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这就是答案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了呀。”老人说完就笑吟吟地走了。而年轻人也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愁眉苦脸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我们总是抱怨自己贫穷,因此而处于焦虑不安中,并且开始拼命地赚钱,想发大财。然而,由于太过于看重金钱,我们便永不满足,同时丧失了自身的健康和安逸。
对于金钱和财富,我们要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行,要不然即使有大把的金钱你也不会快乐,也不懂得运用它。
因此,正视金钱是必要的。能不为金钱所累的人是明智的人。英国有一位百万富婆没有将其家人列入她的遗嘱,因为她认为,金钱只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幸”。
九十四岁高龄的希尔达去年去世,有5个孩子的她将其130万英镑的财产留给了教会和儿童慈善事业。希尔达没有给她的3个女儿和2个儿子留下一分钱,只是纪念性地给她32个孙子、孙女和曾孙子、孙女每人留下了5000英镑,为的是让他们记住她。这位富婆在遗嘱中写道:“我深爱我的家人,但是我注意到继承财产给我的家人会带来极大的不幸,我不希望将任何财产直接留给我的孩子们,因为在我有生之年,他们已得到了适当数量的钱财和第一流的教育。我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遗愿。”希尔达夫人是很难得有这样清醒的头脑对待金钱的人之一。
洛克菲勒习惯到他熟悉的餐厅用餐,用餐后往往会付给服务员15美分的小费。但是有一次,他用完餐后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仅付了5美分的小费。
服务员见比往常小费少,不禁埋怨说:“如果我像您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会吝惜那1角钱。”
洛克菲勒却毫不生气,笑着说:“这也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员的缘故。”
这位世界有名的亿万富翁,对金钱的看法就是:不但不做钱财的奴隶,相反,还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
8、过于谦虚等于放弃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敢在人前说出自己的优点,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优点没有别人发现,落得一事无成的可悲结局。
谦虚是我们民族的美德,我们不能丢弃,但也不该曲解“谦虚”这两个字,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这不叫谦虚,这是愚昧。
古代的有识之士常把自己比做千里马,当碌碌无为一生后,却埋怨世上的伯乐太少没能发现自己,无奈只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你认为自己是千里马,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去找伯乐推销自己呢?
在现实社会中,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有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应聘求职。她通过了一道道关卡,最后只剩下她和另一位男性求职者。经理是外国人,他在与这两位求职者的闲聊中,极为随便地问了三句话:“会打球吗?”男的说:“会。”女的其实她在大学校园里是个不错的羽毛球选手,她却答道:“打得不好。”
经理又问:“给你俩一部小轿车,限在一星期的时间内,有没有把握学会驾驶这辆小汽车?”男的说:“有。”女的其实她曾经学过开汽车,她却说:“不敢保证。”
经理再问:“厨房里有的是蔬菜,你俩能不能给我做几样拿手好菜,我这人不挑剔。”男的说:“没问题。”女的其实烹调技术不亚于一个三级厨师,可她却不好意思地说:“做得不好。”
你认为这两位应聘者的答话,哪一位更能受到面试官的欢迎?这位男应聘者的答话更能受到主考官的欢迎,想知道原因吗?这位女大学生默守“谦虚是最大美德”的古训,不敢表白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她的身上郁积着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才识平庸,还是才华横溢,都有一种渴望别人了解自己、承认自己、尊重自己的愿望,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优势,让人了解,让人关注。然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却教导人们做“谦谦君子”,虽然也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但“毛遂自荐”,听起来总不如“三顾茅庐”那样入耳,使得有才华的人不敢表现自己,只得默默地等待伯乐的到来,期盼着早日得到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悲哀。
诸葛亮是千里马,但他很幸运,碰到了刘备能够三顾茅庐,才使得他能够运筹帷幄,鞠躬尽瘁。如果三顾茅庐的不是刘备而是张飞,那么历史可会是另一个样子。
更何况,诸葛亮得到受重用的机会,也不是等来的,而是运用了很高明的炒作手段。他没有去找刘备“毛遂自荐”,而是让自己的老师、岳父、同学等帮忙介绍。这就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他还故意装腔作势,要等人家“三顾”之后才肯出山。因为他知道,太容易得到的往往就不珍惜。所以他要让刘备多费一些周折,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可以说,他把自我推销、自我炒作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准。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真人”又有何用?
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断敢行;时间那么宝贵,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谦逊”,不要听那种婆婆妈妈、“弯弯绕”式的“自谦之辞”。你行,就来干;不行,就让开。故作姿态的“谦虚”,是最招人烦的。
9、一切的幸福来自善行
一个四方云游的苦行僧,来到一个水塘边,准备蹲下身洗洗脸。这时,他看见不远处一只蝎子正在水中团团乱转,眼看就快沉到水里去了。僧人立即伸出手,想要把它捞上岸来。可是当他的手指刚触到蝎子的时候,便被蝎子猛蜇一口。僧人顾不上疼痛,依然努力想要把蝎子救上岸。可是蝎子仍旧是毫不留情地再给他迎头一“蜇”。
旁边一个洗衣的妇人看见,禁不住摇头叹道:“我说师傅,这不识好歹的东西老是蜇你,你何苦还要救它。不如让它淹死算了。”
苦行僧叹了口气,“女施主,出家人慈悲为怀。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慈悲是我的本性。我不能因蝎子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慈悲本性”。
一切的幸福来自善行,而善行都依善心而生。
有爱才有欢乐,有爱才有温暖,有爱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可爱,而不单单是无奈。故事中的苦行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在被救者一度忘恩负义之后,僧人仍然保持着一颗宽恕的心。这样的宽恕,是人性中最美的、最温暖的。正因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操,宗教才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伟大,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渴望的。有哲人说过,人性处于兽性与神性之间,人一生都在朝着神性进发,在进一步升华和完美。如果我们纵容本性中的兽性,那将是倒退,是堕落。人可以是神,也可以是魔,关键在于是否有颗善良的心。
有人深信,人心才是世界真正的制造者或创造者。他们的经典表述是:“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他们主张一切的幸福来自善行,而善行都依善心而生。世界是不是由“心”制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都渴望得到幸福,都想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幸福。虽然同为中国的儒家大师,但大师们的主张亦不相同。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杨雄则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而公孙子则坚持认为人性无善无恶。今天所谓理性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智者更倾向于杨雄的观点,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于是就有了善恶混合说。一个人是性恶还是性善,取决于他欲望的取向。性善者“利他”的倾向多一点儿;性恶者,“利己”的倾向多一点儿。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不仅要关注自己,更要关心他人,进而关爱社会,甚至要关爱动物,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慈悲与博爱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伦理,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让人生更快乐的法则。大聪明者博爱,所以才能胸襟开阔,才能心底无私,才让人肃然起敬。如果人人都学大聪明者的博爱,都用爱心去浇灌这个世界,那么,地狱也会变成天堂,何况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地球呢!
不要放弃爱,不要放弃你的美德,哪怕你周围的人都要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