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
该病又叫鹅口疮。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婴儿或身体虚弱者容易感染。临床表现为口腔内颊、舌、上愕等部位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假膜,其周围有较窄的红晕,界限清楚。除去假膜,下面为红色的糜烂面,有疼痛及口炎症状。出现这一病患,应及时用二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液含漱或涂抹。
6.颌面疖痈
糖尿病患者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降低,容易诱发颌面皮肤毛囊与皮脂腺感染,出现颌面部疖痈,尤其是发生在鼻周围、上下唇“三角区”的疖痈,容易引起全身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海绵窦血栓甚至引发颅内感染、败血症、脓毒症等。这一区域出现疖痈,不论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都一定牢记不能随意搔抓或挤压、热敷或不恰当的切开。要到医院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同时积极地控制好血糖。
“健康旗帜”
糖尿病患者组织内含糖量较高,加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因此,在面额伴有经常性发生的疖痈等化脓性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全身及局部抵抗减低,受伤的伤口容易发生感染而坏死,所以在进行拔牙、做牙周病深刮治疗等口腔手术时,应在手术前使用抗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等药物。患糖尿病的患者在施行口腔手术,应尽量少用含肾上腺素的麻醉剂,因肾上腺素能使血糖升高、并使伤口局部缺血,引起感染。此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拔牙时间应在2小时内完成,以防禁食时间过长,出现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vs骨质疏松症
在糖尿病的并发症里,骨质疏松可能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种情况,通常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有:
1.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受抑制。造成了负氮平衡。因为蛋白质是构成骨架的基本物质,所以蛋白质的减少可导致骨基质减少,使钙、磷不能在骨筋中沉积,而造成骨质疏松。同时,胰岛素又是软骨和骨生长的调节因子,对软骨和骨的形成有直接刺激效应,能激发糖蛋白及胶原蛋白的合成,还参与骨矿化效应,对钙吸收和骨矿化可能起间接的作用,即通过1、25一二羟维生素D3介导。因为肾合成维生素D3代谢物是需要胰岛素的,故认为糖尿病骨质减少和缺乏胰岛素及维生素D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
2.我国人每日钙的摄入量偏低,加之患糖尿病后严格控制饮食,不注意钙的补充,血钙水平低,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动员钙进入血液循环,又加重了骨质疏松。
3.患有糖尿病,就意味着从尿中大量排出葡萄糖的同时,钙也从尿中排出,排出量比非糖尿病患者要多得多,因此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的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4.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时,维生素D在肾脏激活受阻,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结果导致小肠钙吸收减少,肾脏排泄钙、磷增多,骨钙沉着减少。
三“严”良语
事实上,补钙和维生素D并不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应该加上适度的体育锻炼、防止摔倒、保持适中体重、戒烟和恰当的药物治疗才能够防治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的严重昏厥咋回事
一碰到昏迷患者,人们常常想到脑血管意外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即刻进行CT、磁共振成像等一系列检查,恰恰容易忽略糖尿病引起昏迷的可能性。其实有相当多的昏迷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与糖尿病有关的昏迷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低血糖昏迷
这种昏迷在糖尿病患者中较多见,主要是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进食量过少及运动过度造成的。因为脑组织只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对低血糖很敏感,当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时,患者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果血糖更低或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就进入昏迷。昏迷由大脑皮质抑制开始,进而累及皮质下中枢,可迅速出现严重昏迷。如果这种昏迷超过6小时,则脑组织会出现不可逆损害。所以,对昏迷患者应想到低血糖昏迷的可能性,及时检查确诊,抓紧时机抢救,对抢救成功率有直接影响。
提醒:当然,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强调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是极为重要的。教育患者进食不足时,要及时减少药量,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块,遇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含服,以免发生低血糖昏迷。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糖尿病患者在遇到感染、创伤等应激的情况下,糖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速,酮体在体内累积,造成酮症酸中毒。酸中毒可使中枢神经出现倦怠、头痛、头晕、嗜睡,终至昏迷。这种情况多见于I型糖尿病患者。
提醒:预防的重点在于能随意停用胰岛素,遇有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应及时处理,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争取抢救时机的关键也是要想到有此种昏迷,并及时查血、尿酮体和血糖。
3.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多见于50~70岁人群,约有2/3的患者过去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常在遇到有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用利尿剂治疗、摄食糖量过多、呕吐、腹泻后诱发。表现有高血糖(常大于33.3毫摩尔升)、高血钠(常大于155毫摩尔升)、高血浆渗透压(常大于350毫摩尔/升)、失水、昏迷。
这种患者多数不知道自身有糖尿病,因而在病情发展初期多不会引起注意,以致出现嗜睡、昏迷。查体时常有病理反射阳性,且有的患者伴有偏瘫、肢体抽搐等,常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而收治于神经内科。本病患病率比酮症酸中毒低,但死亡率高,如治疗不及时,可在24~48小时内死亡,因此对这类患者的高度重视是必不万少的。
4.乳酸酸中毒昏迷
乳酸是糖酵解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乳酸大部分在肝脏转化肝糖原储存起来,小部分经肾脏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当血乳酸产生过多,转化及排泄不及时,乳酸在血中堆积。当超过2毫摩尔/升时,为高乳酸血症,超过5毫摩尔/升时,可发生乳酸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大、休充,甚至昏迷。本病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如血乳酸超过25毫摩尔/升时,患者几乎全部死亡。
糖尿病患者发生乳酸酸中毒昏迷,主要是因为口服双胍类降糖药,龙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降糖落后更易引起。另外,在糖尿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或休克时,乳酸酸中毒昏迷的发生率也很高,此时病情严重,死亡率增高。
综上所述,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糖尿病患者家属,都应记住糖尿病是可以发生昏迷的,息诊医生对昏迷患者应常规查血糖、血生化、血酮体、血浆渗透压、血气分析,查尿糖、尿酮体等,为图尽早发现昏迷是否由糖尿病上述并发症引起,以便尽快合理治疗,挽救昏迷患者的主命。
专家答疑:
Q:什么是应激?
A:所谓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精神紧张。简单地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正常人体受到应激作用时,人体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逐渐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精神失常或是疾病。
专家研究发现,应激全身适应综合症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警戒期,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的时候,可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以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的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则与休克期相反。第二阶段叫抵抗期,此期间人体会出现各种防御功能或手段,从而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第三阶段叫耗竭期,这个阶段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经不能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
警惕因糖尿病而眼睛失明
1985年美国糖尿病中心报告,糖尿病引起失明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这就是说,糖尿病是当前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这种因糖尿病而眼睛失明,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和痛苦。
导致糖尿病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是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及继发性青光眼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控制越差,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就越高。
在I型糖尿病患者中病程超过9年者,大约有50%出现视网膜病变,超过15年者则有90%~95%出现视网膜病变,18年后则大部分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一般都是双侧性视网膜病变,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有的患者视力下降和失明还可突然发生。慢性发展的视力下降或失明见于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小血管消失,以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慢性继发性青光眼等,而急性发生者可见于血糖急剧变化引发玻璃体出血、黄斑牵引剥离、急性新生血管青光眼、中心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及分支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等。
应引起注意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时可发生在糖尿病确诊以前。这说明了Ⅱ型糖尿病可隐匿起病,尽管病情很轻,甚至患者自己无明显症状,但并发症却已经启动了。研究认为,有症状后就医的Ⅱ型糖尿病平均起始于诊断前9~12年,而视网膜病变则早于诊断糖尿病4~7年。所以为了防止糖尿病性失明的发生,采用眼底镜及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眼底病变情况十分有必要而且很重要。
另一个糖尿病失明的原因——白内障也比较常见。它的发展先是由白内障未成熟期的视力严重下降过渡至白内障成熟期的失明。临床经常遇到不少患者因视力下降来诊治,检查发现了白内障,进一步检测血糖才发现患有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60%~65%的人有白内障,这种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型与老年型白内障无差别,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仅是发生年龄提早,该型与血糖控制不好密切相关。
第二型又称青少年糖尿病白内障。主要见于I型糖尿病患者,在酮症酸中毒时出现多个雪花样白内障,即在晶体内出现多个雪花样片状物,在几天内很快发展成熟,使视力极低甚或失明,在早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后可终止白内障发展,甚至可逆转,这种类型的白内障极其罕见。
第三型为低血糖型白内障,它是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相对或绝对低血糖引起的,这种类型也十分少见。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可有多种情况引起失明或视力减退。而视力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管是否已诊断为糖尿病,倘若出现视力下降,应马上去眼科诊治,同时注意去检查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以便及早制订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健康旗帜”
糖尿病患者保护眼睛8招
佩戴有紫外线防护功能的太阳镜。紫外线能诱发白内障、黄斑退行。
外出时戴上帽子。据统计,在紫外线中暴露越久就越容易患眼部疾病。
选择有UV保护膜的镜片。这不但可以减少99%的紫外线,同样树脂镜片比玻璃镜片防护紫外线的能力强。
减少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因为在炎热的天气中眼表的泪液蒸发的较快,而配戴隐形眼镜一方面使眼表的感觉减退,眨眼睛的次数减少,另一方面促进蒸发,使泪液不稳定甚至缺失。
适当使用人工泪液润滑眼睛,要选没有防腐剂的一种。多喝些水,对于没有什么问题的眼睛,还是让它自己分泌泪液吧。
不要在眼睛周围使用防晒霜,眼周围的皮肤和眼睑很有可能会对化妆品过敏。
在室外、海中游泳的时候一定要配戴好的游泳目镜。这样做一方面眼睛可能对水中所含的消毒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另一方面水中含有的微生物容易沾染角膜、结膜。
此外在室外运动的时候,最好还是戴上防护功能的眼镜,这样可以减少激烈运动中的器械损伤。同时建议在室外劳作的时候也要戴上保护目镜!
偏瘫和糖尿病有关
偏瘫是脑血管病的主要体征。一提到偏瘫,似乎许多人都认为是由脑血管病偏瘫引起的。临床上许多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总认为糖尿病患者偏瘫与糖尿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有的患者甚至还间,偏瘫病变在脑,而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的内分泌疾病,偏瘫怎么会与糖尿病有关呢?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发生偏瘫与糖尿病本身有重要关系。这是糖尿病病情不断发展而并发的一种脑血管病。研究表明,糖尿病并发偏瘫占所有偏瘫患者的7%~25%,且偏瘫后死亡率很高,较非糖尿病患者偏瘫死亡率高30%左右。
也许有人会问,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并发这种病变呢?这是因为糖尿病加速了动脉硬艺的发生和发展。在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硬化在40岁左右就可以出现,这与糖尿病患者的代幸紊乱是分不开的。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脂血症者约为60%,较正常人高脂血症的发生率(20%~40%)明显升高,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高子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加速了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总之,糖尿病可促发并下重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大脑供血不足。加上糖尿病患者由于激素调节功能异常,可使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液豁稠度增高,血流相对减慢,易发生脑血栓,出现偏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