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翻译】: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命令放弃考科举而改学医,说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帮助别人,而且学习一门技艺,成为一名名医,是你父亲一直以来的愿望。
【解读】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你看,他们选择行业不仅仅考虑养活自己,还要考虑对社会是否有帮助。
其实我们人生觉得是否踏实、内心是否充实,关键是我们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而这个意义要打动自己的内心,而不只是说服自己。
这与我们的本性有关。
我们的本性本身就是博爱的,就是愿意为别人付出的。所以当我们做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时,我们内心的欢喜是不言而喻的,那不是你获得了多少钱所能比的。
你获得了多少钱,那种快乐是很肤浅的,是很快就会沉寂下去的。而你为别人做的贡献,真心诚意的贡献,可能会让你感动一辈子。将来你老了,可能想起这个事情,都会热泪盈眶,内心无比的温暖与幸福。
这就是本性。
当我们时常做与本性相应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欢喜,这就是快乐的根源。
假如我们一直在做与本性相反的事情,我们的内心是越来越恐慌的。
什么与本性相反呢?就是自私自利。如果你一直抱着自利的心态,那你内心是不快乐的,永远都快乐不起来。白天你可能说服自己,让自己“好像是快乐的”,但夜晚你无法欺骗自己的,你的梦不安稳,你的心不安定。当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你或许还会有恐慌。当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所谓的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其实我们现在这种精神疾病都是因为自私自利引起的。
所以很多有钱人不快乐,因为他做的事情他自己也不觉得有意义。为了麻痹自己,又可能做很多错事,又是雪上加霜,最后导致身败名裂甚至精神异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犯罪分子,当被抓住了之后,他反而内心踏实了。小人冤枉做小人!
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的,都是博爱的,可是由于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在生活中做的事情违反本性,而导致一系列生活的问题。真的是很可怜、也很可惜。
我们每个人都是的,当你做的事情,你觉得非常有意义,非常开心,非常充实,你的人生是美满的、是幸福的。
而假如你做的事情只是所谓“养家糊口”、“得过且过”,甚至还“危害别人”,那你的人生肯定是一个不安、恐慌、焦虑、痛苦的人生。
所以,我们要学会顺应自己的本性做事情,这就叫“顺道而为”,否则就叫“背道而驰”,“道”就是我们的本性。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翻译】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一位老者,长长的胡须、很非凡的相貌,飘飘若仙,我非常尊敬他。
【解读】注意这里的“慈云寺”,一般我们说“寺”都是指佛寺。在佛寺,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是道长。
在这里要纠正大家一个观念。我们由于长时间受现代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分别执着”特别严重,什么东西都是分门别类、分此分彼、而且喜欢抠字眼,尤其是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导致我们思想支离破碎、非常分散。这是与本性相违背的。
本性里没有“分别执着”,它是完全统一的。
读圣贤书也要懂得意在言外、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抠字眼,只要懂得意思就行了。语言是无法把事实真相说清楚的,你要会体会才能听明白,所以说“言能显道”。不要执着在语言文字上。这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佛家就明显说出来了,“不要执着文字相、不要执着言语相、不要执着心缘相”,这样你才能听懂什么意思。至于什么叫“心缘相”,我们以后再解释。
所以在我们的古文化里,一个事情可能有好多名词,“道”,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也叫“无为”,也叫“中道”,也叫“第一义谛”。为什么一个名字要用这么多名字来描述,就是让你不要执着文字相,你只要懂它是在讲什么就可以了。名字只是为了让你理解而起的假名,你如果抱着名字不放,你永远都不知道真实的意思。
正如一个路标一样,它是指给你往哪走能到达目的地,而这个路标不是目的地。
在佛家这方面的论述最多,而且一个事情可能有非常多的名词来表述,就是为了破除你的“文字相”,这个非常重要。不破除这层障碍,你永远都听不懂。
所以,我们的经书典籍,语言文字不一样,但内容一样。基督教的《圣经》,讲的道理跟我们的《四书五经》不一样吗?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跟我们的《道德经》讲的不一样吗?佛家的《无量寿经》跟《圣经》讲的不一样吗?
为什么都叫“经”啊,“经”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永恒不变的道理肯定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些经典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只是语言文字不一样、每一个地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理解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表达的不一样。
《圣经》里上帝七天造万事万物,跟佛经里“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有什么不一样吗?“信者得永生”,跟佛家讲的“信为道源功德母”“不生不灭”,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是自己不懂里面的内容,你分彼分此,诬枉圣人,你该当何罪啊!
所以在慈云寺你能碰到道长,人家懂行的人不分此分彼,你分门别类你是不懂行。
那为什么还要分门分派呢?那是为了学习的方便,你一门深入学习才能学的通啊!不能一开始什么都学,你不学叉了嘛。等你学通了,你就可以参访天下名山道场,广学多闻了,那时候就没有门派差别了,但你得学通。这在一开始的第一讲与第二讲已经讲的很透彻了,这边就不重复了。
正如我们一个大学里,各个专业都有,你学到顶峰,都是博士。你不能说人家的博士没你的博士水平高吧。
正如佛家所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谓的“高下”只是适不适合你学习,“高下”不在法,而在你啊。
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你明白了没。
总体意思是,天下文明是一家,天下宗教是一家。给大家展示一个有利证据,“混元三教九流图”。
碑文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中间的人物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体。中间看,是释迦;一边是道长,一边是位儒者。或者说,一边是老子,一边是孔子。
???如果再有人说,各门各派有差别,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他肯定是没看懂经典里的意思。没看懂意思就乱说,为害不浅、罪孽不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