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的队伍,进得济南府后,歇息二日,饱览这里的湖光水色。济南城内,泉水众多,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碧波荡漾,风景秀丽。皇上住在大明湖西侧的遐园。这是济南第一庭园,古木苍翠,曲水虹桥,幽静典雅。乾隆皇帝今天游兴很浓,便叫纪晓岚、和糰伴驾游湖。
君臣三人乘小船到了湖心历下亭。这历下亭建于北魏,朱梁画栋,壮丽轩昂,纪晓岚随皇上在历下亭里,欣赏周围的景色。只见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阔大的荷叶迎风摆动,岸边绿柳婆娑,楼台亭树,掩映其间。四周景物的倒影,映在湖里,看得清清楚楚,不禁为这里的景色陶醉了。
忽然间,乾隆皇帝问道:“这历下亭,历史悠久,风景佳绝,可曾有文人骚客所做诗文?”和糰想讨好皇上,马上应声说:“有……”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已等着听他的下文,谁知和糰张口结舌,说到这里没有词了,眼睛眨巴了半天,也没有想起一句诗来。
纪晓岚却答道:“臣早年读《杜工部诗集》,记得杜甫有诗题为《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有两句,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好!好!”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和糰在旁羞得满脸通红。
济南是有名的“泉城”,泉水众多,金代曾立泉碑,列举了72处有名的泉水,乾隆君臣一行游历于湖光水色之间,兴致盎然,一边观赏,一边品评。
众多的泉水,千姿百态,让人赏心悦目。或波浪翻腾,流如沸水;或晶莹温润,似明珠璎珞;或串串珍珠,如银似玉;或洪涛倾泻,如虎啸狮吟;或细流涓涓,如琴弦低唱。其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趵突泉、黑虎泉和珍珠泉了。趵突泉主泉分为三股,喷高三尺有余,状如三堆白雪。黑虎泉从三个石雕的虎头中喷出,如三股瀑布,水声喧腾,如虎啸风吼。珍珠泉清碧如翠,当中冒出一串串白色气泡,像喷出万颗珍珠。
游览完毕,天近中午。在路上走着,乾隆皇帝问起二位侍臣:“常说济南有四大名泉,朕今日看了三泉,尚有一泉,叫什么名字?”
纪晓岚答道:“如果微臣记得不错的话,那就是金钱泉了。”“对,对!”乾隆皇帝点着头,“你可曾到过那里?”
“臣尚未去过。只是初到之日,臣向府尹要来一部《济南府志》,看了上面的记载。”纪晓岚答道。
“好,好!你勤勉上进,实属可嘉。”乾隆皇帝夸赞道。
乾隆皇帝在泰安城内的岱庙举行过祭祀东岳大帝的大典之后,第二天便率领群臣登山。陪同他登山的文臣有董曲江、刘师退、刘墉、纪晓岚等人。一路上簇拥乾隆皇帝,浩浩荡荡。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斗母宫。从斗母宫出来,绕过几道山路,又沿着登山大道盘旋而上。
过了朝阳洞,来到了对松山,两面奇峰对峙,满山奇形怪状的古松,虬翠阴霭,人到这里,俨然进入苍翠画卷之中。纪晓岚站在皇上身旁,看着满山秀色,听着山间的潺潺水声和阵阵松涛,赞不绝口。乾隆皇帝似乎是受到感染,急令人取出笔墨,挥笔在岩壁上题写下“岱宗绝佳处”五个大字。
一阵颂声过后,乾隆皇帝由侍从搀扶着,继续沿盘道攀登,和糰、纪晓岚、刘墉等络绎跟随。攀至盘道尽处,一座高大的石门巍然屹立,横额上的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摩天阁。
乾隆君臣在碧霞宫住了一晚,次日凌晨便上玉皇顶看日出。乾隆皇帝很兴奋,他题联作对的兴致不减。看完日出后,他在玉皇顶附近的东岳庙祭祀,祭毕,转到庙北的弥高岩下,忽然想起《论语》里“仰之弥高”的句子,又想借《论语》难一难纪晓岚,他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乾隆皇帝心想,这回纪晓岚恐怕要难住了。谁知乾隆皇帝的话音刚落,纪晓岚也随即答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
他用的同样是《论语》中的句子,而且又对得自然流畅,浑然天成,乾隆皇帝及众大臣无不为之叹服!
领导者的机智有一大半是体现在方圆技巧的运用上。领导者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只有在深刻领悟方圆之道的精神实质后,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才能为两难的问题找到一个两全的答案。
6.将福祸的命运玩弄于方圆之间
人们常说人生福祸无常,固然,福与祸的降临有时候人们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但是深通方圆之道的领导者都可以在福祸之间自由地游走。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菜根谭》中有句名言:福分不可强求,只有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态度,祸患不可逃避,只有排除怨恨的心绪,才是作为远离祸患的办法。但是有一位古代政治家范雎却以自己对方圆之道的理解和运用,对祸与福做了另一种阐释。
范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的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历经坎坷。
他原是魏国人,早年有意效力于魏王,由于出身贫贱,无缘直达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年,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范雎之贤,馈以重金及牛酒等物,范雎辞谢没有接受。须贾得知此事后,以为范雎一定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秘密,非常生气,回国以后,便将此事报告了魏的相国魏齐。魏齐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范雎一阵毒打,直打得范雎肋断骨折,范雎装死,被用破席卷裹,丢弃在茅厕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却不置一词,还随同那些醉酒的宾客一起至茅厕中,往范雎的身上撒尿。
范雎待众人走后,从破席中伸出头对看守茅厕的人说:“公公若能将我救出,我以后定当重谢公公。”守厕人便去请求魏齐允许将厕中的尸体运出。喝得醉熏熏的魏齐答应了。范雎算是逃出了条活命。
范雎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改名换姓为张禄。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而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以及宣太后之弟穰侯、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权谋私,内政外交政策多有失误,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范雎看出,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大舞台上,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他更相信,在这里,他的抱负一定能够得以施展,于是,他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辩才、超人的谋略向昭王指出秦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失误及秦昭王的处境,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秦昭王悚然而惊,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废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己有,并拜范雎为相。
范雎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而他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他的故国魏国。
秦军兵临城下,魏国大恐,派出了使臣来向秦求和,这个使臣,便是范雎原来的主人须贾。不过,须贾只知道秦的相国叫张禄,而不知就是范雎,他还以为范雎早已死了哩。
范雎得知须贾之来,便换了一身破旧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大惊,问道:“范叔别来还好吗?”范雎道:“勉强活着吧!”须贾又问:“范叔想游说于秦国吗?”范雎道:“没有。我自得罪魏的相国以后,逃亡至此,哪里还敢游说。”须贾问:“你现在干什么呢?”范雎道:“给别人帮工。”须贾不由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便留下范雎吃饭,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同时送给他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秦的相国张君,你认识吗?我听说如今天下之事,皆取决于这位张相国,我此行的成败也取决于他,你有什么朋友与这位相国认识吗?”范雎道:“我的主人同他很熟,我倒也见过他,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大车驷马,我可是不能出门。”范雎说:“我可以向我家主人借一辆车。”
第二天,范雎赶来一辆驷马大车,并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相国府。进入相府时,所有的人都避开,须贾觉得十分奇怪。到了相府大堂前,范雎说:“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须贾在门外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出来,便向守门人道:“这位范先生怎么这么半天也不出来?”守门人说:“没有什么范先生。”须贾说:“就是刚才拉我进来的那个人呀!”守门人答道:“那是张相国。”
须贾大惊失色,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请守门人带他进去请罪。范雎雄踞堂上,身旁侍从如云。须贾膝行至范雎座前,叩头道:“小人没能料到大人能致身于如此的高位,小人从此再也不敢称自己是读书有识之士,再也不敢与闻天下之事。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范雎问:“你有几罪?”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范雎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至今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而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时,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只如此,你还乘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旧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要不然,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城!”
此时的秦国,威行天下,无人敢与争锋;此时的范雎,位高权重,言出令随。魏齐吓得仓惶出逃至他国,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魏齐终于被迫自杀。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是伟大的智者老子的至理名言。但是,一个人不能坐等祸患会自动转换成福气,而领导者更应施展自己的方圆智慧,让一切祸患成为自己的福气的伏笔。
7.在隐与露之间把握方圆之道的妙用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态,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在力量不足时隐蔽自己,时机成熟时才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深藏爪牙,藏才隐智,让曹操为之发怵,且最终把持了曹家天下。
公元201年,司马懿二十刚出头,血气方刚,初生的牛犊,朝气蓬勃。而这时曹操已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敌手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对司马懿早有所闻,决定聘请为官。但司马懿见汉朝衰微,曹氏专权,不愿屈节事之,推辞说身患瘫疾,不能起身,加以拒绝。曹操生来机警多疑,马上意识到这个青年必是借故推托,而不应聘正是对他的大不敬,自然十分恼怒。于是马上派人扮作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觉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之意,于是将计就计,装着瘫痪在床的样子,毅然放弃了一切逃生、反抗和自卫的努力,安卧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见状认定真是瘫疾无疑,收起利剑,扬长而去。
尽管曹氏诡诈无比,但还是没有狡诈过司马懿,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这一着使他不仅逃避了聘征,而且逃避了不受聘将受到的迫害。这一着,需要有在仓促间对刺客来意的准确判断和当机立断的决策,又需要临危不惧、置生死于度外的果敢,真是惊险无比,常人难为。
司马懿躲过这场试探后,非常谨慎而有节制地行事,但最终还是被奸诈而多疑的曹操察觉了,又请他为文学官,还厉声交待使者说:“司马懿若仍迟疑不从,就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若再拒绝,定遭杀身之祸,只能就职。况且此时曹氏专权已成定局,逐鹿中原已稳操胜券。
但曹操对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为了验证,便不露声色地与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令他向后看,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被验证果然有“狼顾相”。据说狼惧怕被袭击,走动时不时回头,人若反顾有异相,若狼的举动,谓之为“狼顾”。司马懿的“狼顾相”就是他为人机警而富于智谋、雄豪豁达、野心很强的表现。
加之曹操又梦到“三马共食一槽”,槽与曹同音,预示着司马氏将篡夺曹氏权柄。于是令曹操非常忌妒,非常发怵,因而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甘为臣下的人,将来必定要坏你的事。”意欲除掉他,免得子孙对付不了。但曹丕与司马懿私交甚好,早已经离不开他了,不仅不听父亲劝告,还多方面加以袒护,使司马懿免于一死。
司马懿敏锐地感觉到曹操对他的猜忌,于是马上采取对策。即表现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麻木不仁。而“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当牧之间,悉皆临履。”完全一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的样子。曹操这才安下心来,取消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以至于被这位年轻人放的烟幕所迷惑,再一次上当。司马懿此计甚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