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9个月以前的事情了。从那时候起,威尔森总是去问买主的意见,然后根据买主的意见制作图纸。那位买主订购了许多图纸,非常满意,因为这相当于他自己设计的。威尔森从中赚了不少的佣金。“我现在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和他不能做成买卖,”威尔森若有所思地说,“我在以前总是催促他快来买,还告诉他这是他应该买的,买了对他很有用。而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里不合适,那里不新颖。而现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觉得是他自己创造的,实际上还有别人的功劳。这样就满足了他内心中那种渴望——自己的优越感,他再也不能拒绝’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就变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销,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正因为人人都想“说上句”,就显出了“说下句”的极端重要性。人们十分钦佩南北战争时代的美国总统林肯,除了他建树的丰功伟绩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化敌为友的高超艺术。有位官员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政敌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却非常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走出自卑法则
——突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一旦你选择突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卑的性格便会消失,一种强而有力的能力便会取代你的缺陷及弱点。这就是性格原理!
自卑性格是许多悲剧的根源所在。我们希望像他人那样去生活,买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人一样地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之下,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又反衬出自己的渺小,这是伤害自我的致命武器。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人格极不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却完美无瑕,显得沉着自信。这种感觉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该明白,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同样残留着过去失败所留下的伤疤。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破裂的伤口看得那么严重。
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低,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有一个女孩,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爱情,为此感到很自卑。有很多优秀的男子向她求婚,她都置之不理。本来她有良好的品格,受人尊重,应该拥有美满的婚姻,但结果却把事情给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她的看法也大变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商人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专业人员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比同事稍逊一筹;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大学里的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邻居的女孩相比较后,又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颇感失望。这些人本来极为优秀,但在内心里却憎恶自己,他们内心焦虑不安,没有自己的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
有些人沉沦在自卑感的迷雾中,自己是坚强的、睿智的、成功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了不平凡的生活。拥有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很高的名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而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却戴着有色眼镜,透过茶色的镜片来看自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么?
摘掉有色眼镜,变得成熟起来,像周围的人一样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要认识到,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对付自己遇到的问题,你比你自己想像的要更优秀、更成功、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性格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像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或者把自卑重重地摔在地上,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有自卑性格的人是这样: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掺有谦虚的成分,也无法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于现状,会使你丧失获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够远,就一定能真正飞起来。一个成功者的性格应该如此:莫让我们的梦想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而熄灭。
要学会将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最强的优势,这对我们任何人都非常需要。请你大声地重复这句话,并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这绝对是真实的,你可以将最弱的地方转为最强。
有一个名叫格兰恩·卡宁汉的人,自小双腿因烧伤无法走路。但是,他却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长跑最快的选手之一。
他告诉我,一个运动员的成功,85%靠的是信心及积极的思想。换句话说,你要坚信自己可以达到目标。他说:“你必须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去努力,即生理、心理与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最能帮助你,我不相信天下有办不到的事。”
积极的思想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挑战的机会。你可以将弱点转为最强的部分。这种转化的过程有点类似焊接金属一样,如果有一片金属破裂,经过焊接后,它反而比原来的金属更坚固。这是因为高度的热力使金属的分子结构更为严密的缘故。
如何将弱点转化为优点呢?你可以依据下列六个步骤来实现。
(1)孤立弱点,将它研究透彻,然后设计一个计划加以克服。
(2)详细列出你期望达到的目标。
(3)想像一幅将你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的景象。
(4)立即开始成为你所希望的强人。
(5)在你的最弱之处,采取最强的步骤。
(6)请求他人的帮助,相信他们会这样做的。
这套公式是由H·C·马特恩所设计的,他本人就是将弱点转为优点的最好的例子。
马特恩曾是一个很消极的人,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他散步到长岛的一处草地上,计划在那里自杀。生命对他已无任何意义可言,生活中已无任何希望。他随身带了一瓶毒药,一口喝尽,躺在那儿等死。
第二天,他睁开眼睛,看到月光皎洁的夜空,十分惊异。他怀疑自己已经死了,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没有死。他始终认为,这是上帝的意思。上帝希望他活下来,因为另有任务给他。当他知道自己仍然活着,突然间重新有了生存的渴望。他感谢上帝的恩赐,让他活下去,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活下去,要以帮助他人为职责。
马特恩成了一位特殊的积极思想者,他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使命。
对于你来讲,你想克服的弱点是什么?恐惧、生气、伤感、失望、沮丧、酗酒?无论是什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它绝对不能永远打败你。记住了这一事实,你就可以将最弱的地方转为最强。任何人只要愿意控制自己的弱点,愿意接受积极思想,都能做到这一点。信仰可以大大改变人的生活,新思想可以把旧的坏思想排挤出去。只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心的变化”实际是指意识的变化。
自我贬低很容易使人自卑,并且自弃。
为什么许多人会深陷于自卑情绪中而痛苦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性格中最常见的弱点之一便是他们并“不想要成功”。沿着这条思路发展下去,他们认为成功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要保持成功的地位,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他们便故意或者无意地强调自己的弱点,显示出不如他人的样子。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优点和弱点。问题是,你所强调的是自己的优点还是弱点?你靠什么来生存下去?如果着重在弱点方面,你将会愈来愈弱。如果你强调的是优点,你将会愈来愈坚强和自信。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易懂。
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弱点与自我想像的弱点混为一谈。学习如何接受自我是克服弱点的第一步。大多数有自卑感的人总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自我身上,也就是将目光放在弱点上。对不重要的事也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以为每个人都在注意这些事,其实并不是如此。
许多人经常找出自己性格上的小缺点,自认为这就是缺点,然后又费尽心机,使自己相信,“因为这个弱点,所以不能成功。”一旦你选择突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卑的性格便会消失,一种强而有力的能力便会取代你的缺陷及弱点。这就是性格原理!
克服自卑心理有时要用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能使自卑转化为自信,使失衡的心理得到平衡。
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用尽了各种方法,拼命地想得到高墙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于是只好转身一边走一边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
这只聪明的狐狸得不到那串葡萄,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满,但它却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来解嘲,使失望和不满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会有失误,谁身上都难免会有缺陷,谁都难免会遇上尴尬的处境。有的人喜欢藏藏掖掖,有的人喜欢辩解。其实越是藏藏掖掖,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辩解,却会越辩越丑,越描越黑。最佳的办法是学会从精神胜利法中解脱自己,从失衡中找回自信。
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信念。自信让我们神采奕奕,自卑则让我们黯然神伤。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除了自己,没人能让我们贬值。不要用想像给自己制造困难,信心百倍地准备行动就是了。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以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立你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这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赖他人的评定来证实你的价值,究其根底,那只是他人的价值,而不是你的价值,所以,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
自信但不自满、谦虚但不自卑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的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宠辱不惊”最好的解释。
我们现代人缺乏的正是这一点,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和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的习惯。
很多人都知道赫尔墨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主管商业之神,他想考证一下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有一天他化装成一位顾客来到雕像店。他指着宙斯的头像,问雕像者:“这个值多少钱?”“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业的庇护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问:“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指着宙斯的像说:“假若你买那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尔墨斯本想听听卖雕像者对自己的赞赏,抬高自己的身价,谁知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人从出生落地到离开人世,往往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感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也就觉得自己不行。应当承认,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都会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扬,得到鼓励,博得掌声。这种精神享受确实有益于我们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有益于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我意识。然而寻求赞许的心理如果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尔墨斯一样去寻求自己虚拟的“光环”,这便落入了人生自恋型性格障碍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