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谋略与“知止不殆”异曲同工。都是强调用权行事不要太过分。但受黄老之学影响较深的权谋家则认为真正的“止”就是无职无权。因此他们理解“知止”就是要请退辞官。老子、孙子、范蠡、刘基等都是功成名就后辞官的。有因棘手问题或涉己问题,采取“回避”之策的事例,也属这一谋略范畴。侍奉专暴之主,应小心为上,当退则退,该隐则隐,否则身首异处,成万古悲剧。汤和致仕,可谓知止不殆之典范。汤和元末起兵,率子弟归郭子兴。后从老乡朱元璋南征北战,所至皆捷,累功至御史大夫。然亲睹元璋皇权独揽,诛戮功臣,株连尤众,不胜唏嘘。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朱元璋大喜,允之。又因其不恋权位,复用异职。汤和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防御倭寇。由于汤和晚年能知止不殆,恭慎处事,加上远离擅威猜忌之主,免除伴虎之虞,故能终其天年,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东海王,可算以功名告终之人。在明开国功臣宿将中,未落至“兔死狗烹者惟汤和一人耳。”这就是说在“君”的眼里,“臣”在任何时候都只不过是一件工具,有用时,哄你拼命效力,没用时就把你扔掉。这是好的。一旦对你不放心,或怕被别人利用,他还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你毁掉,弄到不得善终的下场。如战国时大名鼎鼎的政治改革家商鞅,年轻时曾在魏国政坛度过了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光。
相国公叔痤深知商鞅的才能,极力在魏惠王面前举荐说:“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固而听之”。当魏惠王默默不应时,公叔痤又屏人而言:“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其用意就是防止商鞅为他国所用,成为魏国的隐患。好在魏惠王“昏馈”无能,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但“奇才”商鞅终究没能逃脱他为之效力的君王之手,最后被秦王残酷地车裂了。
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臣为工具的悲剧性,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我们从反面总结一下教训的话,就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伴君要像烤火,不可太远,亦不可太近。更要区别一下气候与环境,热了远着点,冷了靠近些。否则过远难取暖,过近热得慌,弄不好还会葬身火海被烧死。这一点,汉之晁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也就是汉景帝。第二年,晁错由中大夫升为内史,即主管京都地区的长官。汉景帝对他很信任,言听计从,其作用超过了九卿(汉中央政府组织分三公、九卿、列卿等,三公最尊,九卿次之。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晁错在景帝的支持下,对许多法令进行了修改,招致丞相申屠嘉的妒恨。正巧,晁错因为内史府大门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需要开个南门,而内史府的南面是太庙的外墙,于是就拆了一段庙的外墙,以便出入。申屠嘉闻讯大怒,想借此奏请景帝杀死晁错。晁错得到消息后,连忙抢先向景帝说明了实际情况。到申屠嘉来向景帝报告时,景帝说:“拆的不是庙的内墙,而是外墙,不应当法办处死。”罢朝以后,申屠嘉恼怒地告诉别人说:“我应当先斩后奏,而先奏反误了大事!”不久,申屠嘉病死,晁错在景帝面前也更加得宠了。
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由内史升迁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位列“三公”。这时诸侯王的势力强大,这些诸侯王大都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所分封的刘姓子弟,当时大都是年幼孩童,到汉文帝时已长大成人。刘邦本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让他们辅翼王室,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诸侯有大块封地,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势力越来越大。那时共有22个诸侯国,齐王拥有70多个城,吴王有50多个城,楚王也有20多个城。而且有的诸侯已经不受朝廷的约束,驱走朝廷官吏,诱招亡命之徒,大有天下又要变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对中央政权是一个严重威胁。而且,诸侯闹割据,一来免不了发生战争,二来对发展生产也很不利。于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他在《削藩》中指出,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主张先拿犯有罪过的诸侯王开刀,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归朝廷直接管辖。
晁错特别指出危险性最大的吴王刘濞,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封地五十三座城,东边靠海,煮海水熬盐获暴利,境内铜山可供铸钱。而且先前吴太子与当时为皇太子的景帝下棋时被打死,吴王一直心怀怨恨,借口有病不来朝见。依法本应处死,可文帝不忍心这样办,赐以桌几手杖。刘濞本应悔过自新,可他反而更加骄横跋扈,图谋作乱。
晁错一针见血地指出,诸侯要是存着造反的心,削地要造反,不削地,将来迟早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也易扑灭。等将来他们势力更大了,造起反来,那祸患可就大了。
《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诏令公卿、列侯和宗室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完全支持晁错,因此不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皇太后的亲戚窦婴在大殿上同晁错争论起来,从此结下了怨仇。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这样一来,势必遭到许多大臣和诸侯的强烈反对,他们对晁错及《削藩策》百般攻击,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特地从颖川老家赶到京城,提心吊胆地劝说儿子:
“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削夺诸侯的封地,使皇家骨肉之亲疏远,弄得大家都骂你怨你,你何必这样做呢?”
晁错理解父亲的一片心意,但他还是耐心说服道:“不这样做,天子的地位就不能巩固,国家政权就不能安稳。”
晁错的父亲却说:“这样做刘氏安稳了,可咱们晁家就不能安稳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去吧!”老人回到家中,服毒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
晁错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劝阻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为巩固中央集权,他继续积极协助景帝筹划削藩的措施。朝廷要削诸侯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吴王刘濞便决定发动叛乱。他派中大夫应高与胶西王刘昂密谋,提出以声讨晁错为名,起兵夺天下,“两主分割”。接着,刘濞乔装打扮,亲自赴胶西,订立了叛乱同盟。并由刘昂串联齐地诸国,刘濞负责串联楚、赵诸国。相约共同起兵。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王都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檄文,打出“清君侧”的幌子,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
同月,刘昂杀了朝廷派到胶西国的官吏,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先后发兵,一时干戈四起,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此爆发了。
吴王刘濞依仗吴国富庶,在致诸王书中称:我的金钱分布天下,诸王日夜用之不尽。有应当赏赐的,只要告诉我,我就给!并对将士列出奖格,最高的“奖赏”是赐金五千斤,封万户。
面对来势凶猛、声势浩大的叛乱,景帝当即在军事上作了部署,太尉条侯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为主力,进攻吴楚军;曲周侯郎寄攻赵军;将军栾布攻齐诸军;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方向,作为后援。
可天有不测风云,晃错未能提防背后射来暗箭。先前曾担任过吴相,并接受刘濞贿赂的袁盎。惧怕晁错追究,连夜与窦婴密谋。于是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进宫后见景帝正与晁错商讨军情粮草等前方战事,景帝问袁盎;“你曾经当过吴相,现在吴楚反叛了,你的看法如何?”袁盎骗景帝说:“不用忧愁,一定可以破吴。”
随后阴险地利用景帝支开了晁错,这才对景帝说:“吴楚所发书信,说是晁错擅自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因此才造反。只要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统统罢兵了。”
汉景帝听信了袁盎的蛊惑之言,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的。”当时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嘉等人都视晁错为眼中钉,在景帝批准处死晁错后,让蒙在鼓中的晁错穿着朝衣巡行市中,在中途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用腰斩的酷刑杀害了晁错。
接着,袁盎官拜太常,被派往刘濞处,以求罢兵。谁知刘濞不但不答应,还声称:“我已为东帝!”并要袁盎跟他反叛,因袁盎不愿,差点被杀掉,侥幸地逃回了长安。汉景帝召见从前线回来的校尉(武官,职位略次于将军)邓公时,问道:“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经杀了,吴、楚罢兵没有?”
邓公回答:“吴王阴谋反叛已经数十年了,发怒于削地,以诛杀晁错为借口。他们的用意并不是只为了一个晁错,而是想当皇帝。我恐怕天下的有识之士再也不敢谈论削藩了!”
汉景帝叹道:“你说得很好,我也非常后悔!”景帝这才下定决心平定叛乱,下诏令周亚夫统率大军迎击叛军。由于叛军逆历史潮流而动,仅仅三个月就被平定了。吴王刘濞兵败自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景帝趁平息七国之乱之后,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管理。
常言说,疏不间亲。晁错错就错在与皇帝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保持一定距离,最终导致于被腰折。
该出头时当出头
——说话办事捕捉机会的技巧
人生在世,处处都是机会,关键是自己能不能把握,有没有能力把握。想当年的毛遂自荐、王勃作滕王阁序、薛仁贵的白袍小将救驾,以及岳飞枪挑小梁王、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无不如锥处囊中一样脱颖而出。这就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便有发挥的地方,正所谓世不误人、乃人自误尔。
当然,时代不同,有些人纵然有济世之才,也可能因一时间时运不济使你暂时报国无门,但这绝不是说你一生一世永远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
李续宾是曾国藩手下善于揣测其意图的爱将。一次,曾国藩召集众将开会,谈到当时的军事形势时说:“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故江宁上游乃其气运之所在。现在湖北、江西均为我收复,仅存皖省,若皖省克复……”此时,李续宾早已明白曾现在的意图,趁势插话道:“嫡帅的意思,是要我们进兵安徽?”“对!”曾国藩以赞赏的目光看了李续宾一眼,“续宾说得很对,看来你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为将者,踏营攻寨计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规划宏远,这才是大将之才。续宾在这点上,比诸位要略胜一筹。”李续宾一句话赢得了这么高的赞扬,实在是高明之举。
读懂朋友也读懂对手,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曾国藩说李续宾“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一语破的。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平时紧紧围绕对方关心的敏感点进行思考,才能在把握对方意图和办事思路方面有超过其他人的可能。
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显露英雄本色让大家心服口服,从而创造一种可与其他人比较的局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清楚了。领导平时赏识某个下属,但又怕众人不服气,只有把别人“比”下去,让人心服口服,领导才感到踏实。所以,有志气的下属应该体会到领导的这种心理,注意在公共场合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不辜负领导的信赖和赏识。李续宾作为曾国藩的心腹、爱将,特别善于表现自己,给曾国藩挣面子,既保住了自己被赏识和重用的地位,又平了曾国藩欲提拔知己而怕众人不服的口实。
事实证明,平凡中见伟大。人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当你刚刚步出校门,当你刚刚成为一个新社团、新企业的一大批职员中的一员,你会感觉到你与同团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自然不比你高一头,你也恰恰不会比他们短一块。可谓各怀心思,旗鼓相当。
而你在领导或其他人的心目中也就是这个样子。但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你在一个偶然的或者必然的场合,不论你采取何种方法或手段,突然显示出自己即使不太成熟和完美的思想、能力和才干,你就会出之于众,你就会赢得上司的注意。或许这就是你出人头地的开始。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是开始。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人生的转折大多从第一步开始。
有一位身材矮小、头发稀少、相貌平平的青年叫卡纳奇,有一天早晨,卡纳奇到达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一辆被毁的车身阻塞了铁路线,使得该区段的运输陷于混乱与瘫痪。而最糟的是,他的上司、该段段长司哥特又不在现场。
作为当时还是一个送信的仆役,卡纳奇面对这样分外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守职的办法是,或者立即想法去通知司哥特,让他来处理;或者是坐在办公室里干自己分内的事。这是既能保全自己职业,又不至于冒风险的做法。因为调动车辆的命令只有司哥特段长才能下达,他人干了,都有可能受处分或被革职。但此时货车已全部停滞、载客的特快列车也因此延误了正点开出的时间,乘客们十分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