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名声均为常人之所爱,因为这关系到人的精神需求与内心满足。俗话说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这一需求的通俗而又形象的写照。
然而,这“名”又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一方面需要做得好,一方面也需要“谋”。当然不是那种挖空心思,无所顾忌的“谋”;而是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技高一筹的智慧和别具会心的运作来“谋”。
名声乃行走生活闯荡世界的资本,“名”响者人助无助、顺风顺水;“名”劣者无怒人怨、坎坷不断。谁人又敢对自己的名声掉以轻心呢?
名誉是一个人的商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商品,而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商标,品格则是一个人的思想质地。
有道是:“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其实人不仅要靠衣“装”,还要靠“名装”,因为衣服装饰的只是你的肉体和外形,而“名”装饰的则是你的精神和内在,是你作为人的商标和品牌。因此,当你在社会上拥有了良好的声誉,你就能像一件货真价实的商品(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是一种商品,要为社会上与你发生各种关系的人所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你是一个名声扫地的人,你就会像一件伪劣商品一样,被人们所唾弃。
如果一个青年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良好名声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巨大成功,但终不至于一败涂地。而那些名声败坏、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
名声和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多数青年对于这一点缺乏认识。这些年轻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品格的培养。为什么有许多公司情愿以非常昂贵的代价,启用已死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来做公司的名称呢?因为那些已逝者的名字象征着正直的品格,代表着信用,使消费者感到可以信赖。
公道、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极其宝贵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品格,应不惜生命来保持和维护。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是不会因金钱、权势、地位等种种诱惑而出卖自己的人格的。
林肯做律师时,有人找林肯为诉讼中明显理亏的一方作辩护。林肯回答说:“我不能做,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出庭陈词时,我将不知不觉地高声说,‘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林肯像是个说谎者’。”
林肯的美好名声为什么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倒与日俱增、越传越远呢?因为林肯的一生都保持着正直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从来不曾糟蹋自己名誉。
名誉是做人的商标,一个人的名誉不是靠自己吹的,而是由公众来评价的,因此这个商标是要在人家嘴巴上注册的。
在社会上失去信誉后,别人便不敢再轻易相信你,因而也不敢轻易与你来往,这就造成了与人相处的尴尬。
一个人一旦失去信誉后,要想重新获得信任和尊重,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失去信誉之后,你周围的人会用怀疑的眼光、埋怨的神情来对待你,没有人会再信任你,没有人会把你当做朋友,没有领导会重用你,你的真诚也没有人理解。在这种状况下,你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树立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才能获得别人的原谅。
当你因为失去信誉而遭到别人冷落、拒绝、刁难之后,你应该有思想准备。因为正是你的错,才导致别人对你的歧视。所以我们只有用重建信用去赢得信任,让那些怀疑我们的人最终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作出成绩来,还要在创造成绩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品格和信誉。无论做一个律师、一个医生、一个商人、一个职员、一个农夫、一个议员,或者一个政治家,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在做一个具有正直品格和良好名声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有意义。
名声好坏在于谋
即使名声不佳,只要精心谋划,从头开始,身体力行仁善之道,好名声也会如影随形,翩然而至。
应该说,人的名声不论好坏,都是自己创下的。即使名声不佳,只要精心谋划,从头开始,身体力行仁善之道,好名声也会如影随形,翩然而至。
公元1762年6月28日,叶卡特琳娜依靠情人奥尔洛夫兄弟为首的一批青年近卫军官,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并杀死了她的丈夫彼得三世,当上了俄国皇帝。一时间全国骂名四起,人们都骂她是杀夫弑君的女妖。但富有谋略的叶卡特琳娜并没有惊慌失措,她懂得怎样来驾驭人们的嘴和心,让他们发出对自己的赞美之音,为自己赢得名声和支持。
当时俄国和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曾预言,她的统治将和她的丈夫彼得一样昙花一现。因为此时俄国军库匮乏,年度财政赤字1700余万卢布,陆军混乱,海军不修,波罗的海舰队好似无人照看的孤儿,阶级矛盾尖锐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叶卡特琳娜审时度势,首先谋取人们的赞誉以树立名望。她事必躬亲,不管是国际问题还是国内问题,她都仔细观察,详细了解。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每日工作12~14个小时。她知道必须笼络住人心,博取名望,才能站稳自己的脚跟。
叶卡特琳娜深知,夺取政权依靠贵族,巩固政权也必须依靠贵族。她杀夫篡位在众多贵族看来,实是悖理之事。为了改变自己在贵族中的形象,她下令丈量土地。丈量来丈量去,竟将黑海北岸及伏尔加河流域的大片土地都转交到了贵族手中。女皇还对参与政变的贵族论功行赏,赐予巨款和大批农奴。在位34年间,她赏赐予臣下的农奴达80万之多。即便是近卫军中的兵士,每人也拥有农奴29至45人不等。那时,一名女农奴的售价不过10卢布。女皇的眷顾,令大小贵族欢欣鼓舞,他们全心拥立、衷心效力女皇。
叶卡特琳娜为巩固政权,采取的第二项行动是解决财政赤字,充实国库。其办法是取缔某些人的垄断权,放弃沙皇的个人预算,建立税收制,发行公债,提高某些税率如农民的蓄胡税,成立证券发行银行等。叶卡特琳娜登基之前,就对欧洲形势有着广泛的了解,熟悉外交事务。即位之后,她决计停止征战,予民生息,将原定攻打丹麦的军令撤销,并向法、奥各国示意交好。此举为俄国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甚得人心。
叶卡特琳娜自幼好学,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和她以前的一些懒惰无知的统治者不同,她懂得法语、德语、俄语,读过许多古典名著和当代名流的作品,对启蒙大师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著作尤感兴趣。即位之前就曾读过他们的著作,即位之后,她同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保持信牍往来,听取他们对改革政治的意见,以实现“君主与哲学家的结合”,企图借此来抬高自己的政治声望。
叶卡特琳娜擅长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开明君主,一位欧洲进步思想的保护人。投桃报李,伏尔泰、狄德罗这些深受后人敬仰的学者,也诚心诚意为女皇唱出一支支动人的赞歌。伏尔泰颂扬叶卡特琳娜是“北方上空一颗最灿烂的星”、“我心中理想的君主”,并为她的侵略战争当辩护士。
由于贫困,狄德罗想以15000银币出卖藏书。女皇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提出愿出16000银币,并声明只要狄德罗健在,这些书就不离开他的书房。她说:“我理解爱书的人失去书的痛苦。”女皇还每年出1万银币作为图书管理费,又提前支付50年。这种慷慨震惊了欧洲知识界。伏尔泰称女皇为“欧洲的恩人”,因为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于是,一些科学家、建筑家、学者、诗人高兴地奔向荒凉的俄罗斯。
女皇不断提高自己的声望。平时她总是起得很早,有时为了不打扰别人,她会亲自动手生壁炉。有一次她正在往壁炉里添柴生火,忽然听到烟囱道里发出尖叫声和一串不堪入耳的话。她连忙将火熄灭,这时一个满身烟尘的矮个子扫烟囱工人踉踉跄跄爬出来,他差点被呛死。女皇谦逊地向他道歉,请求原谅。
一次,叶卡特琳娜发现仆侍们把御厨为她准备的食品偷吃一空,尽管很生气,但还是提醒他们赶快跑开,以免让皇室管理员看见。
一天,叶卡特琳娜透过皇宫的窗户看到一位老妇人捉鸡,被皇宫仆役抓住,她便派人询问是怎么回事。主管人员回报说,老妇人是一个小厨工的祖母,她想把从御厨房跑出的母鸡带回家去,应该予以治罪。但女皇当场释放了她,并下令以后每天给这位穷苦的老妇人送一只宰好洗净的母鸡。
叶卡特琳娜对于外国客人总是热情备至,当一位意大利冒险者的妻子在俄罗斯分娩难产时,她亲自驾临她的住所,并挽起袖子与助产妇一起接生。
十六、十七世纪,俄国天花流行,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到叶卡特琳娜统治时期,俄国发明了接种牛痘疫苗,因为刚刚发明,相信的人不多。但女皇对此深信不疑,她不顾来自国内国外的反对,坚持亲身试验。经过慎重准备,接种成功了。她成了俄国第一个接种牛痘的人。因此,新疗法从首都迅速地推广到全国,为千家万户造福。叶卡特琳娜这种“英雄行为”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一片颂扬和祝贺,人们似乎忘掉了她杀害亲夫的罪行。
叶卡特琳娜还下令筹建弃婴收容站,兴办助产士学校和贵族女子学校。她还从欧洲各国请来了医生、建筑师、工程师和其他各种工匠。她取消了国家对贸易的干涉,鼓励商贩组织自己的同业行会,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对付行贿舞弊的事件。总之,她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推行各种各样的方案,力图使自己的统治涂上一层“开明”的色彩。
不到数年,全国的唾骂声就变成了颂扬之声,叶卡特琳娜为自己谋得了巨大的名声,建立了威望。她的名声是自己谋得的,她真是一个能在人们嘴唇上跳舞的女人啊!
寻到优秀的“推销员”
世间伯乐很多,只要你善“谋”并确有真才实学,一定会有人乐于“推销”你,让你大展鸿图。
一种产品要想赢得顾客,必须靠推销员去卖力推销。人亦如此,要想在社会上提高知名度,被人们所了解、赏识,也需要有人为你“推销”。
商鞅出身于卫国贵族之家,又名卫鞅、公孙鞅,因臣事于秦而受封商邑,故称为商鞅。他是在别人的多次力荐下才被秦孝公所重用的。
青年时代的商鞅曾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食客,公孙痤发现商鞅是个人才,欲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可不久却病倒了。惠王去探视,公孙痤趁机推荐商鞅做魏国下一任宰相,魏王未置可否。公孙痤便说:“大王如果不录用他,就请商鞅像杀死他,不让他到别国去。”魏王答应了。
公孙痤死后,魏王对他的警告并不理会。此时西边的秦国,年轻的孝公刚即位,决心继承献公遗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于是发出“招贤令”,多方罗致人才,凡是能出奇计强大秦国者,必赐予高官厚禄。
商鞅立刻奔秦,找到孝公亲信景监,通过景监极力推荐,商鞅得以谒见孝公。第一次谒见孝公后,商鞅向孝公讲了一大堆尧、舜的道理。但是,孝公觉得商鞅的理论冗长而乏味,所以听得昏昏欲睡,显然很不成功。但商鞅不灰心,过了五天,第二次求见。商鞅又大谈文王、武王之道,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可孝公仍然毫无兴趣。待商鞅退下后,孝公便把景监训了一顿:
“你推荐的那个人,不过是个只通世故、不了解现实的人,哪里能算得上一个人才呢?”
于是,景监便把孝公的话据实以告商鞅。商鞅脸上红了一阵,但他并不死心,答说:“既然他不喜欢这种道理,我还有一套道理可以对他说。”
商鞅极力要求景监再次向孝公推荐自己,于是在景监的再次力荐下,商鞅得以第三次谒见孝公。这次,商鞅谈的是为王为帝、称霸天下的道理。孝公这才产生了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但还没说要重用商鞅。商鞅退出,孝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景监痛骂一顿,而是说:“你推荐的这人还真行,可以和他谈谈。”景监不知孝公何以对商鞅态度大变,商鞅知道有希望了,便说:“因为这次我已经知道孝公的兴趣爱好了,请再安排一次会见。”第四次会见,孝公和商鞅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谈了几天还不觉得疲倦。景监很奇怪,商鞅告诉他:“起初,我引用古代帝王为例,为他解说帝王之道,但孝公对这种王道不感兴趣。于是我就向孝公讲称霸天下的策略,孝公却很感兴趣。我知道他的兴趣之所在后,自然要和他多谈谈他感兴趣的强国之道和称霸天下之道了。正因为我的话题孝公感兴趣,我们才谈了好几天他仍不知疲倦啊!”
自第四次会见后,孝公开始信任商鞅,商鞅也就开始了在秦国的政治生涯。
有许多人总是抱怨说没有人愿意推销自己,其实这世界上有许多乐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历史上许多荐贤举能的故事中,三国时代吴国的阚泽推荐陆逊是最为感人的一个。
那是在公元222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东下,深入吴境五六百里,将东吴孙恒驻守的彝陵城团团围住。东吴的军民惶惶不安,形势十分危急。正在这紧要关头,阚泽挺身而出,推荐陆逊出任大都督,他对孙权说:“主公,为何不启用陆逊呢?他的才能并不比周瑜差,过去取荆州,败关羽,都是他出的主意。现在大敌当前,主公若能用他,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