会从主观方面来反思。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手中握着绝对真理,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对的,而别人却总是错的。
最后一点就是代人受过。这类人正好和怨天尤人的人相反,他们总是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都一概承担。即便是别人的错误,他们也总觉得是自己不好。因此这类人有很严重的自责心理,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变得郁郁寡欢。
归结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还是为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颗心。先有认识,才能谈到改变;能够改变,才能谈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让精神超然于红尘之上
行万里路,想必是可以广见闻、谙人情、明世道,与读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然而,不知始于何时,后人渐渐地把“行万里路”与“游山玩水”划上了等号。其实,人倘若真的能有这种游历,那万里之旅自会带来感悟人生的某种沉重。
漂泊,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无奈之举,漂泊意味着人的孤独和无助,漂泊之人多被人抱以怜悯和同情。其实,漂泊的真意还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古往今来,在物质世界中踉跄蹒跚的人类,一直在寻求精神的华殿。哲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人类设计了那么多的航标路灯,文学家用形象描绘为人类营造了那么多的诗化乐土,种种宗教的祭奠、牧歌、经文、诵诫……这些或高尚或有趣或无奈或乏味的精神建构和活动,都试图安顿人类那破碎了的梦中惊魂,人们也想从中寻觅一方精神的守望之地。而古今文人追求的那种万里游历,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寻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付出了二十八年的生命时光,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旅途备尝艰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和文学史料。后人整理成书的《徐霞客游记》正是徐霞客行“万里路”所得,没有他的出游就不会有《徐霞客游记》。当代青年女作家马丽华大学毕业后,以青春和爱情作为代价,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跋涉于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写出了散文集《走过西藏》。像她那种“游山玩水”绝不仅仅是历险,更多的是为了精神的追求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