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很少有人提及对悟性的开启和培养问题,有的人甚至认为悟性是一种虚幻的感觉,是来无踪去无影,不可捉摸的领域,是鬼使神差,不是人的意识,这就更使得悟性这一概念玄虚化、不可认知。其实,悟性作为一种思维结果,是可以认知也可以培养的。
一开发智力与培养悟性
智力指的是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悟性指从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其中的联系或用直觉方式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詹姆斯博士认为:人的悟性是人的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也是最难掌握的能力,是多数智力超常的人所具有的特殊才能。无疑,开发智力更能提高悟性,二者相辅相成。
1.悟性水平代表智商
我们知道,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智力通常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即智商,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而悟性水平包括感悟力、领悟力等,即一个人的洞察力、联想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等。除此之外,悟性水平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能力,它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悟性代表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智商和情商的总和,悟性水平完全可以代表智商。
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悟性好,也就代表了一个人智商高。
九龙杯巧妙取回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有一次,一位外国的重要客人圆满地结束了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后,决定从上海取道回国。为了表示中国人民的友好情义,有关方面在上海一家著名的豪华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宴会。
出于对贵宾的尊重,宴会上动用了极其珍贵的九龙杯。这种酒杯除做工精美、质量上乘外,平时还看不出其他特别之处,然而斟上酒后,杯子盘旋的龙嘴里衔着的一颗珍珠便会骤然发亮,甚是奇异。
这位尊贵的外宾不但赞不绝口,连声“OK”,而且还爱不释手,可能是已有了醉意,竟顺手将一只放进了他的公文包。
此事令我方接待人员颇感为难,这套九龙杯堪称国宝,全套36个,少了一个,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当时我国的一位领导人正在上海,听了汇报后他批示,九龙杯一定要追回来,但不可轻率行事。究竟怎么做才好呢?
他思考了一会以后,询问当天晚上有什么接待活动,负责人回答:“看中国的杂技表演。”这位领导人听了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心里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晚上魔术节目表演开始,只听一声枪响,桌上放着的三个九龙杯突然少了一个,正在观众大感惊讶的时候,只见魔术师微笑着走到外国客人面前,彬彬有礼地对观众说:“我把那只珍贵的九龙杯变到尊贵客人的公文包里了!”那位客人只得将公文包打开,让魔术师取出了九龙杯。
这时场内观众掌声雷动,就连那位外宾也跟着一起鼓起掌来。
没有悟性,智力水平不高,能够如此妥当的处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不可想像的。
这里出一道数学题,我们试着做一做:
一位老汉在分家时,欲将他的17头牛分给他的三个儿子。
因老大为家里吃的苦最多,贡献最大,所以决定分给他1/2;次子的贡献比长子稍逊,分给1/3;三子刚刚成年,还未给家里效力,但毕竟也是家庭一员,因而给他分1/9。计划是计划了,但怎么个分法?却成了难题,因为17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3或9整除。一时间分牛成了困扰老汉和三个儿子的心事。
但这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却被村里一个少年解决了,这用一般的数学原理是解不开的,少年的思维感到了这一点,既然如此,变通一下可不可以?即:先借一头牛,凑成整数18,长子分1/2得9头,次子1/3分得6头,小儿子1/9得2头。
9+6+2=17,多出的一头再还人家。
这个方法不是缘于规律或定律,而是悟出的,属高智力。
2.培养悟性,提高智商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悟性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智慧的大小、智商的高低。确实,悟性就像一个人思想的翅膀,悟性越高,翅膀就越有力量,也就飞翔得越高、越远。
悟性是一种学习、理解的能力,而这个学习、理解的对象不只是事物表象,更应该表现一种隐藏在现象里边的深层规律(一种既非逻辑推演,也非实验证明的概念、要领、经验)。悟性可养而不可训,因而悟性的培养既不是靠死读书,也不是靠苦想,而是靠触类旁通,靠想像得到。培养悟性要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一最高“悟境”,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由浅入深,融入自我。
比如我们阅读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先是通过作品本身,同时通过联想和想像去创造性地解读作品,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乃至社会和人生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文学,借助生活的各种形象,来艺术地表现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这就需要我们深析这种感悟(即作者对自身或他物的深刻理解),并能够通过渗透自身的人生经验,对作者的体悟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从而达到提高悟性的目的。
其次要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悟性的培养在于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提炼生活,而提炼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有创造就有悟性的灵显,就会提高智商。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情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生活,像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像春风秋雨,名胜古迹,像同学苦读,家庭变化,像大自然中的雷电霜雪。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用心去体悟,反复琢磨,直到从现象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道理。“悟”的过程就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再创思维,创造性地发现客观事物的内在涵义、潜在规律和它们互相间的必然联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逐步形成自己新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吐故纳新、有所创造的过程中,升华悟性。
培养悟性更多的依靠每个人自身的体会、感受、心得。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却从不用心去体验生活,对身边的事,对学习的事,对工作的事视而不见,这种人即使到老,也不能领悟出什么东西。相反,有些人可能开始什么都不懂,但他们知道认真学习,细心观察,勤于探索,用心去体验,却可以快速培养出很强的悟性。
培养悟性还要勤于学习,悟性的培养与提升很重要的一点保障就是文化素质和经历,这就要求每一个人要勤于学习,勤于提升自己。在勤于学习的同时,更要善于总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在悟性的培养中缺一不可。只有多学习才能丰富知识,只有勤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悟”懂“悟”明,才能提高智力水平。
培养悟性还要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
所谓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手脑并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
3.悟性对智力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智力开发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个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人的智力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来发展智力,搞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有更多的价值。因此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离不开悟性的参与。不懂,不明白,就谈不上掌握知识,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对知识的领悟和体会过程,智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类意义上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能力,却不具备人的思维能力。
又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到四岁时,林里的孩子被发现,身体强壮而智力水平差些,因为林里孩子文化知识少,感悟知识,领会知识的机会也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如果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所学所掌握知识是否全面,关系到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关系智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如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甚至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进行测验,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可以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程度的人,如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期末考试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级的优等生差不多。而对他进行记忆广度、图形知识、智力游戏等测验,则成绩和同龄儿童基本一样。综合各项指标说明,该儿童只是在算术方面接受了大量速算法的训练,表现异常,在其他方面与同龄儿童差不多。由此可见这种训练对智力有好处,但长期停留在这一点上,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会形成智力发展的障碍。
如有一个11岁男孩子,随机给他1880—1950年时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说出是星期几。他的加法更惊人,10到12位数相加,只要数字一念完,他马上就能说出答数。但他的一般知识却不如同龄儿童,许多诗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进行逻辑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目瞪口呆了。
智力和知识截然不同。不能以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如25+18=?
有的孩子用(25+15)+3=43来计算,有的孩子用数手指头的办法计算,有的孩子利用实物符号计算。虽然答案一样,但智力大不相同。这也就是领悟力的不同。
智力的形成比知识的掌握要慢得多,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而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智力发展有一定限制,到一定时期停止。有的认为16岁是顶峰,有的则认为可到30岁。知识的掌握是无限制的,智力发展停止了,知识可在智力停止发展后不断获得,智力不能传授,而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因此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悟性的培养和参与,悟性是提高智力水平的源动力。悟性在提高观察力、思维力、综合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潜在的作用,比如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有的教师领着孩子到现场、实地体会、观察,引导学生。春天到了,就去看融化的河水,发芽的绿柳,青青的小草,绵绵的大地,学生有了切身感悟和观察,就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观察力、思考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4.培养悟性离不开有目的地去探求
悟性不会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自然产生,每个悟性超凡的人都是不断学习、不断探寻的结果,只有有目的地探寻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新灵感的产生。
我们在小学语本课本中就知道了锯是鲁班发明的。
那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
一个炎热的夏天,太阳像个大为球,无情地烤着大地上的一切,人们躲在荫凉里,不停地摇着扇子,仍然挥汗如雨。就在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一场灾难又降到鲁班居住的古木村百姓的头上。
鲁国国王要鲁班带领全村200名青壮年民工去盖一座举行宴会用的宫殿,限期三年完工。
这件事把鲁班愁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那时候盖房子,既没有砖瓦,也很少用土石,所有房料,几乎全用木头。鲁班算了一笔账,别说盖宫殿了,就是把200人全部打发上山砍木材,三年时间也不够呀!
鲁班对负责建筑事务的大臣说:“200个人,三年时间盖一座宫殿,根本不可能。请把时间放宽一点吧!”
那个大臣瞪了鲁班一眼,蛮横地说:“到时候盖不起宫殿来,就把你们全部杀死!”说罢,气呼呼地走了。
鲁班被迫接受了这项施工任务。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一个50人组成的伐木队便带着刀斧上了山。他们转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精心挑选着坚固耐用的好木材。每选好一棵树,便留下一部分人,用刀斧砍伐起来。
那时候伐木可困难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刀斧一下一下地砍。50个人忙碌了一整天,尽管个个累得筋疲力尽,但却只砍倒了三棵树。
傍晚,那个蛮不讲理的大臣看到只运回来三棵树,便咬牙切齿地说:“你们存心捣乱是不是?好嘛!明天我要亲自上山看着你们干,看你们还捣乱不捣乱?”
这个大臣,第二天果然跟着伐木队上了山。
伐木的人们,光着臂膀,在如火的烈日下一气干了大半天。
这个大臣不让他们喝一口水,不许他们吃一口饭,更不准他们休息一会。许多人昏倒了,这凶狠的大臣还不准抢救。
就这样,每天都有人死在深山里。
看到乡亲们遭受这样严重的灾难,鲁班又心疼又着急。为了加快砍伐速度,他决定每天提前上山选择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