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找准机会尽释前嫌。待领导对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之后,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请教领导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看法。弄清了领导误解的原因后,你可以耐心向他做解释,证明你并不是有意的。只要你是坦诚的,领导不会不接受你的解释。
⑥经常加强感情交流。误解消除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刚消除掉领导的误解,你对领导的态度就变得不冷不热,会使领导认为你仍是在欺骗他,反而更加深了他对你的误解。这时,你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趁热打铁,经常找理由与领导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你们之间的友谊。
君子小人两不欺
——说话办事不得罪人的技巧
世上有些人有种怪脾气——欺软怕硬。比如在一个单位或公司里,上司太强硬了,有些下属便畏首畏尾,低三下四,说领导是一言堂,家长制;而上司太软弱了,他们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还有争权夺位的动机,对于这类人,人们习惯上称之谓“小人”。
一般来说,小人大都是一些品格低下,手段卑劣之辈。他们办事向来不择手段,只要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小题大做,添油加醋或者凭空捏造事实,以便对正人君子进行陷害。如南宋秦桧,便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置岳飞于死地的。他们不需要什么证据,更不需要让人钦服,用他们的话说,只要他们心目中的“最高领导人”认可,他们便可任意发挥。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原因便在于此。
元曲《窦娥冤》里的陶兀便是典型的小人。初时,他与窦天章结为朋友,彼此不分,后来只因为自己没有窦天章的官大,再加上窦天章没有告诉他窦娥是个女扮男装的女孩,因此产生嫉妒之心,于是在明知窦娥被冤的前提下,泯灭良心,屈打成招,造成千古奇冤。
其实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损人不利己。
但小人的愿望是无须利己,只要损人便心满意足了。
还有一种小人,并不像陶兀那样不管利不利己,都要损人。当然,有些时候这是因为君子的孤傲清高造成的。如唐朝的李白,一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让高力士脱靴的关系,怪不得别人。
唐时,杨贵妃是有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肝宝贝。
杨贵妃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宠爱。一个女人,特别是帝王宠爱的女人,总希望别人能赞美她,杨玉环也不例外。加之李隆基又是位风流天子,雅擅音乐,宫廷中有第一流的乐队,也有许多词臣不断地撰写歌词。在众多的词臣中,翰林学士李白是最为杰出的一位。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据说他在作这三首诗时醉态可掬,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
太监的地位是卑贱的,但得宠的太监就不同了。李白要高力士当众为他脱靴,高力士自然深以为耻,从此便种下了祸根。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写得很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霜,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写得玉容花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得意,常常独自吟诵这些清词丽句。但是,李白在诗中提到了赵飞燕。
这在李白,绝不存在丝毫讽刺的意思。他只是就赵飞燕的美丽与得宠同杨玉环相比较。然而比喻总是跛足的。比喻之物与被比喻之物往往只有某些特征上的相似,而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但他采取忍耐之策,不急不躁,默默地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问道:“我本来以为您为这几首诗会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我凭什么会恨他呢?”于是,高力士施展了移花接木的手段:“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作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岂不是把贵妃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吗?”
聪明的女人在遇到切身利害问题时,也会变得很笨。杨玉环果然立即上钩。在当时,杨玉环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显要,声势显赫。她惟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她绝不希望被人看作像赵飞燕那样****,更害怕也落到她那样的下场。机警的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之情。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作梗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报告,葬送了被称作“谪仙人”的诗人的前程。
可以说,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过于清高的办事方法使他最终未能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在他看来,像高力士这样的小人根本不配与自己为伍,正邪势不两立,正人君子自然嫉恶如仇。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白巧借醉酒之机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没给他留丝毫的面子,这样做虽可泄一时之愤,但他却没想到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得罪了一个小人而断送了自己的一世前程。真正好好地衡量一下,这样做值得吗?应该说,两人相斗,笑到最后的还是高力士。所以,作为现代的智者,最好的保身之策是不能忘记“第三者”,而在这些“第三者”中,特别注意的还是当权者或实力人物的亲随,这类人并不那么好接近,而且对他们奉承,他们还会生气。但要想在这一组织中生存下去,就应当同他们维持正常关系,决不能因为讨厌这些人,就避开他们或反对他们。因为这类人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在当权者那里放冷风打黑枪,你的所有勤奋就得白搭。因而,人们常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搪。
其实,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最好的办法是阎王小鬼两不欺。
有这样一个人,分到了一个比自己能力稍差的领导手下,他自恃自己文凭能力都高,所以时时处处都显示出对上司不屑一顾的神情,结果,久而久之,因一个小小的错误,被上司抓到了把柄,弄得一败涂地,再也没有爬起来。
还有一位,也遇到了一个能力较差的上司,他的做法更加令人叫绝,他不但看不起上司,而且将上司的表现反映给上司的上级部门,上级部门派人调查后,将其革职了。然而事与愿违,时隔不久,新来的上司到任后,便毫不犹豫地将他给炒了。而且从此以后,他也成为同事眼中的魔鬼,朋友们也渐渐的和他疏远了。
诚然,弱者或者能力差的人不应该当领导,但现实证明,这些能力差的人也未必当不上领导。为什么?画家方成的漫画《武大郎开店》比喻的非常恰当,就是说你别以为某些人能力差,不具备领导素质,可在某些上司的眼中,他们却是非常难得的材料。而且,也正是因为他们表现的懦弱,对上司构不成威胁,所以他们才得以官运亨通。相反,像上述两例,一个是犯了小二管大王的越位错误,一个是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又锋芒外露。俗话说,打马骡子惊,谁还愿意提拔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下属呢?
另外还须注意,即便有些上司已经大权旁落,是个傀儡了,你也不应该轻举妄动。一方面舆论同情弱者,另一方面,看一个单位的重心并不是名分,而是权力。权力所在才是重心所在。更何况有些懦弱者之所以能当领导,势必要倚重他身边“师爷”式的人。就像秦时赵高与秦王一样,尽管这时的领导形同虚设,可这些“师爷”式的人物,却早已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一旦有对他们的“权力暗箱”胆敢窥视者,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你消灭掉,因为,他们绝不会与你分享这种特权,这种事例早在汉末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就足以得到了证明。
该出手时就出手
——说话办事果断决策的技巧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曾写过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一头小驴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两堆青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结果在长时间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人们把这种长时间在两种以上的方案或目标中犹豫不决,难作决断的情形称之谓“布里丹效应”。
决策中经常存在着这种现象。
有位女大学生,才华出众,亦美貌超群,因此,身边追逐者络绎不绝。然而此女竟以此为资本,傲视一切。于是,久而久之,一个个追逐者不得不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叹息声中离他而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大学生芳龄越来越大,而追逐者却越来越少,最后一个也没有了。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人们尽快地做出选择的。因为时间不等人,“过这个村没这个店。”如果一味地好高骛远,免不了要像这位姑娘一样要贻误终身。
可是抉择是需要勇气的,不但需要正确的判断,而且需要果断作出决定。它比单一条件下的抉择要难得多,因为单一条件下没有任何选择,而人们往往是在越是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越是犹豫不决,导致最终的失败。太平天国时期的翼王石达开的失败就是如此。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万余人的部队撤退到大渡河的安顺场,对面无敌人防守,此时有人建议立即渡河,渡过一部是一部,也可掩护部队。另也有人认为小股部队过河会抵挡不住突然出现的清军大部队,应等后勤辎重上来一齐渡河。石达开在这两种意见中犹豫不决,一直拖到第二天,河水陡涨,部队已无法渡河。5月16日水势稍平后,对岸已被清军占领了,在两岸敌军的夹击下,石达开率军苦战一个多月。最终战败身亡。实际上,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决策者的思维活动陷入了摇摆不定的振荡中。思维若是在各个决策方案的固定思路中进行,难以鉴别各个方案的优劣差别,其结果就会被布里丹小驴引入歧途。因此,决策中要防止“布里丹效应”,首先不可企求“万全之策”。决策是各种信息的综合输出,是有选择的输出,不可能包含全部有利因素。决策中要善于好中选优,险中求稳。企求万全之策势必陷入“布里丹效应”。切莫一味地追求精确。当然,一个决策如果条件允许是愈精确愈好,但自然界的事物是互相联系和不断变化的,过分追求精确反而模糊,适当的模糊倒可以精确。例如,改革开放刚一开始为了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从“******”高压手段下走过来的人们,面对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却心存疑虑不敢接受,像商鞅变法时的立木赏金一样,人们还不大相信,但等大多数人明白过来以后,早已时过境迁不复再现了。
所以,无论任何事情,早作决策可以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尤其是现代社会变化无穷,影响决策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决策犹如从流沙中找出稍纵即逝的珍珠,必须当机立断,而不能把影响决策的所有因素和影响程度掌握齐全、精确,大多只能在部分信息精确,部分信息模糊的“灰色”条件下进行决策。有一则寓言,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说有一只狐狸和一只兔子同时发现了一棵枣树,兔子说:“我们共同把枣吃掉吧。”狐狸不同意,狐狸说:“枣子还没熟,等熟了以后再吃吧。”兔子相信了,可是它盼呀盼呀,树上的枣子越来越少,然而却从没见过有一个熟的。实际枣子早已在半熟时被狐狸一个不落地吃掉了。决策也一样,要善于比较;不可一味地强求最优方案。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里真正的最优是没有的。“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比较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择利避弊才是决策的明智之举。如果一味求最优,极可能走向求全责备;过于挑剔则会徘徊无措,社会上一茬又一茬的老姑娘,如果让她们再活一次的话,相信她们再不会犹豫寡断,求全责备,贻误婚机了!
同一个地点,同一样的局面只是时间相隔7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撤退到大渡河时,其结果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正确估计面对的形势,当机立断,避免了“布里丹效应”。
教训啊,决策者们,在优柔寡断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啊!
大丈夫也要学会弯腰低头
——说话办事忍耐容人的技巧
名贤集中有“运去奴欺主,势败犬欺人”之说。说的是人处逆境时做什么都不如意,喝口凉水都塞牙。
其实,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生顺境,尤其是想干大事业的人,往往都要经过几番挫折,最后才得成功。如刘邦在项羽手下低三下四,忍气吞声,严重时,就连项羽把他父亲烹了,他都无动于衷,并声称要分他一杯羹。可见他忍耐到了一定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