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地皇四年,农民起义军新市、平林诸将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又打出汉朝旗号,年号“更始”,定都洛阳。豪杰听说邓禹才气横溢,多次把他推荐给刘玄。邓禹敏锐地觉察出更始政权内部的矛盾,知道刘玄难成大事,就婉言谢绝了举荐者的好意。
这年冬天,刘玄派刘秀以大司马的名义,带领少数人马,到河北去安抚郡县。
邓禹听到刘秀安抚河北的消息,就去追赶刘秀,一直追到部城才追上。刘秀问邓禹:“老朋友远道跑来见我,有什么要事吗?我现在掌有封官授职大权,想必要求个一官半职吧?”
邓禹说:“此非所愿。”刘秀问:“所愿何为?”
邓禹笑着说:“但愿明公您威德加于四海,我能效尺寸之功,垂名于青史。”
刘秀心领神会,知道邓禹意在劝他成帝王之大业。到了晚上,刘秀留邓禹在一间房里睡,避开闲杂人员,两人开怀畅谈。
邓禹分析了天下形势,向刘秀进献中兴汉室之策:“眼下更始政权虽然定都关西,然而关东尚未安宁。赤眉、青犊等起义军成千上万,各占地盘;三辅地区民众群起,假号称雄。更始帝刘玄庸碌无为,自己没有主见。他手下的将领也都是庸人,贪图财富,争权夺利,只图眼前享乐,缺乏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的能人贤士,都不是尊重王室、安抚百姓的人。如今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显而易见。您即使帮助更始政权建下藩辅之功,恐怕也难建立像高祖那样的事业,拯救万民的生命。凭明公的德才图谋天下,一定可以平定。”
邓禹对政治、军事形势的正确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议,坚定了刘秀创立帝王大业的信心。次日,刘秀便令左右称禹为邓将军。刘秀经常把邓禹留在身边,跟他住在一起,有事就同他商量。
邓禹杖策追赶刘秀,进献兴复汉室之谋,东汉中兴名臣皆不能及。所以邓禹虽然智不及张良、陈平,勇不及韩信、彭越,而后人推其为东汉功臣之冠,皆因其首创大谋。
可见,谋对人是何等重要!古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之警语,实乃谋位先谋人的经典之论。
善于抓住“靠山”
“靠山”乃谋位的关键依托,牢牢抓住“靠山”,就会让自己的人生事业云帆高挂,直济沧海。
谋位不仅要善于寻找“靠山”,而且要善于抓住“靠山”。一个好“靠山”可以成为你的终身依托,从而乘风破浪,直上青云。
耶律楚材是元朝的三朝元老,政坛不倒翁,依靠其睿智的谋略牢牢把握靠山,终于建立非凡功业,成为千古名臣。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在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的一个世宦人家。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了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则,可以测知月蚀之期,能够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把对这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剌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十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剌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披靡。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为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系。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利用成吉思汗头脑尚愚昧的这一特点,“胡言乱语”,“俘虏”了成吉思汗这一大靠山。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勇悍的“一代天骄”,只知武,不懂文,但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大,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耶律楚材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利用每一个“舞文弄墨”的机会,向君主灌输创治天下绝不可藐视文士作用的道理,不断抓牢靠山。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剌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主持在塔剌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斡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繁荣。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地继续西进的。这也反映了耶律楚材投其所需、与时俱进的靠山之道。
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三朝,长达三十年余,一直是君臣相得。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事无巨细,只要于国于民有利,他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力争得以实现。耶律楚材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他的杰出才干,另一方面与他善识时务、稳抓靠山有关系。
自矜其能莫如推功于上
能做到推功于上,显然是一个聪明的下属,当然会赢得上司的欢心,为谋位道路铺满阳光与鲜花。
上司一般都有个毛病:既然你是我的部下,那么你所做的任何努力,他都容易视为自己的“努力”。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贤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
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便派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赴任,安抚百姓,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人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芙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汉宣帝像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
“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震,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去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对这位一副醉汉狂徒嘴脸的王先生,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手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而在建汉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韩信却不是这样,他自伐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话,这是人类天性的弱点。
一个聪明的下属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当然会赢得上司的欢心,为谋位道路铺满阳光和鲜花。
宽容乃待人之本
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人都不愿当受气包,发泄一下不快乃情理中事,但为了这眼前的痛快却很可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有人说宽容是做人之本,其实宽容也是谋人之本。应该判断矛盾的大小和性质,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不痛不痒的小事,就需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些矛盾。“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人都不愿当受气包,发泄一下不快乃情理之中的事,但也不可为了这眼前的痛快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忍一忍,可能会因此而得个有度量的美名。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其部将苏健、赵信共率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这二位部将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汉武帝像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有一个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他仍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诚。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留在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斩杀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之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卫青像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一位宽厚仁慈的领导同时也是一位懂得治政与治人之术的统帅。
美国前总统林肯以伟大的业绩和完美的人格获得了人们的衷心敬仰,他的许多事迹被人们世代传诵。但在他成长道路上,也曾因为爱得罪人而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轻时住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不仅专找别人的缺点,也爱写信嘲弄别人,并且故意把信丢在路旁,让人拾起来看,这使得厌恶他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他到了春田市当了律师,仍然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为难他的反对者。有一回做得太过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942年秋天,林肯为嘲笑一位虚荣心很强又自大好斗的爱尔兰籍政治家杰姆士·休斯。他匿名写的讽刺文章在春田市报纸上公开以后,市民们引为笑谈。这更惹得一向好强的休斯大发雷霆,打听出作者的姓名后,立刻骑马赶到林肯的住处,要求决斗。林肯虽然不赞成,却也无法拒绝。身高手长的林肯选择了骑马用剑,请求陆军学校毕业的学生教授剑法,以应付帕西比河沙滩的决斗。后来在双方监护人的调解下,决斗风波才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