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起夏洛克的成功经验时,他都会郑重地说:“诚信使我获得了成功。”
在很多人眼里,说谎、欺骗为他们带来很多好处。即使在所谓信誉好的商店里,用动人的广告哄骗消费者,将货物的弱点加以掩饰也是他们经常做的事情。在这些人眼中,经商过程中处处讲实话几乎不可能,欺骗与资本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现代新闻界里偏离事实、渲染事实、牵强事实、颠倒事实的现象已经很常见了。报纸的声誉有如人的声誉,经常的欺骗性报道只会诋毁声誉,得到一个说谎者的名声。而要想成为新闻界的中流砥柱,新闻报道立足于事实应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销量才会成倍增加。
要知道,一个好的名声是很难用价值来衡量的,而为了眼前短暂利益撒谎是鼠目寸光。
在经商过程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不诚实。人们往往更喜欢以欺骗顾客、隐瞒实情的手段来度过经济萧条时期。尽管他们的目的可能达到,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的人格和信用已遭损坏,这些是不能用他们刚赚到手的那些少量的金钱来衡量的。
曾经说谎的人或机构,认识到其损失再懊悔不已只是迟早的事。
有很多商店,开业时非常繁荣,不久后便如昙花般凋零了。这是因为刚开始的繁荣是建立在不诚实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导致的必然结果便是关门大吉。也许刚开始他们从顾客那里获得了好处,但是随着顾客对它的认识,商店的营业也开始清淡,最后走上歇业破产。
在生活中,信用也是一笔财富,以有所谓的态度对待信用,懂得珍惜它的人,就会因它而获得更大的财富。一个人若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诚信原则,别人不会对他产生怀疑,他对自己也充满自信,与那些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力量更大,对自己的行动也更有把握。
忠诚在创立个人品牌中不可或缺
有品牌的商品比无品牌的商品更有市场。实际上,人也是有品牌的。比如说,诚信就是人的品牌,人的诚信度高,品牌也亮,而人若无诚信,不但品牌不亮,还会让人怀疑他根本就无品牌。一个人的信誉度又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而在人品方面,一个人的忠诚度是最主要的。有位从员工干起的公司老总以其从业经历指导后辈:打造个人品牌价值的第一步,要从培养工作忠诚度开始。
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不可能终生只为一个老板、一家公司服务,但这并不等于忠诚就已经无关紧要。恰恰相反,在就业环境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和老板更加看重人的忠诚的操守。
许多职业人士之所以成为现代吕布,无外乎是因为忠诚的硬伤。比如曾在创维、高露华担任过要职的某职业经理人,在创维的时候,业绩非常突出,却与老板对着干,让老板慢慢觉得失去控制,最后被明升暗降,直至被迫出局。到高露华后,为了免于被老板突然踢出局,他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通过亲信来控制企业,甚至发展到抵制集团审计,竟叫保安把老板挡在门外!如此咄咄怪事,真是匪夷所思。像这样的职业人士,哪怕他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会使老板们不寒而栗,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因此,要创立个人品牌,就必须对公司和老板怀抱一颗忠诚之心。我们没有必要遵循关羽式的封建愚忠,但也要做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关羽虽然不肯归降曹操,但身居曹营时主动请战杀颜良、诛文丑,也尽了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见利忘义,卖主求荣,或者一离开原来的公司和老板,就将他们贬得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即使是一个人才,又有哪个公司、老板敢用?
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对自己的伤害更深。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人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际关系不行也跳槽,看到可以多赚几个钱的工作就跳槽,甚至没有任何原因也跳槽。然而,这种人往往失去自我,失去努力积极的工作精神,碰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绕开走。对于这样的员工,老板还会提拔并期望他们为为公司创造效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指责那些频频跳槽或整天把跳槽挂在嘴边的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在可跳可不跳的时候,最好不要跳。谁都知道,熊掌和鱼两者不可兼得,在分不清哪是熊掌、哪是鱼的情况下,最好牢牢抓住一样。
没有哪一家公司不看重员工的“忠诚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贰臣”历来是心存芥蒂,担心这样的人到他们公司后会“后院失火”,即使聘用,也会对他有疑心,他也就很难有出头机会。相对于这些“潜规则”,一些硬性制度的用意可谓“昭然若揭”,比如很多公司规定,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谁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
所以,一旦你决定了要从事某种职业,或者你正在从事某种职业,就要立即打起精神,不断地勉励自己,训练自己,控制自己,对公司、对老板、对职业多一分忠诚,少一点背叛。
即使你可以由于优雅的风度、丰富的知识,或者其他美德赢得他人的尊敬,但是一旦你有“欺骗”被拆穿,所有的优点就会烟消云散。只有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诚实无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和人员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缺乏忠诚,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
因此,我们强调一个人打造个人品牌价值的第一步,要从培养工作忠诚度开始。
无诚信等于无生存保障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再没有比诚实守信、取信于人更为重要的了。尤其是在与人交往时,只要有这个根本存在,只要别人还信任你,其他方面的缺陷或许还有补偿的机会。若失去了这个根本,别人不相信你了,别人就不愿再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你的处境会变得很惨。
有条渡船,渡河的时候因人多失衡翻了,众人大喊救命。一个船夫看到此景,划着小船前来营救,但船小人多,有位富翁眼看自己上不去船了,就对船夫说,“先救我,上了岸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我有的是钱。”于是船夫先把他拉上船,送他上岸,但富翁只给了那船夫十两金子。
船夫说:“方才你说给我一百两金子,如今才给十两,怎么能这样!”富翁听了斥责道:“你不过是个船夫,一天才能挣多少钱?现在一下子就赚了十两金子,你还不满足?再啰嗦,连这十两都没有!”船夫沉默不语,摇摇头走了。
事有该着,过了一个月,富翁乘船顺江而下,他所乘的船因触上礁石又一次翻了船,他又落水了。刚好船夫在岸边钓鱼,见有人落水,就前来营救,到近前一看,认出了落水人中又有那位不讲信誉的人,因此,他向别人划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救他?”
船夫回答说:“这就是那个没有信用的人。”听了船夫的话,没有一个人去救富翁,最后他淹死了。
正如电脑缺少了硬件和软件就无法正常工作,一个人在做人上丧失了诚实和信誉,也难以取得成功。富翁失信于人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意味着你丢失了为人的起码品质,意味着在别人眼中你失掉了为人的信誉。这个损失多么惨重,你当然会掂量得清清楚楚。
有位知名的学者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赴德留学生在毕业时成绩优秀,他决定留在德国找工作。拜访许多大公司后,他都被友好地拒之门外。留学生最后只得去一家小公司求职,但也照样被礼貌地拒绝了。
这下,留学生不干了,他大声说:“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我要控告你们……”对方还未等他把话说完,便打断他说:“请您小声点,我们去别的房间谈谈好吗?”两个人走进隔壁一间空房,该公司人事经理递上一杯水之后,从留学生的档案袋里拿出一张纸。这是一份记录,上面记录这个留学生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3次逃票。
留学生看后十分惊讶,也十分愤怒,心里不禁嘀咕:“就为了这点小事而不肯聘用我,德国人也太小题大做了。”
说到这里,知名学者列举了一组数据,称德国人抽查逃票通常被查到的概率是万分之三,亦即你逃票一万次,只有3次才可能被发现。那位留学生居然被查出3次逃票,一向以信誉著称的德国人对此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现代社会是信誉社会,对于个人来说,信誉代表着形象,代表着人格。要想在形象和人格上获得依赖和尊重,就需要树立个人的可信度。从这一点上说,就不难发现为什么德国人会将逃票这样的小事看得比天还大,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人在几毛钱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谁还能指望他在别的事情上值得信赖呢?
人之所以失败绝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运气不好,而是由于轻视小事这个恶习。轻视小事不会产生信誉,没有信誉就无法生存。
如果你损失了一些钱,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如果你失去了一些朋友,你失去的可就大了;如果你失去了信誉,那一切都完了。
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
约翰的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约翰和父母都放心不下奶奶,他们不知道,孤单的奶奶将来该如何生活。
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一个可以异地存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看到孙子,奶奶非常高兴,她挎上菜篮子说:“我去买你最爱吃的鳕鱼。”然后她去了窗台,约翰看到窗台上放了一大把钱,有零有整,奶奶把钱全部拿在手里就出去了。
“钱怎么能放在窗台上呢?只要窗子一开,路人随手就能拿走。”约翰想。等奶奶回来,他就让奶奶把钱放到电视柜上面。奶奶说:“没必要,我这一年还从没丢过钱呢。”但她还是采纳了孙子的建议。
第二天,奶奶买了东西回来,还是顺手把钱丢在了窗台上,约翰再次帮她收拾好了。
第三天,奶奶依然如故。约翰知道这是习惯使然,他再次从窗台上拿起奶奶买东西找回的钱放到了电视柜上,并顺便把那些钱整理了一下。在整理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奶奶的钱增加了!他记得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是368美元,可现在3天过去了,奶奶买了不少东西,钱数却变成了405美元。
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门前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一下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费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多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
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奶奶说:“我每次买东西时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哪有这样买东西的?约翰感到很可笑。他决定跟踪奶奶一次,看她究竟是怎么买东西的。
第二天,约翰悄悄地跟在奶奶后面。果然,奶奶买水果时,一下子把钱全拿出来,让卖水果的人自己拿钱。约翰发现卖水果的人从奶奶手里拿出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却放回了两张5美元的,他等于没收奶奶的钱!接下来,他看到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不收奶奶钱的,还有多找奶奶钱的……
约翰的眼睛湿润了。他明白了,这都是小镇上的人们在帮助无依无靠的奶奶!
约翰找到了镇长。感谢小镇人一年来对奶奶无声的照顾。镇长说:“以前都是你爷爷跟别人打交道,他去世后,你奶奶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中。刚开始小镇的人还感到这个老太太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她根本不认识钱。没人愿意欺骗一个不认识钱且完全信任别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其实,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小镇上原来也有坑蒙拐骗现象,自从出现对人没有丝毫防备的约翰太太后,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感谢你奶奶才对啊!”
镇长的这一番话让约翰很受教育,这让他更加懂得了诚信对社会和谐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