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夸大其词显幽默
说话幽默分很多种,有些是为了逗笑,有些是为了应付尴尬的需要,而还有些是为了发泄自己的苦闷的豁然情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轼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有“东坡集”、“后集”、“续集”,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的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一再声明: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提到大文豪苏轼,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仪态儒雅、气度雍容、满腹诗书的学者形象,事实上生活中的苏轼,却是一个幽默十足、颇为俏皮的人。
乌台诗案中,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了下来,问妻子道:“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
王夫人一听,顿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事实上,这个故事中,苏轼所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然而杨朴的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
杨朴知道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臣妻写有一篇。”
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作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最终,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苏轼的幽默故事中,他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王水照先生曾经这样形象地对比过:唐朝人写诗是板着脸的,而宋朝人是哭丧着脸,只有元朝的人才在他们的戏曲里露出一点点的微笑。事实上,有人这样客观而逼真地分析:在宋朝却有个大文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写诗作文,都一直用笑来显示生活的勇气,这个人就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苏轼。
苏轼是很具幽默感的一个人。他曾经回忆四十年前与里人联句的场景,其中一个伙伴叫程建用先出句说:“庭松偃仰如醉”,第二个叫杨尧咨接:“夏雨凄凉似秋。”然后苏轼兄弟俩各对一句。苏轼是:“有客高吟拥鼻。”苏辙则是:“无人共吃馒头。”你看,一个本来在别人看来风雅的场面一下子被他兄弟俩给闹腾掉了,着实是幽默逗笑,从他生活中的一些幽默风趣的言行,同样也可以看出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有人曾经说过:“真正的幽默背后是一种力量。非常有力量的人,他随便一挥手,那个幽默的气息就出来了。”
事实上“非常有力量的人”应该是一种有足够的才华、自信和刚正不阿的精神,能对生活的痛苦和窘促作淡定自若的化解,因此也就能够时时看到人生的乐趣,活出诗意来,而苏轼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有力量的,颇具幽默细胞的人。
据说苏轼的幽默有时会来点自嘲。《跋退之送李愿序》谈到他对韩愈这篇文章很欣赏,甚至想摹仿也写作一篇,但“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意思是说,算了,写不出,姑且放他韩愈一马,来日再战。张飞式的单纯让人觉得很亲切和平易近人,但这样似乎刻意的露乖献丑却丝毫不会降低他的高度,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当然,苏轼也会利用自己的幽默来嘲讽一些真正的丑态。比如当时有一些小文人喜欢摹仿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写作漫无边际不知所云的作品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其实是“作拉杂变”。苏轼调侃道:“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语气有点调侃,但却一针见血。
幽默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真正有幽默的人起码是机智而聪慧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机智和聪慧,才能在生活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摆脱不必要的烦恼,走出人生的诸多窘境。
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提到苏轼,很多人经常会提到《东坡志林》中的《游沙湖》,这篇短文写苏轼在湖州沙湖螺师店遇医术高明但耳聋的庞安常,对他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很显然,其中可以看出:苏轼肯定彼此都是“异人”,也就是说较之于黄州人,较之于政治上处处给他设权限的人,他都可看作是被遗弃的存在;其次,“以手为口,以眼为耳”说得特别巧妙而寄寓深沉,稍加品味就能体会到到苏轼复杂的人生况味。
赫尔岑&移花接木显幽默
移花接木的幽默类似于偷换概念的幽默,说话者偷梁换柱的说辞,主要是为了达到钝化攻击、缓和气氛的幽默术。
赫尔岑(1812~1870):全名是亚历山大·赫尔岑,革命活动家,长期流亡西方,反对沙皇****主义。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
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地区家庭。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启蒙教育下,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制度。从1842~1847年,他发表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列宁称赞赫尔岑的哲学思想,“竟能达到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
1852年,赫尔岑侨居伦敦,创办《北极星》、《钟声》等革命刊物,刊物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俄国,对俄国的革命运动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期间,他还写成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有一次,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应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音乐会。音乐会的书目刚开始不久,赫尔岑就十分厌烦地用双于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
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常举动感到非常奇怪,便走到他的身边,轻轻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您身体不舒服吗?”
“不,我身体很好,夫人。”
“噢,您不喜欢音乐?”
“哪里!我喜欢优雅的高尚的音乐。不过,”赫尔岑指着演奏的地方,摇摇头说,“这种低级的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您说的什么呀?我们的作家!这里演奏的都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呀!难道还不高尚吗?”
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
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流行的东西当然是高尚的,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昵?”
赫尔岑听了女主人的这句话,哈哈一笑,幽默地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这——”女主人红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赫尔岑运用风趣的语言,“移花接木”的方式反驳了女主人。所谓反驳,就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对方论题、论据的虚假,或论证方式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讲,反驳通常从三个方面入手:反驳对方的论题、反对方的驳论据或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赫尔岑的反驳便是反驳对方的论题。女主人话中的论题是“凡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从这一论题出发,运用三段论推出了“这些乐曲是高尚的”。事实上,赫尔岑具体推理过程是:“流行的东西是高尚的,这些乐曲是流行的东西,因此这些乐曲是高尚的。”赫尔岑说话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把锋芒对准女主人的论题,驳倒了对方的论题,因此对方的结论也就不攻自破。
赫尔岑反驳女主人的话中包含这样一个推理:
如果凡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因为流行性感冒也是流行的,然而事实上,流行性感冒并不是高尚的,因此可见,并非凡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
赫尔岑运用推理巧妙地驳倒了女主人的论题,因此女主人就自然理亏词穷,说不出话来。
所谓“移花接木”的说话幽默术,就是指这样一种幽默:说话的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利用对方话语之中的句子或词汇,加以改造,把自己的意思塞进对方的句子或词汇框架中,达到钝化攻击、缓和气氛的一种幽默艺术。
在通常的情况下,移花接木的幽默往往与偷换概念的幽默是一致的,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是相近的。
如,我们的******总理,在与对手的谈判中常将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却又无可奈何,以至于那些谈判对手在背后恶意地攻击说:“跟周讲道理,简直就像是在对牛弹琴!”
总理听到这话时非常平静,略一思索说道:“对,牛弹琴!”
这种移花接木的应变能力,让人佩服。
推理和事实反驳:狼和小羊的故事
运用推理可以驳倒对方的论题,利用事实也可以驳倒对方的论题。
“狼和小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小羊就是用事实反驳狼的论题:狼看见一只小羊在河里喝水,就想找个理由把它吃了。于是就对小羊说:“你这该死的家伙,竟然把河水弄脏了,摆明了就不想让我喝水了!”
小羊说:“不会啊!我是紧紧靠在河边喝水,不会把水弄脏的。况且,您是在上游,我是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狼生气地说:“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小羊说:“亲爱的狼先生,那是没有的事啊!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我怎么会讲您的坏话?”
这个故事,小羊用确凿的事实非常容易地把狼的两个论题驳倒了,这就是事实反驳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