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想的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很少站在女儿的立场来看这件事。其实老先生再没有反省女儿出家的原因,从而对女儿感到绝望和愤怒,以致伤害彼此的情分,损及自己的健康。
了解与接纳,是人情世故的智慧。有了它,不但对家人态度温馨,也能体谅别人的立场,并能保持较好的互动关系。人情世故的智慧,是待人接物的旨要,是立身处世和心理健康的基础。
责任也是人情世故的智慧。能为自己负责,坚持目标和原则,是善待自己,给自己机会和发展的表现。对自己负责,也表示能面对挑战,肯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多能力,更好地自我控制。
越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所得到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越多;越是放纵自己,不肯负责的人,也越是无能。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
“我们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不强迫他读书和做事,除非孩子自己想做。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时我就容许他什么都不做。”
可后来孩子上初中,他觉得压力很大,不想读书,不想上学,生活散漫,只看电视或玩游戏机,连待人接物、招呼亲戚朋友都显得漠然。
这时的妈妈却着急了,而造成这一结果的真正问题是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负起责任,没有学会基本的生活规范,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没有基本章法的孩子,不能负起责任,于是他的自尊和自治愈来愈差,从而造成逃避的倾向。当他们适值叛逆期时,反叛与不负责便造成放任自流,构成偏差行为。
有责任的人会为别人设想,所以人际关系较好,个人与社会、家庭乃至组织间的互动也较佳,因此得到的鼓励性回馈多,精神比较振作;反之,则造成生活适应上的难题。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说:“责任就是有能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他在实践这项责任时,不致妨碍别人以求满足自己的需要。责任也表示自己能实现其承诺。”责任与行为的正当性息息相关,因此他又说:
“个体必须去实践善行或对的行为,以肯定自我价值。因此,人必须有一套行为善恶的标准,并以之评估自己的价值。”
责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础。父母亲有责任感,才能照顾子女;子女有责任感才会孝顺,乃至实践公德心,为别人服务,为公司和机构负起应有的责任等。能尽责任的人,自己才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信任你,从而愿意和你建立互信的亲密关系。
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必须认清,没有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包容别人的缺点,称赞别人的优点;这能使别人得到喜悦,也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其次是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既然不同,那就要互相包容,才能妥协出一个大家接受的做法。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顺遂,事情总是有成有败,有顺有逆;成功顺遂固然值得高兴和称道,但挫败时则需要包涵才行,不能过分责备,否则就会恶脸相向,撕破脸还坏了情谊。包容的可贵是:
①维持自己心理的安宁,免受烦恼的侵扰。
②它能给别人和自己尊严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③它使人际互动优雅温馨,促进彼此的情谊。
④它赐给我们幸福感和快乐。
包容不是包庇,不是善恶不分,更不是得过且过。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同时能体谅别人的立场。虽认真却文雅不苛求,虽讲效率但不急功近利,虽是非分明却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人不是只交往一次,而是日久情更深。宽容给我们建立知交深谊的机会,成全彼此改过自新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每一个人发展善良德行的勇气。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它需要人们更多的去感悟、去领会。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么重要的人性品质,却普遍被现代人忽略。于是多年朋友,一日之间反目成仇者有之;至亲的家人,意见相左,闹得恶脸相向者有之。感悟人情世故并获得智慧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才能养成。
2.悟性好的人更会处理各种关系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得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力和领悟力,感悟做人的根本,领悟事情的利害。
夫妻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有一对小夫妻,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各自认为对方无理,互不相让。不过,他们也没有喋喋不休地唇枪舌剑,一味争吵下去,而是憋着一肚子气,互不理睬。
三天过去了,夫妻俩仍然互不说话,这样僵持着,谁也不想先开口找话说,都觉得先开口等于承认自己的软弱,而且对方以后可能会得寸进尺。
可是,夫妻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利害冲突。他们心里还是希望和好的。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双方的朋友来劝解一下,那两个人和好就容易一些。遗憾的是,别人并不知道他们在互相生气,他们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嘛。尽管如此,他们都在心里寻求和解的办法。
妻子突然计上心来,她拉开衣橱,翻了一阵又关上,然后又去书桌抽屉里东翻西找。最后,满屋子的橱柜、抽屉都被她翻了个遍,也没见她找到什么东西,于是又从头仔细地再寻找。
丈夫感到很纳闷,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在找什么呀?”
“找你的声音!”妻子佯装恼怒地回答……
丈夫忍不住笑了起来,就这样,夫妻俩人又和好如初了。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妻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她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场夫妻之间的“冷战”,无论是对夫妻关系的认识,还是找到处理化解矛盾的方式,都是悟性使然。看来这位妻子的悟性好于丈夫。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4.不卑不亢,不即不离
处世离不开对世事的感悟,不即不离,不卑不亢即是处世的一种原则,也是前人对处世之道的一种感悟。
一个人既不比别人卑微,也不比别人高贵。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要么把自己看高了,要么把自己看低了。前者会使自己变成“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的多余人”,后者会使自己妄自菲薄,缺乏直面社会和直面人生的勇气。两种情形皆会致人于危险尴尬的境地。其中看低自己尤其可怕,总认为自己不如人高贵,不如人貌美,不如人命好,就难免会产生低人一等、矬人半截、矮人三分的感觉。而人心又总是如此欺负人:你越是那样想,便越是那样表现,便越是显出一副卑怜相,这在无形中也就“灭了自家威风,长了他人志气”。本来彼此平等的双方,就因为自卑心理在作怪,一下子把自己降辈为“孙子”,而认对方作起“爷爷”来了。这样为人,这样处世,岂有不败之理?所以,做人一定要从“低人一等”的误区中走出来。
假如,你为了谋一份差事而去拜访某大公司的经理,你先要明白一个原则,就是:虽然你去谒见的可能是一个身份颇高的人物,而且又是你有求于他,但求不求在你,应不应在他,他仍是被动的。如果你与某一个人交往和办事时,心理上总有“我正在求你”的感觉,那么你会变得神经紧张,一切出于不自然。
这时需要迅速调整自己的自卑心理,以平常心待之,使自己的感觉处在最佳状态。
李白有一句诗,道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面对“权贵”心生畏惧而自卑,那么你就不可能使自己大方果断起来,能做成的事也难以做成。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我们将心理上的那份胆怯收起来,充分显示出足够的自信,就会在处世过程中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要想孤立自己并不难,只要自视高人一等就足以奏效。昂起高傲的头,让自己的心态从别人的头顶上游离出来,感觉上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从此也不再为人所看重、所欣赏、所亲近,这种受自傲心理所累的人同受自卑心理所困的人在与社会的融合方面,效果是一样的,都不会获得好的结局。所以,要想从高傲自大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必须首先学会真诚地关心别人。
这也是西奥多·罗斯福异常受欢迎的秘诀之一。罗斯福是个使仆人都喜爱他的人。他的那位黑人男仆詹姆斯·阿默斯就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西奥多·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阿默斯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
“我妻子有一次问总统关于鹑鸟的事,因为她从未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不久以后,一天,我们小屋里的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拿起电话,才知道是总统本人打来的,他特意来告诉她,我们屋子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往外看,就能看到。罗斯福时常做这类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如果看不到我们,他就会轻轻地叫着‘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表示友好的一种招呼习惯。”
一个人应以超脱的境界去审视人:不执著在事物上面,面对人生的种种风景,保持一种超然,一份洒脱。不躲避现实,在淡然的心境中,从容面对生命中的问题,在淡泊中走向成功。这是智者的风范,真勇士的选择,也是我们应该努力修养的境界。
这一切都离不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