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知识超速激增、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创新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生活中也应该充满创新新乐趣。善于在激烈的竞争中锻造和培育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世界创造出如锦如绣的美好明天。
借他人之名而扬名
名人导语
当其他人创造历史时,有些人专门创造头条新闻。
所谓名人效应就是企业及其产品利用名人形象出现在电视、报刊、杂志上,从而使自己的企业及其产品因名人的使用或推荐而打开销路。不过,种种的“借名”容易造成失实宣传,而且也容易诱发公众的不信任心态,损害“名人”自身及其所宣传的企业形象。
古时有一幅画,长期不为人知。后来,它被放在一个镶满宝石的画框里,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审视着这幅画,断定:这幅画肯定是名画,否则不会用这么贵重的画框。
这种论断被认为是有道理的,接着又有行家名士前来考证。考证虽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行家考证本身又成为一种根据:肯定是名画珍品,否则不会有行家考证。
这幅画最终被送去展览,以求有更多的人鉴定。不想这又是一个根据,不是名画能展出吗?于是盛况空前,正当有的观赏者惊叹这幅画是传世之宝时,却有人发现画框上的宝石是假的,这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轰动于是众多的人又一致认为:这幅画肯定是赝品伪作,要不然不会放在一个假宝石画框里!
人们逐渐散去,从此以后,很少有人来欣赏这幅画了这幅画的真伪,一时竟成为不解之谜。
盲目的从众心理,蒙蔽了我们本该善一于发现的双眼,就像一幅画的真伪,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扎实工作来验证它,而人云亦云地谈论和猜测,只会使真实成为我们的回忆。
我国古代就有借助名人而使自己扬名的例子。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贬滴到海南岛,当地一老妇善做环饼,其味甚美,但因店铺甚小,知者甚少,生意非常清淡。她得知苏东坡来到此地,就请他品尝环饼并为店铺做诗。苏东坡随即做了这样一首诗:纤手拼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老妇将诗精心裱糊,高悬店堂之上,成了招徕顾客的广告诗,小店因此而远近闻名,生意越来越红火。
“阿迪达斯”是德国老牌体育用品,公司每生产一种新产品都要请体坛明星穿、用,并参加比赛,同时赠给体坛明星巨额款项。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阿迪达斯公司把刚发明的跑鞋赠给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结果欧文斯连夺4枚金牌,阿迪达斯的跑鞋也因此扬名天下,成了畅销世界的名牌。
销售黑人化妆品的美国约翰逊公司刚创办不久,销路难以打开,该公司借已有20多年销售史的佛雷化妆品公司的名声宣扬自己。该公司在广告中宣传:“当你用过佛雷公司的产品化妆之后,再擦一次约翰逊的粉质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巧借佛雷公司之名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打开了市场并且成了畅销产品。
牛仔裤在19世纪问世以来一直长盛不衰,20世纪中叶以来又大走红运,也是借用了“名人效应”。20世纪50年代,美国红极一时的大牌影星詹姆斯·迪安和马龙·白兰度穿着牛仔裤主演的《伊甸园的东方》和《野神》两部影片之后,己经过时的牛仔裤又大行其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政界、名流如摩纳哥的卡琳娜和斯黛发妮公主、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美国前总统卡特等都喜欢穿牛仔裤,这给广大消费者以无声的导向,牛仔裤、牛仔服又畅销全球。
有一个证券公司的业务员,刚进入这一行,一直无法提升业绩。他心急如焚,寻找各种销售的办法,但竞争实在太大了,即使使出浑身力气,还是很难有起色。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业务员突然好像有神明护身似的,客户一个接一个地自动找上他,一时之间他竟然成了全公司业绩最好的业务员。
这家公司的经理觉得非常奇怪,自己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过一个初入这行的人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大红大紫,于是暗中注意他是如何吸引客户的。
他发现业务员经常带客户到自己的办公桌旁谈事情,这个办公室里的每个位子都是单独间隔的,于是他有事没事就假装经过业务员的桌旁,可是并没发现他对客人说些什么与众不同的话。
有一天,业务员不在办公室里,经理走到他的办公桌旁时,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他的桌子。
“噢!我明白了,这小子真够聪明的、”经理站在办公桌前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笑着自言自语。
原来,在业务员的桌子上,摆着许多张自己家人的生活照,并且这些生活照中间,又穿插摆着几张在不同场合拍摄的放大照片。而这些大照片,竟然全是一位股市大亨的照片。
当客户来了坐下来跟他谈生意时,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想:“哇噻!他跟这位大亨的关系一定非同寻常,跟着他走准没错!”
专家点评
利用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借助名人的光环照亮自己,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
“荒唐”之中孕育着创新
名人导语
尝遍了智慧树上所有的果实,由于饥俄或嘴里没味,终于咬起禁果来了。
《红楼梦》开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多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钟情“荒唐言”,思解“其中味”,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红学家”和研“红”成果。
创新者也要有“红学家”的心态和意境,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荒唐言”细加“解味”,以便从中悟出灵感,捕捉创意。
美丽的荷花下面是莲藕,它长在池底的污泥之中,挖藕时,人们必须用一个大耙子,弯腰撅臀,挖起来非常吃力。许多人曾冥思苦想发明机械挖藕,但都没有成功。
日本某乡村,一群人正弯腰在池塘里挖藕。
突然不知谁放了一个响屁,周围的人哄堂大笑。在这活跃的氛围中,有个人拿他打趣说:“好响啊!真够分量!要是能把藕给崩出来就好了。我们就省劲多了。”
听他这么一打趣,众人笑得更厉害了,连腰都直不起来。
这话本来是开心取乐,荒唐至极,但是有人听后真动了心思,他想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将藕从塘子里给弄出来吗?要是用气筒把压缩空气喷进塘子里,靠压缩空气的强大力量,不就真的可以把藕冲出来吗?
于是,这位有心人开始了气压挖藕的试验。刚开始,他用普通的鼓风机连接管道通向池底,发现光冒气泡,什么也没有出来面对失败,发明者并没有气馁,在分析失败的原因后,他把压缩空气改为高压水枪,结果发现效果甚佳,这种“高压水采藕法”不仅速度快,挖出的藕白嫩干净,而且也不会把藕损伤从此,水压采藕技术在日本得到推广应用。
这种将幽默滑稽、荒唐至极的想法和谈笑,作为“开启心灵枷锁的傻乎乎的思路,具有出其不意的好处”。
(1)它能对现成的固定的思考模式造成强烈的冲击,如黑暗中的一束亮光,使人猛然看清周围的事物,就像对喝醉酒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使他猛然清醒一样。
(2)它常能提示新的思考方向和途径,能诱发各种创新设想的产生’因为它们经过人为的高度夸张-将一事物过分夸大或极度缩小;或者进行荒谬的移植-驴唇不对马嘴这种不受时空限制或超现实的稀奇古怪的思想,常能使人摆脱常情常理的羁绊,在头脑中接通一条又一条新的思路而产生奇思妙计。
(3)幽默滑稽荒唐的想法和笑谈,本身就可能孕育着富有价值的创新的胚芽。
别出心裁的创新者善于以荒唐作‘’垫脚石“去捕捉灵感,将荒唐形象转化为某种”荒唐型产品“。
生活中,常见有一些较浅的河滩上没有桥,但河中放了许多大石头,行人可踩石头过河,这种石头叫垫脚石。在创造性思考中,那些荒唐的想法就像河上的垫脚石一样,”踩“着它,就可以越过思维的河,找到有价值的设想。
有人突发奇想,得出这样的奇谈怪论:“种庄稼像现在这样太费事了!播种要像打机关枪那样把种子射出去就好了,又快又准,那样该多好啊!”
这话真可谓荒诞不经,而国外却真的有个科研人员据此发明了用来播种的种子枪。这种枪的子弹盒其实是一种特制的容器,里面除了种子以外,还有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养料和消灭害虫用的杀虫剂。
到了播种的时节,人们只要将一粒粒的种子像打机关枪那样把它射到地里就行了,这些种子落地以后,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样,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静候着丰收季节的来临。
利用荒唐做垫脚石从事创新,主要是通过荒唐的设想去发现某种逻辑启示。荒唐设想与创新成果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是人们通过联想、想象和思维的作用,则有可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这就是荒唐为什么也可以导致创新的基本原理。
有时,人们想去创新,但苦于没有现成的事物或设想当垫脚石,富有创新素质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想办法自己去铺他们的铺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首先,就是将思路引入荒唐比如,要开发设计一种新式的鞋.你不妨用以下方法以启发思路的“垫脚石”:鞋可以吃、鞋会说话、鞋可以扫地、鞋可以指方向、每个人都穿同一号码的鞋等等。
对“鞋可以吃”这种荒唐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鞋不一可以直接吃,能不能成为与吃有关的载体呢?平常吃药,是将药从口中服下;如果打针外徐,药也会进入体内,也是一种“吃法”既然如此,是不是能启迪我们想到一种与保健有关的主意呢?比如有人设想发明一种新式鞋,它的鞋底可以不断地放出人体所需要的元素,被人脚的穴位吸收,补充体内的消耗。人们穿这种鞋外出旅游、探险等就更安全了。还有人设想发明一种增高鞋,它可以向一些部位散发药物,使身体增高一显然,这些发明设想都利用了“鞋可以吃”这一思路做垫脚石。
针对“鞋会说话”这块垫脚石,有人想到了带哨儿的儿童拖鞋,穿上它走路时会发出哨音,这样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多练习走路.有利儿童健康成长。如果以“鞋可以扫地”为垫脚石,可以做一种带静电的拖鞋,在屋里走动时,就把室内的灰尘吸走了。按照这种解味荒唐的办法,你完全可以以“鞋可以指方向”、“每个人都穿同一号码的鞋”之类的荒唐设想为启迪,想出并非荒唐的新设想。
其次,将荒唐直接形象化为“荒唐型产品”。曾有一种会放屁的“笑袋”在日本非常流行,它是由“幽默发明者”模拟放屁机理,开发设计的一种“荒唐产品”。这种产品安装在哈哈镜旁的坐椅上,人们一坐上藏有笑袋的坐椅,便被各种精彩的放屁声响逗得哈哈大笑,周围的人个个忍俊不禁。据说,这种笑袋曾被多家商店老板看中,因为它可以用做招徕顾客的道具。
专家点评
认真的体会那些荒唐可笑的东西,也能诱发我们的意识,对事物的思考方法作相应的调整,有时这些看似“傻乎乎”的想法,也会让我们有所创新。
顺藤摸瓜的创新方法
名人导语
人总是排徊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支配人们跨越这关键一步的不是运气和命运,而是智慧和机遇。
顺藤摸瓜,此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作为创新思考的方法,则指顺事物相关关系之“藤”,去摸新创意之“瓜”。也就是抓住已知的线索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
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是一个赛马迷。
1872年的一天,他同一个很好的朋友因一个问题在赛马场上争论不休,最终闹得不可开交。两人争论的原因是:马在全速奔跑时,四蹄是否完全离开地面?两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他们商量决定,用照相机将马奔跑一段路程的情景如实地拍摄下来,然后再根据照片分析,看到底谁对谁错。
于是,他们在赛马场的四周架设了24台照相机,每台照相机的快门都用一条线连着,当马将线绊断时,照相机的快门自动按开。照片拍出来后,他们按先后顺序一一列好,经过仔细观察,最后两人一致认定,马在全速奔跑时,四蹄完全离开了地面。
虽然两人的争论达成了一致见解,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意识到就此顺藤摸瓜,可能还会有一种新发现。后来他们将拍下的照片等距离地镶嵌在一个圆盘上,同时用一个圆圈作反向转动,令两人吃惊不已的是相片中的马竟然真的“奔跑”起来。
不久以后,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得知了此事,经他进一步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放映机间世了!
迈布里奇顺藤摸瓜,使电影放映机顺利诞生,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顺藤摸瓜显然运用了引申需求原理。所谓引申需求,是指由一种需求带动而产生的另一种需求。
这种引申需求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引申需求链”,便是发明创造用以顺藤摸瓜的“藤”。运用此招,关键是学会利用事物之间的“裙带”关系和连锁反应进行创造性思考。在具体操作时,不妨参考以下“顺藤”方式。
顺“消费品——工业品”之藤如果观察一下市场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需求的成千上万种产品中,消费品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且其需求品种的增加,必然推动工业品的改进和创新。
比如,人们首先需要吃饭,就得发展农业产品,然后再考虑农业机械的开发。
顺热门产品之藤某个时期都会有热门的火暴的畅销产品纵横市场,发明创造者以此为藤去摸新发明的创意,可收到攀龙附凤的特效。